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nèi)心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到隱藏在法國南部或者意大利小鎮(zhèn)中的知名廚師學校,去學習烤出一只拆了骨的鴨子,或者鋪滿了蘋果、櫻桃的氣勢磅礴的水果派。得知香港闊太太們平時的休閑生活就是隱藏到歐洲半年,之后回到家中,給商場上叱咤風云的丈夫端出不輸給米其林三星級廚師的牛排和貴族甜品舒芙蕾,我更是對這個“廚師教程”充滿了向往。想想平時在辦公室面對著電腦,下班回家路上在地鐵里面無表情,與學習烤制黑森林蛋糕、制作正宗歐洲面包,或者做出最新鮮的龍蝦和最醇厚的紅酒燉牛肉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個浪費光陰,一個“幸福得像花兒一樣”。
可是,在閱讀了《廚房里的人類學家》一書之后,才真正認識到,原以為從“藍帶廚師學校”出來就能“一秒鐘變大廚”這樣的想法是多么的無知,簡直無視無數(shù)在高級廚房中默默奮斗的廚師學校高材生們多年的努力。這本書的作者原本是臺灣師范大學英文系畢業(yè)的,在美國獲得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之后準備攻讀博士學位,卻在撰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半路出家,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真諦——美食。他毅然放棄了博士論文而進入美國麻州劍橋烹飪學校學習。這樣的經(jīng)歷可能會讓有些人咋舌,卻讓我這樣有著廚師夢的“不明真相的群眾”興奮不已,馬上如獲至寶捧起來閱讀,讀完之后方知其中艱辛。
在書中,我可以因為讀到他們每日學習如何使用各種鋒利的刀具而興奮,因為學習家禽和海鮮的基礎(chǔ)知識而佩服專業(yè)廚師學校的專業(yè)精神,了解到要做一個水果甜派或者火雞肉咸派的派皮需要多少努力,煮意大利面的時候要讓煮面的水像海水一樣咸才會讓意大利面更加美味。更讓我出乎意料的是,我向往的廚師學校一點都不浪漫夢幻,每天要將學習制作的菜肴完全消化掉,于是在學成之后長胖是學員們的常態(tài),放學也得將廚房打掃干凈消毒之后方能離開,基本上每個學員學成之后手上都會有累累的刀傷與燙傷。除了每周的隨堂測試之外,也有枯燥的理論考試讓學員們背菜譜背得焦頭爛額,期末的實務(wù)大考更是讓學員們?nèi)缗R大敵,緊張得不能入睡。經(jīng)過重重考驗畢業(yè)之后的學員們,除非有足夠資本單獨開餐廳,否則想進入知名餐廳當大廚,不好意思,你得從零開始。
《廚房里的人類學家》的作者畢業(yè)之后,選擇回到香港,進入知名的五星級酒店的餐廳無薪實習。是的,你沒有看錯,沒有薪水,并且這個實習機會還是靠著劍橋廚師學校的師兄幫忙爭取而來的。在那里,作者做的工作是每天洗做沙拉用的生菜、切菜,單調(diào)乏味,甚至連廚房的熱廚區(qū)都不能進入,只能在專攻沙拉和配菜的冷廚區(qū)埋頭工作。只有熬夠了年頭,才能端起熱鍋來烹飪一道主菜。而廚房中常年的高溫或者低溫,忙碌緊張的工作和廚師長毫不留情的謾罵,都是廚師必須忍受的“成長的煩惱”。看到這里,我開始慢慢懂得廚師的艱辛和那些動輒上千的美味菜肴背后需多少人力物力,以及“一個大廚是怎么煉成的”背后不為人知的崢嶸歲月。
不得不承認,在放下這本書的同時,心中那個曾經(jīng)到廚師學校學習的夢想已經(jīng)被大大動搖。“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這句話真是不變的真理,而“知易行難”這樣更加亙古的話語也在腦海中頻頻浮現(xiàn)。但是,如果我們像這本書的作者一樣足夠熱愛烹飪的話,會不會把這些困難也當成一種樂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