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題材的品德教學是近兩年來品德教研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筆者認為,有效的歷史題材教學需要教師有一顆\"愛史\"的心,有一種大教材的觀念,從兒童的視線出發,去尋找身邊的歷史,去關注歷史細節,引導學生真正走近歷史,了解歷史,融入歷史。
【關鍵詞】歷史題材 困惑 策略
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品德幾乎滲透了歷史、地理、心理、環境、科技等諸多學科或領域的內容,成為了獨特的課程。隨著年級的遞增,各方面的教學內容雖尚屬粗淺,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卻經常會陷入難以進行教學構想的迷茫境地。尤其是高年級品社教材安排了大量歷史題材,成為了品德教師極大的困惑。
1 歷史題材教學之困惑現狀點擊
1.1 一圖一文,教材簡單——難入手
品德教材圖文并茂,表現形式很\"淺\",但設計意圖卻大有\"深\"意。幾幅畫,幾段簡短的文字,你可以幾分鐘就過場,也可以上它個整整兩節課;你可以按照教材的編排教學,也可以根據教師自己的風格、學生實際進行選擇、舍棄。一圖一文,給教師不知覺間參與了再創作教材的機會,但也增加了教學的難度,需要教師去充分關注教材背后的意義世界,使人感到難以入手。以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圓明園在哭泣》為例,教材中安排了圓明園3幅小小的昔日輝煌圖,2幅斷壁殘垣圖,4張生肖獸首銅像圖,1張世界列強簽約圖和兩幅《甲午風云》、《林則徐》影片圖,加上幾段簡短的文字說明,一個辯論主題\"圓明園該不該重建\",這些跳躍性的文字圖片,必須達到讓學生初步了解近代屈辱史,感受民族英雄的愛國情感等教學目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難題。
1.2 一史一記,渺如大海——難取舍
品德教材中幾個典型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遺產等,都沒有一個完整的介紹,需要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投入歷史的長河中,你會發現它浩淼如大海。以《圓明園在哭泣》一文為例,為了豐富教學內容,教師搜集了中國近代屈辱相關資料,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火燒圓明園到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那么多的內容,選哪一項最能為教學目標服務?哪一項學生可能又比較感興趣?實在令人難以取舍。
1.3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難接近
歷史是過去的代名詞。遠至人類起源史,近至現代社會發展史,悠悠幾千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太遠太遠。現實生活中,童話、唯美小說、動物小說、探險故事充斥了學生的書架,電腦游戲、電視、作業、興趣班填補了學生的生活空間,很少有學生愿意和枯燥、沉悶的歷史去對話,去打交道。在教學歷史題材內容時,如果沒有課前的資料準備,經常會出現部分學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沒聽說的現象。歷史,令我們感覺難以接近。
1.4 紙上得來,終覺膚淺——難應對
學生覺得歷史難以親近,教師在上歷史教材時,卻經常會感覺到自身的歷史知識儲備不足,擔心不能準確把歷史知識教給學生。尤其是對于課材外的歷史知識點,心中無底。例如在教學《春天的故事》一課時,教師正在繪聲繪色地講解十一屆三中全會,講解這一劃時代的會議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這時,有個學生站起來問:\"為什么這個會被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不叫二中全會或者四中全會?\"問題其實不難,但那個女教師平時對這些政治會議不感興趣,也根本沒去研究過這些會議的名稱的由來,就一下子被問\"暈\"了。歷史題材的教學,需要教師更豐富的歷史知識。
2 歷史題材教學有效之應對策略
2.1 完善自我,充實歷史儲備的\"源\"
2.1.1 師生共讀歷史
教師淵博的知識能折服學生,獲得學生的尊敬。同樣,一位比較了解歷史,對于教學中出現的一些歷史事件、人物都能如數家珍的品德老師,也能獲得學生的敬佩,甚至影響他愛上歷史。平時多鼓勵學生閱讀一些歷史性的書籍、人物傳記,如《上下五千年》、《史記故事》、《中國名人故事》等,經常收聽《百家講壇》、《探索與發現》之類有著生動歷史資源的影視,師生間經常性地互相推薦,互相交流,并開展一些相關的知識競賽、辯論賽,培養興趣,拓展知識,豐富積累。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課時,組織學生互相交流課前收集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事,受學生交流的啟發,教師臨場補充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十大元帥\"、\"十大將軍\",并對幾個元帥、將軍的功勛做了一些點評,尤其說到常勝將軍粟裕的事跡時,學生聽得意猶未盡。相信課后即使老師沒有布置任務,不少學生也會按捺不住去查找更多為新中國浴血奮戰的革命家故事。我想,這就是教師平時積淀的歷史知識發揮的功效吧。
2.1.2 師生一起關注時事
