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堅持德育為先、推進素質教育,是高校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在高校弦歌不輟、薪火相傳的辦學歷程中,大都積累了豐厚的歷史文化檔案,它們真實記錄了學校建設發展的輝煌歷史和教學科研的豐碩成果。充分挖掘和發揮高校歷史文化檔案的德育功能,培養青年學生良好的政治素質、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昂揚的精神風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 高校歷史文化檔案蘊含豐富的德育資源
高等學校從歷史的長河中一路走來,始終堅持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辦教育傳承文明,引新學澤被華夏,以崇高的理想追求、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文化品格,譜寫了一部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辦學史,形成了一批閃爍著興學育人、愛國愛校豐富內涵的歷史文化檔案,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
1.1 蘊含豐富的校史文化資源。高校大多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篳路藍縷的辦學歷程中,積淀了豐厚的校史文化資源。作為一所百年老校,河南理工大學在輾轉4省、遷址10次的辦學歷程中,雖歷經歲月洗禮、風雨砥礪,但其檔案館仍完整保存著學校初創時的辦學章程、記載學校對外交流的史料、學校辦學成果的證書、師生員工教學科研的活動記錄,以及反映學校悠久歷史的福中總公司舊址、焦作煤礦工人大罷工指揮部舊址。這些翔實厚重的校史資料,記載著這所百年老校昨日的輝煌歷程和當今的奮斗足跡,是學校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是激勵和鼓舞學生不斷奮進的動力源泉。
1.2 蘊含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在革命戰爭年代,許多高校憂國憂民、勇立潮頭,組織愛國團體,宣傳愛國思想,掀起規模宏大的反帝愛國熱潮,把“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火種播向神州大地,積淀了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在河南理工大學的校史檔案中,至今還保存著陳獨秀、李大釗等編輯的《新青年》、《新潮》等進步書刊,揭露英國福公司圖謀掠奪河南鐵礦資源的史料,聲援“五四運動”、參加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斗爭史和大事記。這些史料凝聚著中華民族堅忍不屈的性格,映照出華夏兒女向往民主進步的追求,是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愛國、愛校教育的極好教材。
1.3 蘊含豐富的名人文化資源。高校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涌現出一大批聞名遐邇的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他們艱苦奮斗、崇尚學術、追求真理、誨人不倦的敬業精神和優秀品格,成為一代又一代學人的榜樣。以河南理工大學為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地質學家翁文灝、工礦泰斗孫越崎先后擔任學校名譽校董、常務校董,張伯聲、丁觀海、鄧曰謨等一大批譽滿華夏的碩學鴻儒也曾在學校擔任教職。諸如此類的名人文化資源所產生的名人效應,對學生的學習進步和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是培養學生正確理想信念的良好正面教材。
1.4 蘊含豐富的科教文化資源。高校在辦學歷程中,以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積累了數量浩瀚、燦若星辰的教學科研學術檔案,既有科研準備、研究實驗、總結鑒定、推廣應用的大量動態過程記錄,又有解決理論問題或技術問題的論文、論著,還有解決一線生產技術難題的操作指導。它們是高校科研活動的真實歷史記錄,可以使學生洞察科學結論產生的軌跡,培養鍛煉學生探索發現的科學態度和科研能力,是培養學生良好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的生動教材。
2 高校歷史文化檔案具有獨特的德育功能
高校歷史文化檔案,是學校改革發展歷程和教學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真實記錄,是生動形象、翔實有效的歷史資源,較之政治理論課、思想品德課、報告會、研討會等以說教為主的德育方法,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優勢。
2.1 有助于增強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歷史文化檔案與思想理論課不同,思想理論課主要是用科學的理論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長期存在趣味性不強、吸引力不夠的問題。而高校的歷史文化檔案記錄著學校的發展歷程,蘊含著學校的校風學風,有著豐富的愛國榮校的內容可作為教育素材,具有原始性、直觀性的特點,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選擇教育作用突出的專題檔案史料,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檔案史實加以藝術處理,配以生動的語言、優美的音樂,制作錄像片、幻燈片供教學使用,或者建成檔案館供學生參觀、制成畫冊供學生傳閱,達到更為直觀的效果,可以極大地增強吸引力,令人百看不厭。
2.2 有助于增強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傳統的德育方式是把學生放在被動聆聽的位置,“我說你聽,我打你通”,注重“理”的灌輸,而忽視了“情”的感染,教育的主客體之間往往是貌合神離,學生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況,從而造成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較差。而利用生動翔實的歷史文化檔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檔案所記載的真實事件、真實事跡、真實人物的正確思想觀點、優良道德品質、拼搏進取精神,對學生進行現身說法的影響,就可以達到入耳、入腦、入心的功效,切實增強德育工作的感染力。
