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并購三洋白色家電業務后,2012年年初把亞洲區域總部轉移到日本,雇員達7000余名。
兼并可擁有資產,但若盤活資產,必須依靠企業的戰略、文化融合等需要很大功夫和力氣的軟投入——海爾的全球戰略思考,令日本企業人士亦覺耳目一新。
海爾是一家創業27年的中國白色家電企業,過去三年蟬聯全球白色家電市場份額第一。2002年1月8日,海爾攜手三洋進入日本市場。2011年10月,海爾與三洋簽訂并購協議(海爾內部被稱為“海洋項目”),收購三洋電機在日本和東南亞的白色家電。業務包括1個研發中心,4個生產工廠,5個國家銷售渠道,轉讓的專利超過1200項,商標超過50個,涉及員工超過3000人,交易在6個國家分別進行。
并購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2012年7月5日,海爾集團副總裁,海爾亞洲國際株式會社總裁杜鏡國,在應邀參加同日開幕的中日企業家交流會之際,接受本刊獨家專訪。
如何打開局面,構建日本市場?
《博鰲觀察》:日本是一個白色家電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海爾是在什么樣的情勢下,產生要到日本發展的愿望?我們注意到張瑞敏總裁曾經說過“先難后易”,拓展日本市場不會是件容易事。
杜鏡國:“先難后易”是海爾拓展海外市場的重要戰略,但日本是一個特例。當時的日本本土市場,沒有海外競爭對手,完全由日本企業獨霸。所以,進入日本市場不是“先難后易”,而是把力量攢足了才來到日本。同時也有機遇,那就是2001年海爾和三洋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海爾于2002年開始進入日本。
海爾和三洋之間的合作,是當年國際化合作里前所未有的、新的商業模式,即市場和產品交換的競合商業模式?!案偤稀痹谌照Z里是競爭的意思,海爾對該詞的理解是:“競”是競爭,“合”是合作,“競合”意味著在競爭中合作。海爾與三洋的第一個商業模式的核心,不是產品,也不是技術,而是市場合作。把海爾的產品拿到日本,通過三洋銷售;把三洋的產品拿到中國,通過海爾銷售。以市場資源的互換和銷售的共享,實現雙方全面合作。
日本經濟產業省對這種商業模式的評價是:日中企業間此前更多的是制造合作,海爾與三洋的市場資源共享模式是一個創新,不僅代表了兩個企業,更是兩個國家經濟協作深化的象征。這種模式從2002年到2007年持續了6年,是海爾在日本拓展的第一種商業模式。
海爾在這種情況下進入日本,在沒有任何立足之地的市場,創建了自己的發展空間。我們通過這個空間,把海爾的產品引入日本市場。
《博鰲觀察》:除了與三洋合作這一外部條件外,海爾當時選擇進入日本市場的主要考慮是什么?
杜鏡國:日本市場遲早都要進入,海爾全球化的戰略目標之一包括進入日本市場,因為它是家電王國,它也是家電最高峰的象征。那時候張總(張瑞敏)有一句話,叫做“下棋找高手”。也就是說,通過進入日本市場,海爾自身得到了很大強化,因為海爾面對的市場和消費者要求都非常高、非常嚴苛。
不管你把全球白色家電市場分成幾級,日本市場總是比其下面一級高許多。5年前,海爾和三洋推出的產品在日本已非常普及,但在中國還是空白。盡管當時的中國市場已經很發達了,但差距就是這么大。因為,兩地的消費者需求的著眼點根本不一樣。
《博鰲觀察》:據說,日本消費者是全球最挑剔的?
杜鏡國:對,他們已經習慣了在最完美的家電世界里生活了。所以,你拿出來一個東西,歐美人和中國人都認為不是問題,都認為非常好,但在他們眼里可能就有不能接受的地方。所以,這個市場真的是非常鍛煉人,也鍛煉企業的素質。
《博鰲觀察》:在海爾與三洋的競合商業模式之后,2007年,雙方又有了進一步的合作發展?
