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六,滎陽市城關鄉(xiāng)北臺村村民,因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建成“通風透光天井院”窯洞而為世人所矚目。后因世事變遷,窯洞文化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田六窯洞”也成為一個未解之謎。
2011年,筆者在整理館存照片檔案時,發(fā)現(xiàn)一套以“田六窯洞”為主題的照片,共19張,照片固定在老式相冊上,無具體攝影日期和攝影者。這19張照片分別顯示了日本黃土窯洞考察團、美國地下工程考察團前來考察研究,以及鄭州市建筑協(xié)會頒發(fā)給田六的榮譽資格證書畫面。
一個黃土窯洞為何會在當時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甚至連外國人都遠道而來?帶著這種疑惑,筆者決定去田六老先生家親自看看。所幸的是,城關鄉(xiāng)北臺村距檔案局不遠,很快便找到了田六家,可一到目的地,就愣住了,映入眼簾的是幾幢嶄新的三層小樓,哪里還有窯洞的影子?敲開大門,迎接我們的是田六老先生的女婿,聽了來意后,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女婿說,岳父這幾年歲數(shù)大了,耳朵不好使,話也說不清,由于日漸富裕,岳父就在前幾年把窯洞幾乎一口氣鏟平,給幾個兒子女兒一人蓋了一幢小樓,僅剩下門口幾間窯洞留作平時放雜物用。
走入僅存的那幾間窯洞,立即感受到溫度比外界要低得多,都知道窯洞冬暖夏涼,但走進田六窯洞才體會到什么叫“冰涼”,真正是清涼舒爽,勝似空調(diào)。女婿說,這僅是剩了些斷壁殘垣,若是當初的窯洞都在,那才是溫度適宜,光線適宜。周圍一圈窯洞,中間一個不大不小的院落,“通風透光天井院”,最適合當年的老百姓住。
我們問他:“田六窯洞”有什么學術(shù)價值?當初美國人和日本人都研究出了什么?田六女婿搖搖頭,說岳父說過這事,哪里知道他們都來干什么了,只知道縣里領導安排打掃衛(wèi)生迎接外國人,其他的啥也不清楚,前兩年陜西還有一所大學的兩個研究生來過這兒,一看啥也沒有就回去了。女婿把我們領到了田六老先生的住房,老先生年事已高,與他交談幾句,無任何結(jié)果。
回到檔案館,我們立即與原滎陽縣市委、宣傳部、建委等部門聯(lián)系,希望能找到當初“田六窯洞”對外宣傳接待的直接參與者,可問及此事,竟無一人能答。翻閱館藏檔案,也找不到任何與之相關聯(lián)的字眼。后又給鄭州市建筑協(xié)會打去電話,可笑的是,鄭州市建筑協(xié)會竟說他們是1995年才成立的機構(gòu),但田六手捧該協(xié)會頒發(fā)榮譽會員證書的照片分明是1981年拍攝的。
“田六窯洞”就如一根針落入茫茫大海,再無線索可尋,令筆者困頓不已。筆者想,黃土窯洞是我國華北、西部地區(qū)特有的民居形式,并沒有什么高深的科技含量,“田六窯洞”也僅僅是一位普通農(nóng)民依據(jù)自家宅基地的地形所建的改良型窯洞,實屬無心之舉,但為什么會吸引美國、日本這些高度發(fā)達的地區(qū)前來研究呢?據(jù)了解,美國、日本兩國家境內(nèi)并無窯洞的歷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互聯(lián)網(wǎng)不發(fā)達,我國的對外開放也有限,他們又是通過何種途徑知道呢?美國的“地下工程考察團”從字面上看,似乎有那么點軍事色彩,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又帶走了什么?一切都成了未解之謎。
我國的故宮在“文革”期間曾幾次面臨著被拆除的危險,山西的平遙古城在“改革開放”初期也因一味地追求發(fā)展而險些遭到破壞。與之相比,“田六窯洞”因其關注度較低和年代久遠而未受到相關部門保護,到如今想揭開神秘的面紗已非易事。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作出了戰(zhàn)略部署,作為一個檔案工作者,我們有必要有義務揭開“田六窯洞”的謎底還歷史以真相。古語說“欲亡其國先亡其史”,可見歷史文化遺產(chǎn)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多么重要,“田六窯洞”在當年能夠吸引眾多國家和部門前來考察,必有其獨特的學術(shù)價值。我們可以想象,美國和日本將“田六窯洞”理念運用到現(xiàn)代建筑學后的成功和喜悅,也可以想象陜西兩名研究生看到面目全非實景后的無奈和悲哀。
筆者在了解“田六窯洞”期間,因能力有限,無法前往更多相關部門和學術(shù)界深入了解。在此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得社會各界了解“田六窯洞”的專家學者們能夠向滎陽檔案館提供相關資料,讓世人了解一個真正的“田六窯洞”。
(作者單位:河南省滎陽市檔案局 來稿日期:201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