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互通是區域內國家相互聯系相互合作的基礎與紐帶。互聯互通的內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互聯互通包括實體、政府和民間的互聯互通。實體的互聯互通包括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政府的互聯互通包括貿易投資便利化的規則,民間的互聯互通包括教育、旅游等人際交流。狹義的互聯互通則主要指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之間的互聯互通。本文討論狹義的互聯互通。
加速推進亞洲區域內互聯互通的戰略意義
首先,互聯互通是亞洲區域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區域經濟合作具有豐富的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制度性合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區域自由貿易安排,目前亞洲地區已有的自貿區有東盟自由貿易區、中日韓三國分別與東盟簽署的三個“10+1”自由貿易安排等。另外,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區域全面經濟伙伴(RCEP)等已經啟動談判,以自貿區為代表的制度性合作風起云涌,迅猛推進,是區域經濟合作領域最令人矚目的方式。二是金融合作。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令亞洲各國認識到區域金融合作的重要性,以清邁協議為標志、以防范金融風險為主要目標的區域金融合作框架正在形成。三是實體項目合作。二戰后歐洲區域合作以煤鋼同盟起步,最終演變成現在的歐盟。歐洲的空中客車(Airbus)是區域項目合作的成功典范。在亞洲地區,UNDP早在上世紀90年代即倡導圖們江流域次區域合作,但由于該地區復雜的地緣政治關系,成效并不顯著。大湄公河流域次區域合作項目,以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為主要內容,正在穩步推進。2010年東盟制定了《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在2011 年東亞領導人系列峰會上,中國宣布愿與東盟及日韓共同支持“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共同推動本地區公路、鐵路、航道、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由于亞洲各國發展很不平衡,區域內很多國家基礎設施十分落后,發展潛力難以釋放。因此,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是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內容。
其次,推進互聯互通有利于促進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不僅是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更重要的是,它還將為其他區域經濟合作奠定基礎,有力地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區域內不同國家的比較優勢不同,深化經濟合作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加速經濟發展。但是,亞洲區域內很多欠發達經濟體基礎設施十分落后,嚴重制約經濟發展。國家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程度低,難以互通有無。例如,有些國家礦產資源豐富,但基礎設施不足,難以開發,開發出來,也難以運到其他國家的市場。有的國家旅游資源豐富,但受制于基礎設施,他國游客難以抵達,只有少數“探險家”可能前往。阻礙區域經濟合作存在兩個障礙,一是制度障礙,二是物理障礙。自由貿易區等政府間協定,著眼于消除制度障礙,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則著眼于消除物理障礙,二者缺一不可,互相促進。因此,只有加速區域內各國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才能促進區域經濟合作。
第三,推進互聯互通有利于亞洲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新挑戰。亞洲區內經濟體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采取出口導向發展戰略,依賴外部發達經濟體的市場。本次國際金融危機以前,發達經濟體的繁榮,為亞洲帶來了機遇。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經濟體增長低迷,需求不足。亞洲區內經濟體增長相對較好,深化區域內合作,有利于相互利用市場機會。例如,危機爆發后,中國東盟自貿區發揮了作用,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進出口貿易保持快速增長,對各成員國從依賴外部發達市場轉向依賴區域內部市場,有著重要意義。深化推進亞洲區域內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將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合作,有利于區域內各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后的嚴峻局面。
加速推進亞洲區域內互聯互通的條件與機遇
推進亞洲區域內互聯互通,所需投資金額巨大,加之各國技術經濟基礎差別巨大,技術標準不統一,互聯互通的任務十分艱巨。盡管如此,推進互聯互通也具備一些有利的條件與機遇。
