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就要培養學生觀察的敏銳性、準確性、全面性、科學性、持久性和互助性。
【關鍵詞】探究 觀察 能力
在《科學課程標準》里指出:\"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方法。\"由此,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教導學生如何對身邊事物、實驗現象、探究過程進行觀察,就顯得十分重要。在過去的探究實驗教學中,大多是一種演示實驗教學模式,教師實施學生自主探究比較少,因此,老師對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就不夠,常常都是老師提出問題,老師分析,老師得出結論,學生只是無條件的接受。這樣的教學,學生無需觀察,無需思考,學生只是個盛裝的器皿。如今,推進新課程課改,教學觀念發生了改變。老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學生對實驗教學的觀察能力的培養。特別在《課標》中強調要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問題,觀察中分析問題,在觀察中找出結論。
如何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1 觀察身邊事物,培養學生觀察的敏銳性。
許多事物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常常是視而不見,就好像我們常常對著鏡子照,但又有誰注意像與人的本身是對稱了呢?就像這些很平常的事情,就包含許多科學的道理。我們可以在教學《平面鏡》讓學生觀察這個現象,使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培養他們對身邊事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敏銳性。我們在教學《植物的葉》就是讓學生觀察身邊樹木的葉,比較樹葉的不同點和相同點,要讓學生從這司空見慣的樹葉里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現象。比如,不同的樹葉,它們的大小、顏色、形狀不同,但它們都有葉柄、葉脈、葉片。如果老師能經常引導學生對身邊事物作細致的有目的的觀察,這對培養學生觀察的敏銳性是十分有利的。
2 抓住事物特征,培養學生觀察的準確性。
在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引導學生要抓住事物特征,認真細致的對實驗現象、身邊事物進行觀察,這對培養學生觀察的準確性是十分重要的。在觀察過程中,尤其對事物的形狀、顏色、大小、冷熱等特點的觀察,也需要極其準確。一切事物都在瞬間發生變化。如果在觀察時,不把握其某一階段準確性,那結果也許就相差甚遠了。比如,《植物的葉》,學生對同一種植物的葉的觀察,在不同學生的眼里,觀察的內容就不一樣的。但無論你從什么角度觀察,它在某一時期的基本形狀、大小、顏色是一定的。
3 克服以點代面,培養學生觀察的全面性
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中,科學老師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全面性培養,能克服學生在觀察事物時,以點代面,以偏蓋全。要求學生在觀察某一事物時,要對事物的各方面,事物發展過程進行觀察,并且要進行長期系統的觀察。比如《植物的葉》《花的結構》《蠶的一生變化》都要要求學生長期系統的觀察。在教學《花的結構》時,可以培養學生對花的觀察能力,先用放大鏡來觀察花、研究花。在認真觀察花的基礎上,要求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從不同角度再去研究花、寫花、畫花、種花、唱花、制作花、讓花變色,以全面認識花的結構。《蠶的一生變化》可以在\"實驗園\"內對蠶作長期的觀察,從蠶卵、幼蟲、蛹、成蟲四個不同時期進行細致全面的觀察,以達到認識蠶一生的特征。
4 利用科學手段,培養學生觀察的科學性
在自然界中,存在三個層次的世界,一是宏觀世界(宇宙世界),二是自然世界(地面世界)、三是微觀世界(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如果我們在科學教學時,不利用科學現代化工具,那我們所觀察的事物,往往只是對\"地面世界\"的事物進行觀察,而忽略對\"宇宙世界\"、\"微觀世界\"的觀察。這對認識自然界是不夠全面的。因此,我們在探究自然物質世界時,可以利用科學手段,如望遠鏡、顯微鏡對宇宙世界(利用望遠鏡)和微觀世界(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來認識天然肉眼所不能認識的物質世界。我們還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和現代高科技手段,來達到觀察物質世界的目的,從而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5 深入耐心引導,培養學生觀察的持久性
事物都在發生變化中,逐步向高一級階段發展,雖然我們提倡在觀察事物中,要抓住事物瞬間的變化。瞬間只是階段,而任何事物的發展在不同階段,都有自己的特征,這些特征它是在一定時間內逐步變化形成的。因此我們在探究過程中,對事物的觀察要有持久性。比如,《蠶》從卵-幼蟲-蛹-成蟲,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形態特征,如果僅觀察其中的一個階段,那是無法給蠶的一生生長變化下結論的。《植物的葉》從葉的嫩芽到茂盛到枯黃,都有自己的特點,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葉的大小、顏色、形狀等。
6 開展探究合作,培養學生觀察的互助性
小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不是孤立的進行,而是一種共同協作的團隊精神。任何科學的發明與創造,都是借助多方力量。因此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就要培養學生觀察的互助精神。比如我們在實驗操作過程中,要有人操作,有人觀察,有人記錄,這樣才會把觀察的結果比較準確的作出結論。否則在觀察中,總會出現難處與誤差。就以《測量水的溫度》為例,老師在教學前,就給學生準備了實驗材料,熱水、溫度計、杯子、筆、紙等,實驗時有的操作溫度計,有的要記錄,有的要拿水,有的要觀察。大家要同心合意,否則測量出來的水溫誤差很大。當然,大家所操作的,都是為了順利觀察,為了最后的結論。
總之,在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多加思考,就像牛頓那樣,如果沒有對蘋果落下仔細持久的觀察和思考,就無法發明\"萬有引力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