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化已將傳統的社會格局分成兩半:一半是光鮮奪目的城市,另一半則是灰頭土臉的鄉村;一半日新月異,另一半停滯徘徊。
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在“農民工”的標簽下,扮演著務農者、進城務工人員、打工族、第三產業服務者、農貿市場供應商、小商販、裝修工等角色。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難以定義“農民工”的身份。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將他們歸類于農業戶口,但他們卻更多地出現在城市之中。他們成為城市事實上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他們,城市將被架空,如果沒有他們因勞動而粗糙的雙手,“大國崛起”、“中國奇跡”、“世界工廠”根本無從談起。
對于三代農民工來說,進城打工就是為了改變幾十年形成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狀況,是為了成為理直氣壯的“城里人”。他們懷揣著各自時代各自的夢想進入城市,卻一次次被拒之門外難以扎根,不得不成為來來往往、飛飛停停的“城市候鳥”。
“民工荒”讓城市心慌。
城市為何留不住農民工?如何讓“候鳥”變“留鳥”?如何理順農民工與城里人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是擺在政府和全社會面前的必答題。吸引并留住農民工,城市需要利益讓渡,但不是憑一時的良心發現,更不是出于俯視的偶然施舍,而是要在制度設計上有所確定。而從觀念上解開“農民工”這個稱謂死結,更需要全社會自我反思的勇氣和久違了的傳統道德力量。
2005年,深圳市通過修改《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欠薪保障條例》,將農民工納入保障范圍,“欠薪保障基金”開始為被欠薪農民工提供堅實的后備保障。
2006年,重慶市在國內首推“農民工免費夜校”。不僅傳授農民工實用的技能,而且教會農民工如何在城市立足、發展。
2007年,中國法律史上首部維護農民工權益的地方性法規——《山西省農民工權益保護條例》出臺,第一次對侵犯農民工權益等行為“大聲說不”,農民工的權益有了法律的保障。
2010年,廣東省出臺《流動人口積分制管理辦法》,全面接受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制”入戶、隨遷子女入學申請。“候鳥”們終于可以用自己的勞動換取一張“城市綠卡”,摘掉“農民工”的標簽,完成從農民到市民的華麗轉身,像“城里人”一樣享受城市生活帶來的便利和舒適。
從打擊盲流、收容遣送、廢除收容遣送,到贈予其城市光榮建設者稱號,使其成為城市建設一分子、城市新市民……城市越來越離不開這股來自鄉村的新鮮血液;從保障其收入、維護其權益到“積分入戶”,城市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面向“候鳥”的城市大門也在徐徐開啟。有更多的人清醒地認識到,“為候鳥筑巢”不再只是一項看上去很美的面子工程,在本質上,更是保持城市活力的永動機。
從農村到城市到底有多遠?三代農民工走了漫長的30年,至今仍未抵達與城市“相濡以沫”的幸福空間。這條路或許有些遙遠,但只要方向明確、踏實前行,我們仍然堅信,終有那么一天,他們能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安居之地,站住腳,扎牢根,完成從候鳥到留鳥的嬗變。
這,不僅是整個農民工群體的希冀,更是城市之幸、社會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