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將主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25周年峰會。2014年APEC峰會的議程目前正在擬定之中,其中包括大量與如何促進包容性增長、解決能源及環境問題、支持廣泛的貿易自由化等長期挑戰相關的議題。而推動廣泛的貿易自由化一直是APEC自成立以來的核心工作。
APEC無愧于自己的名稱和基本使命,它促進了整個亞太地區的商業伙伴關系。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舉辦的APEC峰會上,APEC領導人承諾,發達成員到2010年、發展中成員到2020年實現“地區貿易及投資的自由化和開放”。這一宏大目標在2006年調整為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
但是,從1998年起,APEC凍結了新成員的吸納。這一看似不起眼的行政決定,可能會讓APEC在無意間損害自己的目標。APEC成立之初有12個成員,成立頭十年里成員一直穩定增加:中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北于1991年加入;墨西哥和巴布亞新幾內亞1993年加入;智利1994年加入;秘魯、俄羅斯和越南1998年加入。盡管APEC吸收“中國三地”加入時有充分的戰略考慮,但隨后吸收新成員卻顯得較為隨意。而當APEC對新成員關閉大門時,一些值得吸納、抱負遠大的候選者被擋在了門外,包括哥倫比亞和東盟(ASEAN)十國中的三個成員國。
實際上,在好幾年的時間里,暫停接納新成員并沒有什么影響。在APEC成立后的第二個十年里,其影響力逐漸減弱。并且,與一些更為直接的努力—比如促進世界貿易組織(WTO)多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或是促進美國、中國、東盟等與主要貿易伙伴達成雙邊協定的努力—相比,APEC關于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長期愿景變得模糊起來。當APEC進入第三個十年,多哈回合談判明顯已陷入僵局,而且多數APEC成員都已將精力轉向兩個超級地區貿易協定的談判: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c Partnership, TPP),囊括了美國和其他11個APEC成員;以及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囊括了東盟十國和中國、韓國、日本、印度、新西蘭及澳大利亞,即同時包括APEC和非APEC成員。
有意思的是,TPP和RCEP都曾被APEC領導人提起,稱它們可能是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的途徑。參加RCEP談判的16個國家中,近半數同時也在參加TPP的談判。人們相信,這兩個超級地區貿易協定是互補的,并且對APEC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的更宏大目標形成了支持。確實,鑒于APEC各成員之間的巨大差異,如果這兩個協定之間形成某種紐帶,似乎是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最有希望的一種方式。
不過,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恐將打亂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并最終破壞APEC整體協定的達成。在這兩個問題中,APEC暫停吸納新成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個問題涉及東盟的一體化,以及東盟在決定RCEP能否成功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東盟成員國的一大目標,是在2015年年底前建立完全一體化的東盟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然后,通過RCEP談判,東盟經濟共同體將成為東盟與當前自由貿易協定伙伴國更廣泛一體化的核心。而RCEP談判也將為APEC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的更大計劃提供某種經驗。如果亞太自由貿易區仍然只是APEC內部21個成員中所有或多數成員之間的計劃,那么以RCEP為基礎的地區一體化進程將迅速陷入停滯,因為東盟十國中有三個國家(柬埔寨、老撾和緬甸)不是APEC成員。
印度同樣參與RCEP談判,但也不是APEC成員,這讓情況更為復雜。首先,鑒于印度與其他RCEP談判參與國之間貿易協定的范圍和質量,以及彌合中國與印度之間貿易分歧的難度,印度是完成RCEP談判的最大障礙。其次,由于印度不是太平洋國家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原因,印度加入APEC有很大的政治難度。不過,只要東盟內部的問題能夠解決,即使關于印度加入的問題懸而未決,APEC仍然可以推進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的努力。
東盟一些成員國被排除在APEC之外,是一個長期發酵的問題,有可能突然爆發。這一問題需要得到解決,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APEC成員有必要幫助東盟最貧窮的國家提高增長率并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一些APEC成員已經在單獨這樣做,但如果能在APEC內部協調這種努力,將起到更大的作用。其次,如果一些東盟國家參與更廣泛的亞太協議,比如亞太自由貿易區,而另一些不參加,就有可能加深東盟相對貧窮與相對富裕國家之間的鴻溝,從而導致東盟分裂。
第二個問題在本質上與東盟問題類似,但涉及到了位于太平洋東岸的拉美APEC成員。太平洋沿岸一些志同道合的拉美國家(智利、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墨西哥、秘魯,巴拿馬預計也將很快加入)成立了區域一體化組織—“太平洋聯盟”(Pacifc Alliance)。加入該聯盟的APEC成員看到一種可能性,即該聯盟未來可能遇到阻礙,因為一些聯盟成員不是APEC成員。
雖然太平洋聯盟規模不及東盟,人口也沒有東盟多,但其成員國目前占到了拉美總人口的38%,GDP的37%,商品及服務貿易的50%。與東盟一樣,太平洋聯盟所有成員國都相互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并且謀求深化地區一體化進程。它們在亞太地區合作中也有一席之地:智利和秘魯已分別與其他20個APEC成員中的12個和9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哥斯達黎加與中國和新加坡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哥倫比亞剛剛與韓國簽訂協議,并正在與日本談判。與東盟一樣,由于只有智利、墨西哥和秘魯是APEC成員,因此只有它們有資格加入TPP談判,這會使太平洋聯盟一體化計劃的形勢變得復雜。非APEC成員將無法受益于TPP的優惠條件,加入全球供應鏈和生產網絡的可能性也較低,而后兩者恰恰是整個太平洋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粘合劑。
APEC暫停接納新成員,給亞洲和拉美的地區一體化協定增添了壓力。這樣一來,APEC打造亞太自由貿易區的進程就可能減速或者受制。東盟國家將優先實現加深東盟內部一體化和建成RCEP這兩個互補的目標。在亞洲內部實現一體化的目標,將壓倒簽訂更廣泛亞太協議的目標。雖然,由于拉美國家在TPP的分量更小,太平洋聯盟的問題影響不如東盟大,但是APEC限制新成員加入,會同時阻礙太平洋聯盟和TPP自身的發展。不論是東盟問題,還是太平洋聯盟問題,都會削弱RCEP與TPP之間形成紐帶的前景。
該如何去做呢?加入APEC需要一些準備工作,因此2014年APEC峰會的中國主辦方應該邀請一些非成員參加該年度會議,使之熟悉APEC的運作方式。同時,APEC各成員應該重新審視成員吸納標準,使加入條件更好地契合APEC促進包容性及可持續增長(包括通過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的方式)的基本使命。
應該邀請誰與會呢?為了確保APEC同時為太平洋兩岸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支持,并建立渠道將這些地區聯系在一起,從而促成更廣泛的亞太協議,APEC應取消暫停納入新成員的決定,從亞洲和拉美各邀請三個國家,參加APEC于2014年末舉行的會議。這將讓APEC成員數量從21個增加到27個,仍然略少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OECD是34個發達及新興經濟體共商經濟的論壇。
在東盟致力于成立經濟共同體之時,吸納柬埔寨、老撾和緬甸加入APEC,將發出太平洋各國強烈支持東盟內部加強一體化的信號。同樣,邀請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和巴拿馬加入APEC,就是承認太平洋聯盟在促進地區一體化和拉美經濟增長方面的貢獻,也將有助于這些國家在TPP生效后為加入它做準備。如果吸納這六國加入APEC,那么,將太平洋兩岸的地區一體化合作融合為各方期待已久的亞太自由貿易區,無疑將容易得多。為此,中國首先應該從擴大2014年APEC峰會與會者名單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