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嗜魚,尤其喜歡產于東海的海魚,因為東海魚的味道比河魚更鮮美。而舶來品“洋魚”如印度洋帶魚、東星斑、銀鱈魚、沙丁魚、筍殼魚、三文魚、金槍魚等,或價格奇高或保鮮度差或口感欠佳,除了飯店,很少成為居家烹飪的主角。
這幾年,由于國家嚴格實施禁漁期保護政策,一度幾近消失的上海人最愛的東海特產:帶魚、鯧魚、鲞魚、小黃魚、箬鰨魚、烏賊、鳳尾魚、馬鮫魚、海鰻、梭子蟹、銀蚶、文蛤、淡菜等又開始出現在家庭餐桌上。
買正宗的東海魚鮮大有門道:
首先,不建議購買硬邦邦的凍魚。這種魚,在冷藏庫放了很久,魚的鮮嫩神韻全失,味同嚼蠟。
其次,要挑選銀光閃閃、魚鰓鮮紅的“冰鮮魚”?,F在的漁船都帶大量冰塊,將捕獲上來的魚蝦放在冰上,冷藏而非冷凍,捕撈后立即返航進市場,能夠保持魚的新鮮度。那些鱗殘肚破的魚,都是出艙時間過久,開始腐爛變質的魚。
第三,要“明察秋毫”。許多海魚外形相近,但因產地不同而口感迥異。東海帶魚鮮嫩少刺,是最受歡迎的家常菜。一種產于印度洋的帶魚,外形酷似東海帶魚,但肉質干硬,味同嚼蠟,而且經常會在魚肉里吃出黃豆大小的結石,非常令人討厭,但許多人常會上當。
大鯧魚每500克近百元,是比較名貴的東海特產,在上海家庭屬于“宴客菜”。近幾年菜場魚攤出現一種“黑鯧”,外形與鯧魚相似,但通體發黑,味腥肉粗。攤販們非常聰明“看菜下鍋”,遇到懂行的就“實話實說”;看見菜鳥,就“斬沖頭”,混充鯧魚,不明就里的人還以為買到便宜貨。
清明前刀魚上市,以人工飼養“江刀”冒充“海刀”的更是屢見不鮮。
時下菜場出售的渾身涂滿檸檬黃、肉質松糜、腥味濃烈的所謂大黃魚,沒有一條是真的,都是假貨。魚肉如百合瓣滑爽圓潤、口感鮮美豐腴的舟山大黃魚,在定海,每500克身價早已超3 000元,且一魚難求。原因很簡單,大黃魚迄今未實現人工飼養,而過度捕撈、海洋污染等各種人為因素,使東海大黃魚幾近絕跡。
喜歡“外食”的人們,可以在上海就近選擇寧波人、舟山人、象山人開設的海鮮餐館酒家,這類酒家的東海海鮮,通常采用“自選”方式,食客可先在底層大廳琳瑯滿目的海鮮柜臺上挑選中意的魚蝦,當場過秤,商定烹制方式后即可在餐桌等候了。
如果想品嘗更新鮮美味,更豐富多彩的東海魚蝦貝類,帶父母妻兒,邀親朋好友,開車走出上海,高速公路半天車程,到東海海鮮的“原產地”——舟山沈家門、南通呂泗、象山石浦,那里是漁港和東海水產集散地,餐館林立,還有大大小小船艇改建的海上餐廳。魚蝦從海里箱籠直接撈出,活蹦亂跳,在海上品嘗清蒸鯧魚、梭子蟹、干煎帶魚、雪菜黃魚、白灼活烏賊、生爆海瓜子、醬爆青蟹、生炒海螺,黃泥螺、銀蚶、鰻鲞、蟹糊做冷盤,佐以黃酒、楊梅酒或白酒,飽餐精彩的東海海鮮宴之余,還可用泡沫箱買一箱價格遠低于上海的冰鮮活魚蝦回滬,非常值得一試。
離上海最近的海鮮品嘗地,是在臨港新城的蘆潮港鎮上。此地距上海市中心約70公里,內環轉滬蘆高速一小時可達,明年地鐵16號線通車后更方便。
蘆潮港鎮上有十幾家東海水產直銷店,價格遠低于市中心菜場,而且魚蝦更新鮮。在海鮮直銷店隔壁,有好幾家餐館,都是海鮮老板自己開的。到水產店選好海鮮,再去隔壁餐館當場加工烹制,每款菜收加工費10元,非常實惠。
一次,我們5人去臨港新城滴水湖游覽,午餐在蘆潮港鎮。我們點了清蒸鯧魚、蔥油梭子蟹、紅燒魚、生爆海瓜子、白灼烏賊魚等13個菜,總共消費不到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