杜鏡國:對,這就是第二階段的雙贏商業模式。海爾集團發展迅速,在人才、產品、技術上的需求很大,而三洋在制造成本、市場擴展等方面也面臨變革壓力。同時,海爾有非常強大的制造能力和高品質質量管理體系,有強大的中國及海外的市場網絡。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成立了一家集開發、生產、質量管理全流程的合資開發公司。三洋將在日本沒有競爭力的制造部門轉移到海爾,海爾的全球制造基地則全面向三洋開放。雙方共享產品的研發成果,新產品在全球市場推廣。這是一個優勢互補的雙贏設計,一路走下來非常順利。雙方合作的第二年,三洋的冰箱業務結束了10年的虧損并逐步轉向贏利;海爾則在高端產品上實現了市場突破。
《博鰲觀察》:到了2011年,雙方合作10年,海爾完全兼并了三洋的白色家電事業。
杜鏡國:海爾從來不用“兼并”這個詞來表達海爾和三洋的關系。因為兩家公司是在相同的理念下攜手合作。在三洋的產業鏈調整過程中,海爾和三洋的關系同時得到了發展:三洋把白色家電事業轉讓給了海爾,由海爾繼續運營三洋的白色家電事業,并融合為海爾全球戰略的一部分。
我們雙方一路走來的合作關系,促成了這個項目。這個項目非海爾莫屬,也只有海爾有可能成功經營這個體系,兩個公司一拍即合。
以此為契機,2012年年初海爾把亞洲區域總部轉移到日本,員工達7000余名。同時,海爾在日本和亞洲各國實施海爾、亞科雅(即海爾從三洋并購過來的高端白電品牌)的雙品牌運作,實現了海爾在日本、中國和東南亞的開發、采購、生產和銷售全流程的運營一體化。
合并半年來,海爾亞洲的經營業績一路高走。來自全球市場監測機構GFK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3月份,海爾雙品牌在日本冰箱市場的占有率上升至第四位,洗衣機上升至第三位,預計銷售收入也將從2011年的108億日元增加到2012年的500億日元。在越南和菲律賓市場,海爾在冰箱、洗衣機市場的占有率是第一。尤其在越南市場,海爾的占有率超過了35%,在東南亞其他國家也都名列前四位。
如何化兼并資源為自身資源?
《博鰲觀察》:你剛才說到10年深厚的合作關系是海爾收購順利成功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其他的經驗或建議?
杜鏡國:今天,中國企業到海外擴張,大多采取了兼并的思路。其實,兼并一個企業相對容易,我買你賣,有錢就可以,但我不認為兼并是唯一的或者最好的方式、方法。
我認為,關鍵是在經過兼并的陣痛后,能把兼并對象更好培育起來,發展起來,比原來更好,比期望的更好。這個時候,經營理念和文化的融合是第一關鍵。
這還不是一個簡單的管理技巧問題,而是經營理念、戰略和文化的融合。如果這個做好了,從根本上能把兼并而來的資源變為自己的資源。而支撐資源的主體不是物,而是人。
《博鰲觀察》:海爾的企業文化,比如我們知道的“人單合一”的管理理念,和日本傳統的企業管理,看上去有不兼容的地方。
杜鏡國:在這個過程中,文化和戰略是有沖突的地方。海爾追求的管理境界是讓管理制度成為無效,讓每一個員工都實現自主管理。在此理念指導下,海爾有四個管理手段:
第一,人單合一,讓每一個員工和自己的工作目標緊密結合。
第二,倒三角組織結構,角色轉變。領導和員工不再是“下指示”和“聽匯報”的角色——員工給自己定好目標不再等待領導的指示,領導成為員工實現目標的支援者和平臺搭建者。
第三,端到端,每一個員工都有自己的目標,從用戶的需求和不滿出發,達到用戶的滿足。
第四,雙贏機制。要想企業獲得贏利,首先客戶要贏利,同時員工要獲得發展和贏利,在海爾內部,雙贏機制是管理工作遵循的普遍規則。
在日本,情況卻很不相同。
日本企業一直實施論資排輩的員工序列制和終身雇傭制。海爾提倡的每一個人都是自主經營體的管理理念,顯然與日本原來的企業文化產生了許多沖突和矛盾。我曾看中一個30多歲的年輕日本員工,表現非常優秀。我想把這個年輕人提拔為部長,但在當時的公司里,在他上面40多歲、50多歲的人有十幾個,很多人對他的提拔提出了異議:其他人怎么辦,其他人正準備做部長,憑什么讓他來做部長?