我們正在經歷著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進行著的歷史。奧運會、世博會、金融風波、登月計劃、利比亞戰爭、日本海嘯核泄漏事件等,都應該是我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關心時事的習慣,舍得課前花費幾分鐘時間一起乘坐\"時事直通車\",開辟班級時事專欄,暢談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關心時事,有助于培養有理想、有擔當、能思考的人才。如果教師在歷史題材的品德教學中能立足于課本,拓展教學空間,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中相關的時事熱點,就會使學生對歷史學習興趣盎然,使教學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2 巧剪妙取,汲取歷史資源的\"精\"
歷史題材的品德教學,光靠教材里的文字與圖片資料,不論老師如何發揮,都只能是空洞的講解。因此教師必須有廣義教材觀,以教材提供的文本為基點,梳理和選擇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各種資源,為教學所用,為學生找到情感與道德的\"興奮點\"。如一位教師在設計五下第一單元時《文明古國的榮辱》時,收集了這些資料:
2.2.1 音、視頻材料:《中華上下五千年》《鴉片戰爭與近代中國》《虎門銷煙》
2.2.2 音樂:《祖國啊,我永遠愛你》《愛我中華》《我愛你中國》保衛黃河》
《在太行山上》《游擊隊之歌》《長城謠》《大刀進行曲》《在松花江上》等
2.2.3 Flash動畫:《蔡倫造紙》《畢升的活字印刷》 《林則徐》
2.2.4 電影:《鴉片戰爭》、史詩《圓明園》、記錄片《火燒圓明園》、《林則徐》、《甲午風云》、《風雪太行山》、《百團大戰》
2.2.5 文字材料:中國古代的\"世界之最\"、《漢莫拉比法典》、《中國紙業文化的發展》、《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圓明園獸獸銅像拍賣相關報道
2.2.6 圖片材料:《金剛經》(我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書)、日軍南京大屠殺罪行——\"圖\"證如山
正是這些用大教材觀引進的鮮活的歷史材料,能夠再現不堪回首、又不能遺忘的歷史畫面,補充學生大腦中的歷史空白,讓學生產生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帶來的屈辱與危害深刻的感受,取得震撼人心的效果,為課時目標的達成起了很好的鋪墊作用。但是大量的歷史資料,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并進行了精心的取舍,裁剪,讓資源真正為我所用。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悲憤的吼聲》一文時,課前用一段《在松花江上》歌曲MTV渲染氣氛,奠定整堂課的沉重、悲壯的基調,然后師生共同觀看了一段描述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種種罪行的歷史鏡頭,引導學生感受侵略者帶給人民的痛苦和傷害。所選擇的資源并不多,但每一個課程資源的呈現,都緊緊圍繞目標,做深做實,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2.3 拉近距離,巧設歷史性題材的\"境\"
歷史離學生是遙遠的、難以理解的,學生如何走進歷史?
2.3.1 從身邊的歷史說起
教師應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和方法來看待問題,在生活中尋找歷史的痕跡。學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刻上了歷史的烙印,都是生活中進行歷史首先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讓學生從對身邊事、身邊物的歷史追溯與關心了解中,學生才能尊重歷史,尊重地方的文化與傳統,萌發對歷史的感性認識,豐富對民族及國家的愛國主義情感。
課例《從四大發明說起》
師:(拿起課本)同學們,這是什么?
生:是《品德與社會》書。
師:可是,在老師眼里,它卻是兩項偉大發明的結晶,知道是什么嗎?
生:造紙術和印刷術。
師:對,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另外兩項發明是什么?
生:指南針、火藥。
師: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四大發明\"。(出示課題)
小小的課本,居然濃縮了古代四大發明的兩項,這真讓孩子驚嘆。簡短的開場白,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原來,歷史就在我們的身邊。現在的生活處處有歷史的影子,現在就是歷史的延續。從身邊的歷史說起,可讓學生去了解爺爺奶奶的童年,了解家庭聯產責任制,了解改革開放的變化;可翻看父母舊時的照片,尋找家鄉變遷的影子;可參觀檔案館、博物館,各地名勝古跡,了解地方風土人情,感受歷史的滄桑。
2.3.2 從兒童的視角談起
兒童的感受和成人不同,和成人相比,他們更感性,更喜歡直觀、新奇的東西。歷史是對于學生生活較遠的教學內容,我們要改變以往從教者的視角或成人的視角看問題的做法,嘗試從兒童視角理解、解決問題,嘗試從\"兒童視角\"來改善我們的教學。我們從孩子們的真實生活與真實感受入手,讓我們的學生設身處地感受,從兒童視角去探究發現。
課例《從四大發明說起》,感受紙的發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師:我們來算一算,如果一根竹簡寫10個字,那我們的一本《品德與社會》課本,需要多少根竹簡?我們先來看看課本有多少字?
