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大家提到兒童教育,首先會聯想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是現在的孩子厭食、挑食、肥胖等現象非常普遍,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孩子最基本最重要的飲食教育——食育。
2012年12月12日,由上海市食品學會,兒童營養食品專業委員會及乳酸菌專業委員會主辦,養樂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協辦的“知食育 益腸道 樂未來——2012兒童食育與營養研討會”在上海舉行。臺灣陽明大學教授、亞洲乳酸菌聯盟理事蔡英杰博士,上海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所副主任醫師、兒科營養學博士陳津津女士、及上海50家示范、一級幼兒園園長及保健老師等參與了本次研討會。
知食育,從小抓起很重要
陳津津博士指出,我國兒童飲食行為調查顯示,部分兒童能在半個小時內完成進餐,但也有部分兒童存在進食過快或者過慢的現象,并且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有上升的趨勢;雖然72.9%的兒童能在固定時間內用餐,還有27.1%的兒童存在飲食不規律,吃飯時間不固定的情況;挑食或偏食在兒童飲食行為問題中較為普遍,發生率占半數以上;許多兒童存在進餐不專注的情形,主要表現在進餐時“邊吃邊玩”“邊吃邊看電視”等;近50%的兒童不能或不完全能獨立進餐;兒童中“吃零食過多”“餐前吃零食影響吃飯”等不良行為呈上升趨勢。3~6歲是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關鍵時期,兒童健康與飲食教育勢在必行。
在此次研討會之前,養樂多協同主辦方深入上海50所幼兒園做了兒童食育與營養的問卷調查,受訪者以幼兒園保健師為主,并從中挑選10所幼兒園開展了深度調研。結果顯示,96%的受訪者對“食育”還處于偶爾聽說過的階段,將近35%的幼兒園從未開展過食育活動;90%的受訪者對兒童消化道系統處于稍微有點了解的階段;96%的受訪者對益生菌的了解還處于初步階段。
蔡英杰教授指出,日本在2005年頒布了“食育基本法”,將食育提升到與智育、德育、體育并列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學校加入飲食教育課程,目的是讓孩子從小學會自我管理飲食生活的能力。食育不僅是營養指南,還包括所有與飲食相關的文化、知識、生活習慣、飲食安全。
相比海外各種關于食育的活動、課程,甚至政府立法,國內還需要進行許多食育宣傳和普及的基礎工作。
現場還播放了上海本地一家幼兒園進行食育教育和孩子們日常飲食情況的紀錄片,專家進行詳細的點評,作為具體生動的案例與大家分享,讓人們對“食育”概念有了充分的了解。很多幼兒園園長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意識到“食育”從孩子抓起的重要性。
益腸道,合理搭配是關鍵
蔡英杰教授強調,生命早期的腸道菌群將影響人一生的免疫系統,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有數據顯示,326位3~5歲健康兒童服用益生菌6個月,發燒比例降低75%,咳嗽比例降低65%,發燒日數減少32%,抗生素使用減少85%。
陳津津博士在介紹了兒童消化和營養特點及如何進行膳食搭配后,給出了有趣的“養樂多”秘訣:
“養”習慣:不良的飲食習慣,強迫式喂養方式,會使兒童逐漸失去吃飯的興趣,極易造成兒童營養不良。因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兒童的成長發育非常重要。對于周末父母、假期父母來說,可以與帶孩子的老人共同制定孩子的生活作息表、膳食表,促進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
“樂”腸道:兒童消化系統還未發育成熟,腸道功能相對較弱,因此,兒童日常飲食需要注意膳食搭配合理,軟硬適中、少食多餐,不給腸道增加負擔。
“多”益菌:兒童腸內菌群比例是有益菌占優勢,但由于消化系統比較孱弱,很容易受到外來致病菌的影響。因此,從小補充益生菌,盡早建立有益菌占據優勢的腸道環境對今后形成健康的體質非常重要。
最后,養樂多還為參加活動的幼兒園免費提供為期兩個月的養樂多活性乳酸菌飲料作為日常配餐飲品,希望孩子們有機會在幼兒園享受到更均衡健康的飲食,擁有健康的腸道。養樂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島紀幸向記者表示:“養樂多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將食育教育理念率先在中國兒童當中樹立普及起來,并致力于兒童腸道健康領域,為孩子們美好的未來打下健康的基礎。”
培養兒童飲食行為的方法
● 讓孩子學習和體驗飽腹感,知道何時該停止進食
● 不用食物作為獎勵或懲罰
● 不強迫孩子把碗里盛的飯菜吃光
● 每天飲用活性乳酸菌飲料
● 避免邊看電視邊吃飯
● 盡量不吃快餐
● 蔬菜、水果和粗糧應作為全家每日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 減少油炸的烹調方式
● 就餐時家庭成員談論輕松愉快的話題,如一天中發生的事情等,不要光看孩子吃飯
就餐氛圍
● 家庭成員圍坐就餐,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
● 家長和孩子有目光和語言交流
● 耐心鼓勵進食
● 不強迫進食
● 就餐時不訓斥孩子
不適宜的就餐環境
● 沒有固定地點,追喂
● 邊看電視邊吃飯
● 頻繁帶孩子去餐館就餐
● 西式快餐廳的兒童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