第一,亞洲區域內互聯互通的政治基礎。面對全球區域經濟合作浪潮,亞洲各國深深認識到加強本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性。近年來,區域內自由貿易安排快速推進,一些新的倡議不斷提出,新的談判正在加速進行。亞洲區域內分工不斷深化,區域內貿易比重快速提升,對互聯互通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外部區域貿易安排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亞洲各國加快合作的緊迫感進一步增強,轉化為推進亞洲區域經濟合作與互聯互通新的動力。例如,中國不僅宣布愿與東盟及日韓共同支持《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共同推動本地區公路、鐵路、航道、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而且還倡議成立中國-東盟互聯互通合作委員會,力爭盡快實現中國與東盟有關國家陸路運輸通道互聯互通的目標,推進旅客和貨物運輸便利化。另外,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各成員國也就加快成員國互聯互通達成共識。亞洲區域內各主要國家對于推進區域經濟合作與互聯互通的共識,為加速推進互聯互通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第二,亞洲區域內互聯互通的能力基礎。亞洲很多經濟體擁有豐裕的外匯儲備,東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和中東石油出口國,均擁有大量外匯儲備,中國、日本的外匯儲備額居世界前兩位。但是,亞洲各國巨額外匯儲備主要投資于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用于購買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券或其他金融產品。巨額外匯儲備的存在,為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提供了財力基礎。同時,東亞一些經濟體如中國、韓國企業還具備強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是全球工程承包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企業。這些企業可以為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優質低價的服務,這是加快亞洲區域內互聯互通的重要能力基礎。
第三,亞洲區域內互聯互通的經驗。亞洲區域內各國發展階段不同,政治體制各異,推進互聯互通需要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多年來,亞洲地區在互聯互通方面作了積極探索,有失敗的教訓,也有成功的經驗,教訓與經驗都是未來推進互聯互通的寶貴財富。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計劃,將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作為重要內容,在國際航運、鐵路、公路、航空、信息網絡和電力網絡的互聯互通上取得了穩步進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加速推進亞洲區域內互聯互通的建議
首先,應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穩步推進。亞洲區域內互聯互通的內容豐富,涉及國家眾多,全面推進難度很大。一是按照投資少、見效快的原則,分清輕重緩急,選擇重點項目與重點區域,先易后難,順序推進。例如,在項目選擇上,優先選擇投資少、見效快的互聯互通項目,如利用河流,適當進行航道整治和碼頭建設,即可開展國際航運或開通水陸聯運。二是要充分利用現有設施。例如,中俄在遠東地區均具備較為完善的電力網,只需少量投資就可以實現電網互聯互通。三是要堅持低標準、廣覆蓋。互聯互通應從實際出發,著眼于“通”,而不過度追求“快”,不應動輒追求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大機場、大碼頭等高標準基礎設施。
其次,要創新投融資機制,廣開融資渠道。亞洲互聯互通資金需求巨大,而基礎設施本身的公益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項目的收益。因此,必須創新投融資機制,廣開融資渠道。一是設立政府間的投資基金,由主要國家投入財政性資金,建立互聯互通基金,專項用于亞洲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與聯通;二是建立區域債券市場,發行主權債券用于互聯互通;三是加大政府間的優惠貸款力度;四是引導私人資本進入,加大PPP、BOT等模式創新。
第三,應堅持區域與雙邊并舉。區域合作與雙邊合作,有各自的優勢。在規劃方面,區域合作具有明顯優勢,但協調成本較高。在落實與推進方面,雙邊具有一定優勢。因此,亞洲互聯互通,不僅要在區域層面推進,而且要充分發揮雙邊合作的積極性,不應將雙邊合作與區域合作對立起來。在雙邊層面上,除了上述貸款、基金等方式外,還可協商資源換資金等多種靈活的方式,如中俄石油管道建設,即以俄羅斯25年對華供給石油的承諾換取中方優惠貸款。
最后,須加快推進技術標準的統一?;ヂ摶ネú粌H是硬件的聯通,也要求技術標準和通關程序的統一,否則,會帶來長期運行成本的增加。以鐵路為例,亞洲區域內各國有的采用寬軌,如中亞諸國;有的采取國際標準軌距,如中國;有的采用窄軌,如東南亞諸國。不同軌距鐵路聯通,需要換裝,既影響效率,又影響成本。另外,通關便利化也十分重要。例如,2009 年開通的南寧—河內國際旅客列車全程需要13 個小時,其中出境、入境就要5 個小時,而坐飛機只要45 分鐘,乘汽車只要5個多小時。由此可見,如果 “軟件”不配套,基礎設施聯通后的效應難以真正發揮出來,經濟效益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總之,面臨區域合作迅猛發展的新形勢,加快推進亞洲區域內互聯互通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其在區域合作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區域內各國需抓住機遇,共同努力,創新機遇,扎實推進,爭取早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