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1976年2月生于上海,著名西餐烹飪師,餐飲管理者。
1991年~1993年,在上海旅游服務職業技術學校學習之后,先后在上海錦滄文華、香格里拉、威斯汀,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及上海大寧福朋喜來登大酒店擔任廚師、廚師長、行政總廚。2011年8月起,在上海小南國花園酒店擔任行政總廚。
一直在“高端行走”的他在近20年酒店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酒店開張和管理運行經驗。能嫻熟制作各種形式的菜肴,從事菜單創新及成本控制,還有宴會外賣的實際經驗,可以用英語進行溝通,具有良好的組織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2012年夏,位于上海楊浦區佳木斯路777號(近營口路)的“小南國花園酒店”在緊鑼密鼓,準備開張前夜。小南國集團董事長王慧敏身穿T恤衫、牛仔褲,一副“短打”,召開方方面面“頭頭”會議。見我進來,起身領我走到旁邊一個房間,指著一位“大男孩”說:“這是花園酒店行政總廚Kevin劉,關于廚房,問他好了。”
花園酒店緊挨黃興公園,其格局好比倚在上海東北隅的一葉“綠肺”旁邊,借天借地借風景。Kevin將我領到三樓,說:“現在這里什么也沒有,不過,將來就是‘AdD餐廳’。老師,我老早就看到過您,您那時不會注意到我。我是學西餐的,酒店開張了請您來吃飯。”他叫劉,1976年生,妻子是同行,他們有一個4歲的女兒。
3個月后,劉在“AdD餐廳”同我講他的故事。
入廚從藝
37歲的劉,“廚齡”已近20年。
學西餐做西餐的劉注定要在“高端行走”,從1993年進入“上海錦滄文華大酒店”當廚師起,除了酒店,還是酒店,社會飯店一天也沒待過。問他師從哪位?他說:“西廚不比中廚,沒有磕頭拜師的禮儀。入酒店當廚師,廚師長、總廚就是你的師傅。”進了“錦滄文華”,瑞士籍師傅叫他各部門都去走走看看,西冷、西熱、東南亞廚房、送菜服務,他都去做過,基本功都掌握了。他的主要工作職責是:協助廚師長每日的宴會廚房和咖啡廳廚房的宴會、自助餐和零點工作。最后他選定了去咖啡廳廚房,因為那邊的廚房工作比較全面,能夠培養自己良好的工作習慣,掌握較全面的西餐廚藝。
上了臺階
在“錦滄文華”工作了5年后,劉考入浦東“香格里拉大酒店”。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上了一個臺階”。“香格里拉大酒店”1998年8月開業,10月劉就在那邊上班了,可以說是見證了它的起步和成長。講述這一段經歷時,劉幾次提及恩師——當年上海浦東“香格里拉大酒店”行政總廚Andy姚。雖說月薪還比“錦滄文華”少了200元,但姚總廚非常器重他,將他調至第一宴會廳。那時正值APEC會議期間,沒日沒夜地工作,使劉感到非常充實,非常受鍛煉。
在“香格里拉大酒店”做了近4年,劉經過面試,考入“上海威斯汀大飯店”。他也從西餐廚房主管升任舞臺餐廳廚師長。他參加了酒店開張前在廚房團隊籌備組制作菜單,以及進入廚房后培訓廚房員工。由于廚房“打通戰”,婚宴、中式套餐、西式套餐都做。值得一提的是澳洲籍德國人總廚Karlheinz Ritter。周日的早午餐Karl叫他去負責開張。在那邊工作5年之后,Karl要去澳門工作,就把劉帶了去。
在此期間,2007年5月小南國集團20周年店慶,在西郊賓館宴客,請威斯汀去做外賣。宴畢,集團董事長王慧敏很滿意。難得的是,她還在虹梅路總店專請廚師團隊吃飯。大老板請外賣的廚師吃飯,劉有點“看不懂”,接下來是感動。席間,他依稀聽王董講要在五角場地區開一個大酒店,心里就有了個想法,如果有這一天,一定要來面試。
一泊二食
不過,這一等就是4年。2007年7月,劉跟著Karlheinz Ritter去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這家酒店大到足以容納90架波音747大型噴氣式客機,是一個有3 000套房的旗艦物業。劉先后擔任客房送餐主管和赤龍餐館總廚。2010年,因為女兒要上幼兒園了,他又回上海,在大寧福朋“喜來登大酒店”擔任西餐行政總廚。
一年半之后,小南國花園酒店準備開張,記住了“王慧敏”名字的劉毫無疑問地通過投簡歷、面試,順利地進入位于楊浦區毗鄰黃興公園的五星級酒店、水療管理的“小南國花園酒店”(WHMING HOTEL)擔任行政總廚。這里擁有1 200平方米豪華宴會廳,還有9個時髦的多功能會議室和VIP房,167間寬敞的客房,5 000平方米溫泉獨特體驗。還建有可同時容納100位以上的客人的教堂舉行婚禮儀式。5個不同風格豪華餐廳和酒廊,世界各地的國際美食,為來客提供前所未有的美食體驗。
王董告訴我“一泊二食”,即指度假酒店,一晚住宿含兩頓美食。客人住宿一晚,休閑放松,還能享受一頓匯集當地時令的美食晚餐。第二天早餐后,便可精神飽滿地回到都市,非常適合快節奏、高強度的現代都市生活。小南國花園酒店推行 “一泊二食+水療”全新度假概念,除美食外,還可在SPA包房里享受按摩理療項目,并在此客房安然酣睡,一早享受富有上海特色的精美點心,神清氣爽地迎接全新的一天。
劉帶我到三樓“AdD餐廳”,招呼餐廳當班經理小邱為我端來蔬菜色拉,加一點點奶酪,還有幾片金槍魚刺身。在我一一品嘗時,小邱介紹,這個餐廳分海鮮冷菜(包括自助色拉吧、各式中西式冷菜、海鮮、生魚片),開放式廚房(包括手工小餛飩大餛飩、手工拉面、烤魚、媽媽煲),甜品(包括精美自制小食、手工棉花糖、中式甜品)。小邱說:“早餐是豆漿加油條,午餐是法式海鮮濃湯和現烤面包,晚餐是海鮮粥。”她指著每個桌子上都有的可保溫的小爐子問:“要不要來點海鮮粥?”我略一點頭,沒過一兩分鐘,粥已送到,下面的小火也同時點著。舀一勺入口,有蝦、蛤蜊,淡淡的鮮。隨后是一小塊烤牛排和一小碟炒素,外加小小的燒賣和干菜包各一。最后是五個小餛飩,正如上海話所說,這一餐很“樂胃”。
坐著喝茶時,劉告訴我,酒店還有一個“米亞空間”。利用聲光影像技術,讓客人穿越時光隧道,經歷清朝貴族食坊、民國時代百樂門舞廳、解放初期石庫門弄堂、“文化大革命”動亂年代的蘇州河兩岸工廠食堂以及改革開放的外灘浦江風情,最后是未來綠色空間。上海美食貫穿其間,真是“一網打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