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是為了不教\"是葉圣陶先生在許多年前就提出的有關教育方面的至理名言,與現今提倡的有效教學是不謀而合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更多的關注老師怎樣引導、怎樣幫助學生學習,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形成對知識的探究和發現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 課堂教學 有效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在這場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一輪課程改革決不僅僅是換一套教科書,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那么如何在新的教育觀念下,如何進行課堂教學呢?如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實踐,談談我的一些粗陋的體會,以求拋磚引玉得到高人批評指教。
首先,要注意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力求認識探索某種事物的心里傾向\"。[1]興趣這種特殊的心里傾向,在人們認識和研究某種事物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初中學生對物理實驗的興趣大致有兩種原因:一是好奇。多數學生是出于對實驗產生的物理現象引起好奇,他們滿足于感知物理現象,但從未產生了解這種現象的原因的要求;另一種是學生對實驗操作發生興趣。他們往往想通過實驗對物理現象施加影響。如講\"物體的沉浮條件\",教師可先做一演示實驗:將一木塊浸沒水中;將一鐵塊浸沒水中;將一石臘浸沒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體沉浮條件是什么。三種情景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迅速進入課題思考。又如:在講究連通器內只有一種液體且靜止流動時液面總保持平衡的問題后,可提出設問:不同液體液面相平嗎?學習漂浮物體的重力和浮力的關系后,設問:一條船從海里開到河里是浮起一些還是沉下去一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動地調動全部感官,激發豐富地想象和積極地思維,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每一部分設計都努力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努力體現新教材的意圖,創設愉悅情境,引發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大都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希望親自動手多做實驗。教師要充分保護和利用這個積極性,讓學生更多地參加實驗活動。在教學中,出乎學生意料的演示、生動形象的類比、深入淺出的解釋、學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會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和小實驗、不斷出現的挑戰性的問題和隨之而來的學生討論,這些都是激發和保持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 教師不能只滿足于讓學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學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持久地保持下去。
第二,聯系生活實際,讓物理生活化
物理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它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物理教學要注意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2]初中物理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借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從生活實際中引出物理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物理的魅力,從而強化學生的物理意識,培養學生的物理應用能力。所以在中考復習時,應多選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例
如:\"對農民來講,農作物的種子中混有一些雜草的種子是一件很頭痛的事情,但是這兩種種子在外表上是不同的:農作物的種子比較光滑,不易吸附小顆物;而雜草種子表面有許多絨毛,能夠吸附靠近它的小顆粒,當然也能粘在走過的動物身上,因此它可以廣為傳播。現在,給你一些混有雜草種子的農作物種子,給你一塊磁鐵和一些鐵屑,請你替農民將其中的雜草種子從農作物種子中分離出來,說出你的辦法和道理。\"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只有在足夠的生活體驗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并靈活運用物理知識,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第三,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就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而言,由于初中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間的發展階段,教學目標以智力因素目標為主,教學內容是物理知識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教學時間只有45分鐘,教學空間是在課堂之內,所以教學過程的優化是獲得高效率、高質量教學效果的保證。[3]
⑴ 雙向分析,確定教學起點。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深入了解新教學內容的目標要求及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從而把握教學的起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對于新教學內容的目標要求的分析,可以根據教學大綱對各知識點的教學層次要求,根據新教學內容所處的章節、位置和學生所能接受的能力來加以把握。對于學生的認知結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了解: (1) 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 (2) 學生物理知識的認知一般采取何種認知邏輯和思維方式; (3) 學生的物理學習態度、情感等。
⑵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到認知活動中來,學習才能有效地進行。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來。
