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文化是提高全民文明素質的重要手段,是建設和諧社會,活躍人民群眾健康向上的文娛生活,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本文簡要論述了對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重要性;措施
群眾文化是以娛樂為主要內容,以人民群眾自身為活動主體,以滿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目的的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成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調節器。基層群眾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高,無法適應群眾文化的發展,群眾自發開展的一些文化活動及政府組織的送文化下社區活動還不能滿足群眾的文化需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黨一貫堅持的基本方針,文化要繁榮,群眾是基礎。基層群眾文化在時代的呼喚中脫穎而出,走上前臺,成為中國兩個文明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基層文化建設要著眼于不斷發展的實際與時俱進。
群眾文化活動以其廣泛的參與性、大眾性,在全國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文化形式日趨多元化,將人民群眾的喜好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需求。群眾的文化需求成為當前群眾文化勃興的最重要的內驅力,成為基層文化建設的第一推動力。要徹底改革群眾文化工作的舊模式、舊體制。群眾文化應該利用多種空間,開展多種形式,不能拘泥于任何一個環境和方式。僅靠文化館少數輔導干部是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群眾文化工作需要的。文化的真空地帶是沒有的,健康的文化活動開展不起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會在這里徘徊。法輪功曾在全國各地傳播、漫延,給社會、給人民造成極大危害,許多無辜的生命成為法輪功的犧牲品。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健康的文化不去占領陣地,反動的、迷信的、腐朽的文化就會乘虛而入。
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人。文化的傳承發展繁榮離不開文化工作人才隊伍的艱辛付出和大力推動,所以要努力培訓和造就一大批能適應新世紀群眾文化發展和繁榮社會活動的脊梁,適應形勢的發展,以戰略的眼光,開拓的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大力開展培訓工作,掘民間文化資源、培養群眾文化骨干擴大骨干培訓范圍,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解決文化專業輔導干部不足的一個最好辦法是辦好各種培訓班,培訓業余文藝骨干,組織文藝骨干參觀交流,開闊眼界。在隊伍建設上,加強后備力量的培養和各層次在職人員的培訓已經成為群眾文化事業發展中非常迫切的問題。對文藝人才的評價不應僅以職稱、學歷為標準,而應結合業務技能和業績綜合評價,通過創新引進機制,促進人才隊伍結構不斷改善,促進人才能力素質不斷提升。
只有把群眾性的文化藝術活動開展起來了,才能做到由普及到提高,把文化活動一步步推進到一個更高的水準。群眾文化工作的宗旨,就是“千方百計地把基層群眾的文化活動搞豐富、搞熱鬧”。大力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文化藝術表演、展示、競賽活動。深入挖掘重大節慶活動和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群眾文化活動的需求在形式上表現為多樣性,重視開展基層社區和農村的群眾文化活動,無論是組織充滿現代風味的卡拉OK演唱,還是一家人同臺展示風采的家庭文藝大賽,與新興媒體、網絡的宣傳結合,爭取群眾和民間文藝社團、專業文藝團體、社會機構的廣泛參與,提供多種方式吸收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到群眾文化事業中來。使群眾文化活動形式不斷豐富。做到常年有活動,常辦常新,不斷創新。
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重視是關鍵。要把它放在應有的位置上,重視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而不是把它當作可有可無的“軟目標”或“緩事緩辦”的任務,相關部門應該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充分利用機關團體、企業、學校的文化設施資源,將社區內的場、館、站、室對居民群眾開放。一些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單純靠社會力量困難很大。政府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為社區文化建設服務。政府應對文化基礎建設進行統籌規劃,有計劃地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比重,市民文化廣場、公益性演出場所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布局要合理,積極爭取各方面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確保社區文化經費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增長。要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各類文化企業參與社區文化建設。
總之,環境在改變,社會在變革,科學在發展,經濟在提高,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人們對群眾文化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任重道遠。我們要適應新的形勢引導群眾文化健康地、朝氣蓬勃地向前發展,為繁榮群眾文化生活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與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芳兵,李路.論群眾文化管理[J].科學社會主義,2006(10).
[2] 趙素燕,李耿為.城市社區文化是城市發展的助力器——對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一點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02).
[3] 楊從容.社區文化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和路徑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