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對信貸資金的需求發生了明顯變化,也凸顯出金融部門在應對這一變化過程中存在諸多不足。如何滿足農村不同層次客戶的差異性信貸需求?本文通過分析信貸供需矛盾及制度性、經營性缺陷,找出提高農村信貸供給的有效路徑。
一、農村資金需求的變化
(一)由傳統農業生產資金需求向現代農業貸款需求轉變
隨著國家對“三農”發展的重視和農村醫療、“一免兩補”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傳統農業生產和農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小額資金,基本上能自給自足,小額的信貸資金需求正逐步減弱。伴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科技農業、規模農業的轉變,農業生產者對信貸需求的額度更大、期限更長、用途更廣,季節性差異變化正逐漸縮小,信貸資金的需求也由季節性向常年性轉化。
(二)由單一農戶貸款需求向合作社貸款需求轉變
隨著農村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生產模式向著集約、合作、現代科技等多元化發展。以山東省德州市為例,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約有6400家,涉及蔬菜、家禽、水產、水果、花卉、藥材等農產品,這些不同產品、不同規模的經濟合作體,從不同層面優化配置了農村市場資源、經營活動非?;钴S,信貸資金需求十分旺盛。調查顯示,這方面的資金需求約占市場份額的57%,且對信貸資金的需求額度、集中度、季節性、期限長短等均呈多元化特征。
(三)農村消費性信貸需求穩步上升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的生活和消費水平得到提高,傳統的消費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民購(建)房、購買家電汽車等大宗消費品、高等教育、外出旅游等消費需求增多。
二、農村地區信貸供給的限制因素
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較強,尤其是農副產品加工類企業,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大、速度快,一年內的價格低谷期僅能保持一周甚至兩三天,企業如果能在此期間籌集資金大量儲備原材料,便能節約大量成本,而金融機構審批周期較長,不能及時滿足企業收購期的資金需求。
同時,生產周期與貸款周期不匹配,資金利用率低。農業生產周期一般為6—9個月,農產品加工企業原材料儲存量一般為3個月用量,而目前貸款的期限種類較少,一般只有半年和一年,農戶和企業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貸款期限,造成資金閑置,降低使用效益,給農戶和企業帶來較大負擔。
農戶可以抵押的資源匱乏、抵押品處置困難、抵押貸款手續繁瑣等也限制了信貸的有效供給。另外,資金的橫向流動受阻,經濟發展較快區域的農村信用社資金非常充裕,但它屬于縣域法人,不允許跨區域放貸,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信用社資金偏緊,存貸比基本都已超比例,已經沒有擴大信貸投入的能力,并且拆借資金又不允許發放貸款,農村資金的有效配置受到限制。
三、政策建議
(一)培育競爭性的信貸主體
根據多元化競爭性的原則,細分農村市場客戶群體,保證每個層次的客戶群體有兩家以上的金融機構參與競爭。一是進一步完善農戶小額貸款主體,建立起以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部門為主體,小額信貸組織、規范發展的民間借貸和農業發展銀行參與的組織架構。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真正建立起產權清晰、財務健康、監管到位、有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為農村服務的金融企業。加快推進郵政儲蓄銀行業務開展,把郵政儲蓄銀行辦成面向廣大農村,真正具有競爭力的金融機構。穩妥推進小額信貸組織發展,開發新的農村金融產品。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發揮其活躍民間經濟的積極作用。農業發展銀行可組織一部分政策性資金,支持無力承貸的農戶進行生產經營。二是進一步支持農業產業化信貸主體發展。建立以商業金融、合作金融、郵政儲蓄銀行為主體的組織架構,加強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糧棉購銷企業、農民出資所辦企業、有利于擴大吸納農民工就業的企業、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的企業、有利于活躍農村消費市場的企業的信貸支持。
(二)積極發展農業保險
一是改善農業保險政策環境。我國的《保險法》主要是針對商業保險制定的,國家支持發展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保險事業,農業保險由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近年來,雖然國家一直在穩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范圍,但農業保險發展仍比較緩慢,與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極不相稱。2012年11月,國務院頒布了《農業保險條例》,規定國家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在法律平臺上對農業保險給予了支撐。但關于財政保費補貼、稅收優惠等具體辦法,條例規定“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協商國務院農業、林業主管部門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制定?!苯ㄗh盡快明確政策扶持的具體辦法和條款,建立完善政府各部門間的協調機制,促進農業保險業務快速發展。二是促使保險公司盡快、全面涉足農業保險。首先,建議考慮成立綜合性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調控引導農業保險發展方向。其次,在財政補貼的前提下,對區域農業保險進行招標,以政府組織整個區域授保的方式漸進性地拓展農業保險業務,培養農民保險意識,逐步推進農業保險向縱深發展。三是建立農業保險多元化投入機制。目前所有的自然風險都是由農業生產經營者承擔,而農業生產者對農業保險的投入能力又有限,因此應該破除“誰種田誰擔風險”的舊觀念,建立政府、訂單企業、保戶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四是厘定農業法定險種。根據保險大數法則的原理,保險參與率越高,穩定系數越大,越趨于合理,但由于社會環境、經濟環境、自然環境、支付能力等影響,各地保戶的參保能力差距較大。根據地區差異,厘定部分法定農業保險。法定保險的保險費在初期可由財政提供,或從扶貧款中撥付,也可發動社會捐贈。五是建立農業保險的再保險體系,利用再保險體系支持農業保險,以財政收入補貼農業保險的費用和經營虧損。
(三)探索擔保機構涉足農村金融服務
一是促使擔保公司盡快、全面涉足農業擔保。首先,成立綜合性政策性農業擔保公司,調控引導農業擔保發展方向。其次,在財政補貼的情況下,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投入信貸擔保進行招標,配合農業發展銀行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事業發展。二是建立農業擔保的再擔保體系。利用再擔保體系支持農業擔保業務的穩健發展,以財政收入補貼農業擔保的費用和經營虧損。
(四)借鑒經驗,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扶持貧困農戶發展
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借鑒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的模式,與農業技術部門配合,由農業技術部門負責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在此基礎上,農村金融機構發放小額擔保貸款給予信貸支持,利率適當優惠。采取“技術培訓+小額擔保貸款”的模式,向不符合貸款條件的農村中低收入農戶發放小額擔保貸款,幫助其脫貧致富。另外,農村金融要根據客戶的實際需要,設計適應企業、農戶生產經營周期特點的信貸產品,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實現銀行、企業雙方資金的高使用率和高效益性。
(五)有效解決農戶貸款抵押難問題
一是結合當前“合村并居”工作,盡快建立起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使農戶的住宅及耕地實現自由交易,擴大農民的可抵押資源。二是規范農戶貸款抵押操作,降低收費標準。建議各縣(市)政府協調有關部門整合力量,成立針對農戶財產抵押的機構,簡化農戶財產抵押的前期操作程序,盡量降低農戶貸款抵押前期操作的費用支出,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戶抵押貸款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 耿 欣;校對 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