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學科,是培養與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我們要千方百計地激\"活\"學生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盡量讓它們在課堂學習中去發現,去探索,去創新。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我的做法是:創設情境,嘗試探索,發散思維。
學習習慣是指學習活動中形成的固定態度和行為。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直接的影響,良好學習習慣是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了,學生將會受益終生,而良好習慣要從小培養,\"從娃娃抓起\"。不良習慣一旦形成再糾正,那將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結合數學教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那些內容呢?《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認真鉆研、刻苦學習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認真仔細、書寫整潔,自覺檢查的習慣\"。讓學生樂于課前準備,活于課堂探究,勇于課后延伸;及時復習和獨立完成作業。新課標還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綜合學習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責任心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那么怎樣結合數學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六點做起:
第一、貫徹新理念、實施新教法,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改善學生學習狀態。倡導發現學習,探究性學習及研究性學習,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變機械、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學習,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要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養成認真聽講的習慣;另一方面要根據數學課堂教學的特點,采用適當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學習、不斷反思的學習習慣。
第二、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培養這種學習習慣,使學生明確要這樣做的意義。讓學生明白怎樣做才算好,怎樣做才能做得好。例如,要求學生計算四則混合運算式題時,必須先要認真審題。這樣做不但能從整體上把握好運算順序,尋找簡便計算方法,而且還能避免因看錯抄錯數據、運算符號而產生錯誤。學生明白了,就會認真審題,逐漸形成認真審題的學習習慣。再如學生寫字
時,
老師要經常告訴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即頭要端正,不要歪斜甚至伏在手臂上,眼睛離筆尖一尺左右;腰要正直稍有前傾,不要俯向桌面;雙臂要撐開些,保持一定距離,如果兩臂縮攏,會書寫不靈便;雙足放平,腳踏實地,不要一前一后,或交疊一起。對于寫字姿勢不好的學生隨時糾正,同時講一些危害性,學生就會逐漸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
第三、緊密結合教學過程,嚴格要求,認真檢查。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細致的過程,必須結合教學過程進行。例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教師要提出具體要求。學生做作業時,老師不僅要注意學生做得是否正確,還要檢查學生是否按老師提出的要求來做,是否獨立完成作業,按要求做的,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再加獎勵一個\"笑臉\"或是一朵\"小花\",示范給其他同學看。讓做得好的學生體驗成就感,從而激勵其向更好的方面發展,同時牽引寫的不好學生向好的方面發展。對有抄襲作業的學生,應以鼓勵性語言教育為主。如:\"你如果獨立完成,腦子肯定是最聰明的,相信自己!\"\"如果你用心去寫,肯定會把字寫的最漂亮!\"隨時反饋學生信息,對于學生點滴的進步應及時表揚,耐心幫助他們,使其逐漸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
第四、贊賞學生的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良好學習習慣。課堂上或是作業中,對于同一道題,不同學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卻\"殊途同歸\",自然包含著學生各自不同的獨創因素,即創新意識,對于學生敢于另辟蹊徑的做法、想法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肯定、表揚。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錯誤的見解,教師都應從不同側面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讓情感在這里交融,知識在這里增值,切忌抹殺學生的獨到思維。另外課后練習適當增加拓展創新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勇于探索鉆研一題多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得新穎、獨到、變通的回答,從而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良好學習習慣。
第五、教師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如教師工整合理的板書,就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生也會像老師那樣字跡工整地認真書寫。即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師無小節,節節皆楷模。因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言傳身教,起楷模作用。
第六、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能夠形成,我們每個老師都應對學生以高度負責的精神,主動、努力地耐心培養。同時要與學生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系,了解學生在家學習情況,和家長一起研究、探討、合作,尋找最佳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養成的基礎上,我們要善于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點燃學習的欲望,培養創新精神.
1創設情境
教學成功與否,學習效果如何,取決于全體學生的有效參與程度。主動參與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內動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民主的學習情境,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架設學習的橋梁,提供思考的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特長,提高素質。例如:一節課剛開始老師的導入:\"小熊給小朋友們寄來了一封信,寄給誰了呢?請大家找一找。\"小朋友們興趣驟起,紛紛尋找。老師請找到信的同學打開讀一讀,新的教學內容就此展開了。 多妙的開頭啊!
教學過程中,老師承接前一項訓練內容,說:\"小朋友玩得正高興,突然天色昏暗,眼見就要下雨了。這時小白兔來了,帶來了很多傘,他的傘可不是賣的,而是送給做對題目的小朋友的 。\"學生紛紛搶著做題,多好的故事渲染啊!
多媒體傳真:小貓親切的叫賣聲:\"賣蘋果,賣蘋果咯!\"小鳥飛來說:\"我買9個\",\"小朋友,請你幫小貓算一算,還剩幾個?\"濃厚的生活情趣,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了。在解答問題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興趣盎然,思維也活躍了。
2 試探索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要放手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去探索并嘗試學習新知識。新課程的目標要求就是一個很好的指導,在教學中要放手讓學生自己獲得知識,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在教學進位加法46+8= □ 這節課時,通過\"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驗、探索\"、\"驗證、運用\"四個步驟,組織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學生憑借從已知到未知的學習體會,設計出三個層次的研究方案:(1)用小棒擺一擺,用數學具的方法完成計算。(2)小組協作討論,探索計算的方法。
①46+8=6+8+40=54
②46+8=46+4+4=54
③46+8=46+10-2
3 發散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練習是數學知識鞏固和技能提高的重要環節,大量地重復練習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合理必要的練習會使學生掌握真知,興趣盎然。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數學練習題,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我提供學生思考的空間,十分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發散思維的訓練。把同一個問題作多種思考,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解題思路。如:在□中填上適當的數:□+12=52,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可以由\"加法想減法\"等一些逆向思維方法來解決。當然,也同樣鼓勵學生用其他解決方法。總而言之,在解法上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引導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這樣學生的創新欲望就會更強烈。
總之,在新課改中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造條件,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并加以正確引導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變得越來越活躍,越來越獨特,而這真是創造性思維所具有的靈活、流暢、新穎的特點,只有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不斷得到發展,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