2.3 有助于增強德育工作的說服力。檔案不同于一般的德育教材,它具有歷史性、真實性的特點,更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可以給學生許多啟迪。高校歷史文化檔案記載史料真實可靠,所提供的教育素材是本校曾經發生的真人真事,既看得見、摸得著,又客觀真實、直觀生動,利用它進行德育教育,可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認同感,獲得接受程度高。此外,高校歷史文化檔案中保存的榮譽檔案、名人檔案、實物檔案、聲像檔案直觀形象,記載了本校發展史上一批值得自豪的專家學者和優秀學子的事跡,能對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導向作用。用這樣的實物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起到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作用,無疑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3 高校歷史文化檔案發揮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徑
檔案的生命在于利用,檔案只有在提供利用服務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因此,高校歷史文化檔案必須充分利用其蘊含的豐富德育資源,發揮其具有的獨特德育功能,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3.1 利用校史、革命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的統一,是德育的基礎和核心。在我國1000多所高等院校中,多數高校已有數十年的辦學歷史,有的甚至已是百年老校。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代代學人高舉愛國主義旗幟,追求救國救民真理,為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而英勇斗爭,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積極貢獻,譜寫了一曲曲愛國愛校、追求進步的輝煌樂章,積累了大量的學校建設發展檔案和革命文化史料。對這些檔案史料進行梳理分類、整理匯總,充分利用這些檔案史料,緊扣以史育人的主題,編撰校史校志、出版校史畫冊、充實校史館室,通過舉辦校史展覽、參觀校史館室、舉行校史報告會等多種手段,將這些珍貴的史實介紹、展示給學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使之從中深切體會前輩們勤奮學習、立志報國、艱苦創業的奮斗歷程,在現實中品味歷史、凈化心靈,從而將愛國愛校的情感不斷升華為愛國的情懷和行動。
3.2 利用名人、名家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遠大志向教育。時代呼喚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青年學生的參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青年學生的奮斗。幫助青年學生進一步認清自己的歷史使命,明確成長的目標,確立為國家、為民族奮斗的遠大志向,努力成長為對黨和國家、對人民有所貢獻的人才,是德育的目標和歸宿。高校大都擁有許多蜚聲中外的專家學者和知名校友,他們都是從高校這片厚土成長起來的科壇巨匠、學界名流、政界要人、企業家、教育家或基層中堅,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生力軍,他們勵精圖治、辛勤工作、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的事跡和壯舉,是青年學生學習的楷模、奮斗的標桿。高校可以對這些名人名家檔案進行收集整理,以文字、圖片、實物檔案、音像資料的形式進行展出,將這些知名人物努力學習深造的執著追求、傾心教育教學的一腔熱血、醉心科學研究的感人事跡,以及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返回故土報效祖國的動人事例,直觀、鮮活、生動地展示出來,激勵青年學生珍惜年華、刻苦學習、磨煉意志、砥礪品格,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的遠大志向。
3.3 利用科技、教育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學業激勵教育。科學文化知識是青年學生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本領,是能否成為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礎。教育和引導青年學生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本專業比較系統扎實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能,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提高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培養解決理論和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是德育的關鍵和延伸。高校可以利用長期辦學實踐中產生的豐富的教育教學史料和科學研究檔案,選取精華部分和有重要影響的成果,向青年學生介紹學校辦學歷程中取得的驕人業績和重大貢獻,以及這些重大成績背后所蘊含的艱辛付出、不懈努力、執著追求和創新精神,激勵青年學生牢固樹立努力學習、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奮發成才的信心和決心,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進一步激發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努力成為主動學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河南理工大學曾以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為契機,舉辦《河南理工大學重要教學科研成果展覽》,收到良好效果,現已成為學生黨團活動以及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有效地激發了青年學生熱愛專業、努力學習、立志成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稿日期:201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