最后,我讓他當了部長,并對其他人進行評價,夠做部長的資歷的,我讓他們做“擔當部長”。擔當部長的意思,不是主持部門的工作,而是在某些項目里擔任部長。
事情并沒有完。那些50歲以上的人,看到這種情況,會認為你重用年輕人,我們這些老人沒什么價值了。我們就在邊上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吧。于是,我又推出退休再雇傭制。就是說你們不要失望,也不要對將來絕望,你退休了以后我還雇傭你,目標不變,責任不變,你的工資都不變,這個在日本沒有過。
通過這種方式,解決了這部分人的積極性問題,直到退休那天,他們仍保持著努力工作的狀態。這兩個制度的結合,就把日本企業的論資排輩打破了,并且也沒有產生文化沖突的問題。
日本企業,包括在日本的外國企業,想打破這種根深蒂固的規則,確實很難。這個過程,我真地感到很費勁。
遲到半年的獎金
杜鏡國:我還記得一件事,就是我給他們發獎金。
根據海爾的人單合一機制,當員工做出貢獻時,需要及時激勵,為貢獻突出的員工發獎金。這時候,日本員工會說,發獎金很好,很高興,但希望大家都發一樣的獎金,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是為一個目標而努力。海爾的人單合一機制認為,即使是在同一個團隊里,在同一個目標下,每個人的責任和貢獻不一,因而獎金相應拉開檔次,不搞平均分配。
我說不行,我不能接受平均發,如果平均發的話,又回到了日本的習慣去了。
我一定要激勵那些為項目做出貢獻的人,貢獻大的強激勵,貢獻小的弱激勵,我要分出這樣層次。這個對日本人來說太難了,他們幾十年來沒做過這個事。
分出貢獻的層次,日本人會理解為搞差別化。我說不是差別化,而是對大家工作的一種客觀公平的肯定,但他們堅持己見,要么大家一起發一樣的,要么不要。
一看這樣,我說這個獎金不能發,大家先討論。這時,我們就從評價、考核制度開始,然后一直分析到每個人在項目里的貢獻和責任,讓大家終于明白,雖然是一個團隊,但團隊里每個人的責任、承擔的壓力、做出的貢獻以及和市場掛鉤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其實,他們并非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只是不愿意接受這種現實。直到重新建立了新的評價和考核制度后半年,我這筆獎金才發了下去。
《博鰲觀察》:這種沖突與矛盾的背后,還有中日兩種文化的差異。
杜鏡國:對。海爾在日本的公司有上百名日本員工,但大家很難和一個中國的經營者進行溝通。我就把他們分成了16組,每組10個人,在兩年時間里,借用日本的酒文化,通過和小組喝酒的形式,去和員工建立信賴和溝通。
兩年下來,我覺得我和員工可以溝通了,但是我的胃病和十二指腸潰瘍也喝出來了。
經過5年的努力,我們在與三洋合資的公司管理中,實踐了海爾的每一個人都是自主經營體的理念,同時消除了日本企業幾十年來的員工序列制,但一直還保留著終身雇傭制。這種中日結合的經營體制,在人事制度、升遷制度、評價制度以及激勵機制方面,在尊重日本文化的前提下融入了海爾的理念。同時,也把日本企業的優秀品格導入到海爾的企業文化中。
戰略上的一致性亦很重要
《博鰲觀察》:在收購三洋的過程中,雙方簽署的文件大概有400多箱,在收購過程中,你覺得有什么特別的難度,或者說困難嗎?
杜鏡國:在并購過程中,雙方在戰略上的一致性很重要。三洋與海爾并購最早開始談判時,完全是一種“賣”的心態,海爾要花多少錢能買到三洋什么東西,或者海爾付多少錢,三洋就給你什么東西。
我對此提出異議,認為按這種思路,談判不會成功,因為兩家的出發點不一樣。你是要把你的產業賣掉,我是要為我未來的事業做規劃,如果這兩個方向不能成為一體,我們沒必要談。并購不是簡單的說你要多少錢,我給你多少錢就完了。海爾是想要這個產業未來發展得更好,要為三洋分流過來的員工設計未來職業發展。
最終,我們用這個更高的理想,與三洋最終達成了一致。解決了這個最大的觀念分歧,我們_路走來非常順暢。
《博鰲觀察》:如何總結海爾在日本10年來的拓展?
杜鏡國:我前面已經說過,海爾在日本的經歷說明,企業兼并不是唯一的發展方式,也不一定是最佳方式。判斷兼并的標準是是否有雙贏的效果,是否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通過雙方的優勢互補,把雙方的弱項減掉,把雙方的優勢更大地發揮出來,這才是最理想的方式。
企業合作兼并成功與否,關鍵是文化的融合。在與三洋實現合并之前,海爾與三洋有過10年的深度合作,海爾與三洋上、中、下各層面的交流和溝通都非常充分,這其實是在為最后的并購做準備。所以,當一家世界500強的白色家電公司被海爾并購后,并沒有引發反彈和反抗。
用錢兼并一個企業容易,但要讓這個企業活好、成長好,文化認同很關鍵。兼并可以讓你擁有這個資產,但想要盤活這個資產,必須依靠企業的戰略、文化融合等需要很大功夫和力氣的軟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