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知識經濟正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面對知識經濟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作為在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中肩負著歷史使命的現代職業教育,應該以怎樣的姿態迎接新時期的機遇與挑戰,這是需要職教工作者都應該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職業教育 機遇 挑戰
目前,知識經濟正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面對知識經濟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作為在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中肩負著歷史使命的現代職業教育,應該以怎樣的姿態迎接新時期的機遇與挑戰,這是需要職教工作者都應該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1 新時期要求職業教育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當今知識經濟的生命和袁泉在于創新,經濟與科技的競爭,不就僅僅是人才數量的競爭,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質競爭。為此職業教育要建立與知識經濟相應的發現式、創新式的教育模式。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在于兩個方面:
1.1 要改變過去職業教育中\"應試教育\"的傾向
職業教育要摒棄\"應試教育\"的傾向,可以從根本上解放學生的思想,活躍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這正是激發學生創造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
1.2 要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新時期需要有綜合能力的通才,只有專業技能是不夠的。為此,要改變過去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知識面過窄、過專、過偏的現象,進一步拓寬專業范圍,淡化專業界線。在課程設置中要加強綜合性強、適應面廣、有較強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的教育與訓練,以此來增強學生對科技發展新趨勢的反應能力與創造潛能。
2 新時期要求職業教育的課程不斷更新且呈綜合化
2.1 既重視課程的應用性,又不否定課程的基礎性。在注重應用性的前提下,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大的自我學習和發展的潛能。
2.2 既重視課程的專業性,又不否定其適應性。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生產、管理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這就決定了課程及課程體系必須以職業或職業群需要作為重要依據加以框定,具有一定得專業性。但在注重專業的同時,也要在課程設置中注重學生適應性從業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更多地表現為奠定在較高科學文化知識基礎上的一種遷移能力。否則,專業太窄,無法使他們的知識、能力、品格得到全面發展,容易造成他們不對口而一時無法向其他領域轉換。
2.3 基礎學科和技能相互滲透。目前,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知識面雖然較寬,但文化知識和技能課不能很好結合,已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為此,在課程設置上應基礎學科和技能課兼容。
2.4 加強師資的培養和鍛煉
在師資短缺的情況下,要內部挖潛,敢于用青年教師,讓他們在教學第一線上得到鍛煉,發展成熟。建立兼職教師隊伍。在師資力量不足、結構不合理、財力緊張的情況下,建立兼職教師隊伍是改善師資的戰略性問題。還要鼓勵老師利用零散的業余時間自學新的知識,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針對實踐鍛煉的問題,應把實習同科研結合起來,從根本上達到鍛煉教師的目的,使人人都成為\"雙師型\"教師。
3 貼近企業 服務就業
3.1 主動了解企業需求,與企業建立緊密聯系
學校職教處專門負責學生就業推薦工作,已經與多個企業建立了固定聯系,我們還根據企業需求及預測分析確定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與用人單位簽訂培訓合同,準備實行\"訂單教育\",與企業簽訂培訓合同,按照企業要求進行培訓,形成了穩定的校企關系和就業渠道,畢業生當年就業率連續5年達到90%以上。
3.2 突出學生實際能力培養,不斷提高培訓質量
我們堅持把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作為教學工作的重點,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在教學工作中,我們堅持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加大了學生基本操作技能訓練的課時比重,突出了技能訓練。2004年,學校投資20萬元,建立數控實習基地、為學生實習創造了條件,也為企業用人提供了方便。我們注重提高教學質量,用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引導教學,認真按照國家職業標準,研究改進教學內容和實習條件,學生職業技能鑒定合格率達到90%以上,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持\"雙證\"(畢業證、職業資格證)上崗就業。
3.3 建立廣泛的就業網絡
我校職教處專門對學生就業與創業進行指導,為學生就業做好各項服務,首先與用人單位締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其次派出責任心強、有一定交際能力的人員實地考察,獲取就業單位的各種信息,為學生就業提供廣闊的空間。最后,再到用人單位去實地考查,與用人單位面對面地洽談有關學生就業的細節問題,以確保學生就業的安全性、穩定性。
3.4 對就業學生進行跟蹤服務
學生就業后,學校不能視為是\"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一推了之,我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對就業學生跟蹤服務,跟蹤服務的工作內容是:繼續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要求他們在實踐中堅定職業理想,端正勞動態度,培養職業良心;檢查、考核學生在用人單位的表現和業績,強調勞動紀律和專業技能的影響與作用;協調學生與用人單位的關系,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對離崗學生應區分不同情況進行不同處理,如確是用人單位某種原因引發離崗,學校必須對離崗學生實行再就業安置。
對就業學生的跟蹤服務與管理,既促進了學生的成功就業,又密切了學校與用人單位的關系,提高了學校的社會信譽,有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同時,也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做出貢獻。
4 辦學理念的改革
職業技術培訓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培養社會需求的具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在目前各種社會辦學力量競爭十分激烈的形勢下,要想保證充沛的生源,保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必須要改革辦學思路。我校一直進行校校之間、校企之間農學結合的橫向聯合,以擴大學校的生源和社會影響;還準備在學制上進行改革,長短學制結合,以滿足社會上各種不同的教育受體。另外還放寬招生條件,專業設置更新,正規教學和業余培訓結合等。
總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悠關于一個國家國民的整體素質,悠關于國家盛衰,是一個重要的永久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