教學過程中,在深入分析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和新教學目標要求的基礎上通過觀察自然現象、演示實驗,結合物理史的閱讀、學生意想不到的錯誤、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方法等創設問題情境的途徑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⑶ 多方誘導,組織學生探究。教學時,要采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有選擇的對舊知識的要點進行檢索、幫助學生對新舊知識構建聯系、在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中為學生指明觀察要素和實驗重點、為學生實驗探究提供提示性的指導,對于復雜的、綜合性強而學生難以一步達到目的的問題進行分解和鋪墊、描述預期的結果或成功標準、創設成功的學習情境(即讓學生成功地獲得對各種問題的解決,從而使好奇心和學習愿望得以滿足,并體驗到探究活動的快樂的情境)等。
第四,重視科學探究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
科學探究式教學,是當今教學改革的熱點,科學探究是學生在物理課程和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方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4]教學方式采用探究式,就是要求我們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以書本為主、實驗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許多內容都可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學。
如,學習\"歐姆定律\"時,先讓學生復習電流形成的原因和什么是電阻,然后我提問:\"電流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系呢?如果改變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或導體的電阻,通過導體的電流會變嗎?\"學生互相討論, ⑴ 假如把加在某導體兩端的電壓由1伏增加到2伏,通過導體的電流會變嗎?是否可以這樣推測:導體兩端2伏的電壓由兩個1伏組成的,每個1伏電壓都形成了電流,兩股相同的電流合在一起,電流就大了。 ⑵ 如果導體兩端的電壓保持不變,把導體的電阻由6歐減小到3歐,通過它的電流又會怎樣呢?是否可以這樣推測:電阻減小了,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小了,電流就大了。接著我又問:\"怎樣來檢驗你的推測呢?\"學生的回答是:實驗。于是我讓學生互相討論這個實驗應采用什么方法,有許多學生提出用\"控制變量法\",我給予了肯定,學生分組把實驗器材、實驗電路、實驗步驟、實驗表格一一列舉出來,然后動手完成了這個實驗(變驗證實驗為探究性學生實驗)。再回顧整個過程有無不妥之處,最后,得出了結論即歐姆定律。
像物理的壓強概念,焦耳定律、平面鏡成像特點、家庭生活用電、許多物理實驗等,都可采用探究式教學,這樣會讓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并成為知識的再發現者。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高度重視物理中的實驗部分,并盡可能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將驗證實驗改為探究實驗,為學生創設一種再發現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中獲得知識,掌握方法和技能。
第五,注重學用結合
不少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感興趣,覺得很好玩,但要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他們便會感到不知所措,這是因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緣故。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學用結合的能力,把物理學活學透。
每當向學生傳授新的物理知識時,都應聯系它在實際生產或生活中的某些應用,同時要求學生細心觀察周圍的世界,找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事例如講到\"杠桿的平衡條件\"時,以桿秤為例,讓學生分析出\"小小秤鉈壓千斤\"的道理,并可進一步提出這樣一個常見的問題:有的不法商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 利用了什么原理?接著引導學生列出\"杠桿平衡條件\"表達式,畫出桿秤杠桿示意圖。通過這個例子,學生對\"杠桿平衡的條件\"會有更深的理解,從而運用自如。學習了\"家庭電路和家庭用電\"這章內容后,教師可安排指導學生在家中觀察電路,利用家用電筆辨別火線和零線,學習燈頭線接法,了解保險絲的作用并會選用。此外,還可安排學生根據家用電器的數值、算出家中各種電器每天或每月的耗電量。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工廠、建筑工地、碼頭等地去觀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學物理知識。如學習\"浮力\"后,可去碼頭看看船舶上標著的\"吃水線\",搞清輪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學習了\"簡單機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車,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桿,哪部分是輪軸,哪部分是滑輪組,然后進一步觀察這些部分是如何協調運用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教師要提醒學生處處留心,把所學知識和實際運用聯系起來,才能真正學好物理。
總之,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課前必須認真研究《物理課程標準》,研究自身、研究文本、研究學生,實現備課的有效性。課堂講授必須注重言語的啟發性、引導性、延展性、問題性、開放性、親和性、鼓勵性,教學過程的策略性,實現講授的有效性。課堂管理必須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實現傾聽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姚文忠.物理教學及其心理學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
[2] 胡明,楊國金.物理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 肖成全.有效教學.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4] 張君達,劉以林.教學基本功——課堂提問技巧[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