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為了全面了解基于文化建設的高校檔案研究現狀,本文以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為數據來源,主題為檢索項,制定檢索“文化建設+高校檔案”。如果進行模糊檢索,檢索出2002年~2012年發表的文獻326篇,為了更集中文獻分析的范圍,筆者進行了精確檢索,共檢索出相關文獻132篇,其中,作者以第一作者計算,合著和一稿多投的以一篇計算。本文以精確檢索的結果作為研究對象,對近十年基于文化建設的高校檔案研究狀況進行了全面分析。
2. 文獻統計分析
2.1 年度分布
統計數據顯示,學界對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研究始于2002年,2004年以來,有關此研究的文獻數量穩步增長,這說明學界持續關注高校檔案文化建設,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到該研究行列。
2.2 作者和文獻來源分布
從文獻作者看,僅有6位作者發表了2篇文獻,其余作者均發表1篇,說明大多數研究者對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研究缺乏系統性,研究深度比較有限,還未形成研究的核心群體。
從文獻來源看,132篇文獻中,有3篇是碩士論文,其余129篇文獻分別發表在89種出版物上。檔案專業期刊載文47篇,占文獻總量的35.61%,發表2篇以上的檔案專業期刊有9種共載文39篇,占文獻總量的29.55%。檔案專業核心期刊共載文28篇,占文獻總數的21.21%,發表2篇以上的檔案專業核心期刊有3種,共載文24篇,占文獻總數的18.18%。可以看出,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相關研究成果發表的出版物類型較為分散,在檔案專業期刊,尤其是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成果其實并不是很多,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研究的專業程度不夠,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2.3 研究主題分布。從研究主題來看,通過對132篇文獻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出現頻率在4篇以上的關鍵詞有15個,“高校檔案”、“校園文化”2個詞出現頻率分別是54篇和36篇,“建設”、“檔案”、“校園文化建設”、“高校”4個詞出現頻率為11篇~15篇,“作用”、“檔案管理”、“文化建設”、“和諧校園”、“檔案工作”、“服務”等6個詞出現頻率為5篇以上,“價值”、“對策”、“檔案編研”等3個關鍵詞出現頻率為4篇。由此可見,132篇文獻的關鍵詞涉及的研究主題比較廣泛,而其中,“高校檔案”、“校園文化”、“文化建設”等關鍵詞出現頻率較高,說明關于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研究相對集中。
3 研究內容分析
3.1 高校檔案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陸懿琦指出:高校檔案是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的珍貴資源,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生動素材。范紅在分析二者關系時指出:一方面,高校檔案與校園文化均為校園內文化教育的潛在、隱性內容;另一方面,高校檔案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邱敏指出了高校檔案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間的共性和差異,認為: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高校檔案則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校園文化建設以開展有教育意義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內容,高校檔案是以檔案中的傳統文化、教學管理、科研成果等為主要形式。從形式上看,校園文化是以開展多元化的活動為平臺,高校檔案是以提供檔案編研資料為平臺。高校檔案工作的發展可以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與完善,兩者相互滲透。吳加琪認為,兩者的共性主要表現在:兩者在教育目標、教育對象上具有一致性,都以校園為基礎,以傳播文化知識,開發智力資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兩者主要區別是:高效檔案以靜態形式的檔案參與,支持和服務于校園文化建設,而校園文化建設則以動態運用檔案資料于各種學術性、知識性的課堂內外活動,使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
3.2 高校檔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研究者一致肯定高校檔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賀志軍提出了檔案文化生產力的概念,認為高校檔案具有特殊文化生產力,通過積淀、重演和連接三種文化生產方式為校園文化建設服務。王冬梅指出:高校檔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信息資源,高校檔案信息資源開發有利于更好地傳承高校傳統文化,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有利于更好地解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徐蔚認為,高校檔案具有文化積淀功能、文化傳播和文化教育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生動素材和有力工具。謝怡指出:高校檔案文化是建設大學校園文化的基石,是校園環境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
