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前,每當春節來臨,奶油蛋糕的供應就進入極其緊張的狀態。特別是那幾家口碑不錯的老字號,得排長隊,得開后門,有時候店堂里就像受了驚嚇的馬蜂窩那么亂。那么食品店實在供應不上怎么辦?營業員就將平時龜縮在角落里的豬油百果松糕擺上柜臺應景救場。就像一場芭蕾舞,A角的腳崴了,B角就來救場。逢年過節的,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柜臺空著啊!
松糕是中式點心,但一直模仿奶油蛋糕的造型,也是圓圓的、胖胖的,表面上堆集了花里胡哨的蜜餞,一點也不懂得含蓄內斂。不過說起來,松糕在上海混地盤也有些年頭了,至少在清朝就來到人間,開始在鄉村集鎮流行。《嘉定縣續志》記載:“松糕,以粳糯米磨粉,和以赤白糖湯,徐徐入甄,松膩得中,則易熟而不滯。果品如松仁、胡桃、棗肉、橙丁、橘紅,芳香如玫瑰、木樨、薄荷及干菜、豬脂,皆可加入。歲杪饋遺,比戶為之,新正常以享客,重九亦然,蓋諧聲于高,以為頌禱……”
明白了吧,春節、重陽,松糕都是上海人首選的饋贈佳品,還有“步步高升”的寓意。七寶、高橋、崇明都有自產自銷的光榮傳統,大如銀杏砧板,沉甸甸的一不小心就可將腳板砸成骨折。以前市區居民從南貨店里買來吃,還有一種規格稍小一號的,蜜餞一樣不少,上籠一蒸(必須蒸透,否則砸得死人),切開來全家分食,里面有很甜的豆沙。這種笨拙可愛的松糕,直至今天在超市也偶爾有見,咱們老百姓不圖升官發財,也不圖半路上被金元寶絆倒,求個出入平安總可以吧!
我太太有個大哥在莘莊鐵路上工作,每年清明祭掃,我們總要在他家呆上半天,大嫂就會動手做幾籠軟糕。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淘凈,晾干后磨成粉,用雙手反復揉擦,這個過程稱之為“擦糕粉”,這是做糕的關鍵所在。然后用“麻篩”將米粉均勻地篩在一個一尺見方的木格子內,篩至一半時,加入薄薄一層豆沙,最后再罩一層,用直尺刮平。上籠屜旺火蒸,脫模后連襯底的棕箬一起切下,每塊比豆腐干略小,半寸厚。考究一點的再在每塊糕上蓋一點胭脂紅印,猶如點在美人額頭的朱砂痣。趁熱吃軟糯適口,棕箬有清香,又可防止粘手。每次吃后,還能帶幾塊回家,次日隔水蒸一下,風味猶存。如果原料多了,她也會做成圓圓的、厚厚的松糕,但比店家出售的小一號。無論圓或方,這種農家軟糕粗糙是粗糙了,鄉野風味卻讓人偏愛。
以前,上海的糕團店也賣過這類異曲同工的軟糕,謂之“印糕”。糕身更白,質地蓬松,餡心隱約可見,襯出表面一個陽刻的字,幾塊拼起來,就可讀出店家的字號。餡心是豆沙的,但我也吃過玫瑰漿的,里面摻了薄荷水,在夏天吃有涼意。我可以一口氣吃三四塊。
蜜糕、赤豆糕、黃松糕、豆沙印糕、薄荷印糕……如今也都像天各一方的兄弟,難得一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