法國巴黎盧浮宮中有一面墻,曾懸掛過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一直吸引著眾多旅客前來觀賞。但世事難料,1891年的一天,這幅名畫失竊了,從此這面墻成了一面空墻,在管理者看來這里再不會有人光顧。但出乎意料的是,從名畫失竊后的那天起,這面空墻反而變得人氣倍增,據統計,此后兩年在空墻前駐足流連者的人數,竟超過了過去12年來觀賞名畫人數的總和!數以十萬計的游客相繼來到了空墻前,他們久久地看著空墻,或感嘆,或遺憾,或猜測,或想象,仿佛已看到了那幅名畫的風采。這面空墻,反成了一個能引發人們復雜情感和廣泛聯想的動力之源。
失去名畫的空墻,之所以空而不空,在于它已成為一個代表曾經有過的美好東西的符號,體現著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無常。惟有這種最具普適性的無常,才能激起人們內心最深的情感和聯想。像這類體現無常的“空墻”,我們在現實中常常遇到,如殘垣斷壁的文明古跡、空蕩荒蕪的企業廠房、拆遷消失的祖宅舊址、寂寞冷清的墓園墓碑……健全的心靈逢此皆可觸景生情。但更多情況是,在追逐GDP 或功名利祿因而不斷繃緊的生活旋律中,我們正在逐漸失去對人生無常感受和想象的能力,對人性中的真善美慧的感覺也愈來愈遲鈍麻木。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找回人生的正能量,煥發生命的活力;這就需要建立一個記載有親身體驗無常之內容的“空墻”,警醒內心莫忘無常的自然鐵律;奉無常為師,以此審視事業和生活的前世今生及來生,未雨綢繆,防范未然,目光超遠,珍惜現有的一切,從而讓個人有限的生命活出最大的社會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