生:(馬上翻看了課文底頁)品德課本有111000個字。
師:那我們一起來計算一下.
生:(爭先恐后地回答)需要11100根竹筒。
師:全班的品德課本呢?
生:40×11100=444000根。
師:如果你書包里所有的書都用竹簡書寫,大約需要多少根呢?
生:(驚嘆)天哪,簡直無法計算了!
師:如果我們帶著這些用竹簡做的書來上課,會出現怎么樣的情況?
生:根本沒辦法上學了。這么多的竹筒,必須用車子載來了。
生:一本書就需要幾萬根竹簡,那我們平時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課外書看了。
生:我覺得我們的祖先真聰明,發明了造紙術,是人類的文明得到了傳遞。
……
紙的發明對人類的發展做出了什么貢獻?也許學生從來都不曾去思考。可若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兒童的認知特點,從兒童視角去看待問題,歷史就不再遙遠,它不但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時甚至是生動有趣的。案例中通過竹簡和紙的比較、計算,造紙術的發明意義牢牢地記在了孩子們的腦中,深深感受到中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4 關注細節,點燃歷史性題材的\"情\"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歷史是人創造的,對真、善、美的贊揚,對假、惡、丑的鞭撻,無不浸透人的情感。所以,老師要讓歷史事件中的人站出來,從幕后轉到臺前,讓歷史人與學生心靈相會、情感共鳴,學生才能感受他們的成功與失敗、奮斗與追求,體驗到他們的苦與樂、悲與喜。
《圓明園在哭泣》第二課時教學片段:
師:面對列強,清政府賣國求榮,而我們中國人民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和這些強盜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鄧世昌就是其中的一位。(出示人物像)
師:誰收集了鄧世昌的資料?簡單的講給大家聽。(交流)
師:這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優秀的海軍將領。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鄧世昌抵御強敵的悲壯場面。
【播放《甲午風云》片段1,畫面停格在鄧世昌堅毅的臉上】
(學生們看到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擊毀倭艦,無不拍手叫好)
師:此時,你最想說什么?
生:鄧將軍,你真是太棒了,為我們中國人出了口氣。
生:我真想加入戰斗,一起把這些倭寇趕出去。
……
【播放《甲午風云》片段2。鏡頭定格在鄧世昌最后的一句話:\"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
(學生看到\"致遠\"號不幸沉沒無不唏噓嘆息;看到鄧世昌拒絕求生,壯烈犧牲,教室里一片沉默)
師:從鄧世昌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我們中國人的血性。
生:中國人就像一頭沉睡的獅子,醒過來就勢不可擋。
生: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像鄧將軍一樣赤膽忠心,保衛祖國……
如果教學后學生只是對歷史一般了解,并停留在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要素上,是不能稱之為\"達成教學目標\"的。而歷史在學生眼里是那個年代的事,他們往往會比大人還要冷靜地去看待并評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但感受往往又比較淺白,容易停留在表象之上。這里就借助視頻回放了\"甲午風云\"這一歷史瞬間,有意凸現一些關鍵的細節,讓民族英雄鄧世昌\"站\"了出來,讓\"歷史人\"與學生心靈相會,情感共鳴,以至\"觀史如身在其中\",從而不斷激蕩著自己的情感。
總之,在歷史題材的品德教學中,教師需要有一顆\"愛史\"的心,有一種大教材的觀念,從兒童的視線出發,去拓展教材文本,去尋找身邊的歷史,去關注歷史細節,引導學生真正走近歷史,了解歷史,融入歷史。
歷史有情,需要你我努力,才能香滿課堂。
【參考文獻】
[1] 田英典.走出教育改革的誤區 張瓊華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7
[2] 俞李. 從\"四大發明說起\"課堂實錄與反思 《小學德育》2006:16
[3] 池昌斌. 歷史題材品德課教學應體現四種意識 《中小學德育》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