3.3 高校檔案館功能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者認為高校檔案館具有多種社會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張藥指出:檔案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文化傳承、教育、學術研究、信息化服務等作用,檔案館應積極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加強各項功能建設,為校園文化建設服務,發揮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童曉風認為,校史館建設與高校檔案建設具有重要的互補作用。王馥琴則強調了建立校史展館的重要作用,認為校史展是一所學校發展歷史的凝縮,也是一個愛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以原始、客觀、真實的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永青也提到:以校史展覽為依托,充分發揮校史展覽的育人作用,創造條件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王瑾指出了目前高校檔案館在發揮其文化功能中作用不夠,缺乏把檔案工作上升到檔案文化建設高度上去的意識,工作偏重于保管利用,忽視了向文化屬性的更深層次發掘及更高地位發展的規劃,不能充分發揮檔案館的文化功能。吳慧紅等指出,高校檔案館不能囿于庫房、借閱室等小圈子,而應該走出小圈子,進入廣闊天地。
3.4 高校檔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究中涉及當前高校檔案工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并不多。劉俊認為,制約高校檔案在高校文化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的因素主要是高校檔案收集重視公務性,忽視文化性,大部分高校檔案館館藏結構不佳,有重要精神文化價值的檔案資源稀缺,高校檔案利用重視檢索查證,忽視更高層次利用檔案的編研、開發工作和文化宣傳教育。李曉軍指出:高校檔案部門工作人員對高校文化建設整體缺少關心、對高校文化建設與高校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缺少深層次思考。
3.5 高校檔案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研究。多數學者從宏觀層面進行了探討,主要途徑包括:一是豐富館藏,加強高校檔案館(室)基礎業務建設;二是開發檔案信息資源,深度探尋和挖掘檔案的人文和科學精華;三是通過建立校史展室、開展檔案編研工作等增強檔案館(室)的文化底蘊,塑造高校檔案館的文化形象,提高檔案的文化地位;四是增強檔案工作的服務意識與參與意識,加強與外界文化領域的交流與溝通,提供優質高效的檔案利用服務;五是穩定高校檔案工作隊伍,培養“全能型”檔案管理干部。操天明強調,通過檔案信息化可以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方便快捷的利用方式,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王永君強調了地方高校在發揮檔案資源,建設大學文化內涵中要總結辦學歷程,凝練學校精神。
4 研究特點分析
4.1 研究者較少,研究熱度和持續性不高。雖然2004年以來,關于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研究的文獻數量穩步增長,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到該研究行列,但相對于全國千余所高校而言,十年來公開發表的涉及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文獻不過100余篇。對該問題進行持續研究,發表2篇文獻以上的研究者更是屈指可數。總體看,無論是從研究者相對數量,還是從發表文獻的相對數量,該研究的總體規模還很有限,研究缺乏持續性,還未形成研究的核心群體。
4.2 宏觀研究較多,研究深度和水平有限。從研究內容看,大多數學者主要是從宏觀層面進行分析,泛泛探討高校檔案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對高校檔案在服務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障礙和問題較少提及。
從研究質量看,大多數關于高校檔案與大學文化建設關系的文章只涉及基本概論介紹,有的文章雖能揭示高校檔案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功能,但大都只是觀點的累積和堆砌,不能夠有實質性的創新與突破;有的文章談及了如何開發利用高校檔案信息資源為大學文化建設服務,但缺乏深入系統的論述。
從期刊來源看,相關文獻專業核心期刊共載文28篇,占文獻總數的21.21%,其中20篇發表在《蘭臺世界》雜志上,其他核心期刊較少涉及,該研究在檔案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成果并不多,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研究的專業程度不夠,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4.3 研究方法單一,對比研究不足。絕大多數研究者對該問題研究拘泥于理論分析,基于調查研究的比較研究、定量研究和案例分析幾乎沒有,不能從基于高校文化建設方面對高校檔案管理提出獨創性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對高校檔案工作實踐推動較為有限。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檔案館 來稿日期:201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