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
曾有一段時間,廣州市某區舉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講座上,對在場教師進行測試,結果顯示:31.51%的教師有輕度心理障礙,12.37%的教師有中度心理障礙,21%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師感到壓力很大,嫉妒情緒、焦慮情緒的出現率也比較高[1]。還記得嗎?幾年前,性格孤僻的甘肅教師攜槍來到他向往已久的首都完成自殺之旅,幸好剛到北京西客站就被民警發現;云南昆明尋甸縣一位教師因受到校領導不點名批評,氣憤難平,為泄私憤,竟然放火焚燒校舍,造成8名住校學生被燒死,4間教室、7問宿舍被燒毀的犯罪事實;無獨有偶,江蘇鹽城市區一名30多歲的男教師因解答不出學生的提問,也竟然自殺身亡。據其家人事后介紹,這名教師近幾天一直休息不好,頭腦昏漲,心情很不好,是心理健康出現嚴重問題所產生的后果等。
由此可見,當前教師的心理疾病是普遍存在的,有的甚至是比較嚴重。
1.2 造成教師存在心理障礙的成因
教師心理障礙,主要是由于教師心理矛盾和沖突造成的: ⑴ 是榜樣與普通人的沖突。而對學生,教師需要以榜樣、規范化的形象出現??墒牵處熞彩瞧胀ㄈ?,也有與他人意見不同的時候。然而,角色意識和職業道德義迫使他們控制自己,不能隨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⑵ 是工作的創造性與常規性的沖突。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進取,自己就要永葆青春激情;要引導青少年的探索精神,自己就要富有創新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勞動又具有常規性、重復性的特點,難免產生單調、乏味、郁悶的情緒體驗和心境。 ⑶ 是工作的責任感與自我實現的沖突。學生的成長、成才并非一日之功,教師難以獲得更多的職業成就感。4.是教師的心理行為也會受到學生消極行為的影響。學生不可能時時處處按照教師的意志行事,教師處理問題難免偏激等。
2 構建和諧綠色環境氛圍,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發展
2.1 構建教師心理健康防衛氛圍
教師的心理在工作過程中容易被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所困擾,當不良情緒得不到釋放,就會造成教師心理狀態失衡,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所以在教師隊伍中,要構建和形成一種氛圍,引起教師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防衛工作: (1) 在調節、控制情緒上下功夫,通過自我情緒的調節,有意識對情緒的發生、發展加以調控,尋找有效的、適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如情緒轉移、向朋友傾訴、適度發泄等方式疏導不良情緒,達到生理或心理方面的新平衡。 (2) 教師要保持正確的處事態度。正視現實,客觀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既不能自高自大,又不能妄自菲薄。學會接納他人,尊重他人,待人處事既有自知之明又有容人之心。 (3) 保持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主動適應環境,不斷學習掌握新的知識、新的教學方法、尋求新的發展,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4) 科學地正視自身的生理健康。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響的,生理是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生理方面發生某種病態,就會引起心理方面某些癥狀,教師要重視身體健康,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健體活動,以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2.2 重視構建綠色、良好的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是指客觀環境中的各種事物,在它們為人所感受和體驗時,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在人的頭腦中形成的環境映像。心理環境影響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環境良好的人,情緒愉悅穩定,生活態度積極,人際關系和諧,行為能自我調節和控制,具有主動適應于社會環境的行為和能力[2]。
在教師群體中,要構建綠色、良好的心理環境,要引導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1) 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積極樂觀態度面對生活和工作,能夠根據社會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范。能夠擺正個人與集體、社會的關系,正確對待個人得失,時刻保持良好的心態。 (2) 熱愛教育事業,在思想上承認自己的職業身份,正確認識教師工作,自覺履行教師職責。做到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尊重關愛學生,能夠自覺按教師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對教師工作充滿信心,對學生充滿愛心和希望,以工作的勞苦為歡樂。 (3)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人類自身心理發展的需要。和諧的人際關系,能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工作愉快,從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教育的人際關系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家長、同事、領導之間的關系。面對多樣、復雜的人際關系,教師應本著尊重、理解、溝通的原則,對待學生、家長多一份尊重和理解,善于傾聽他們的心聲,為他們解除學勻和教育過程中的困擾;與領導和同事相處,主動溝通、換位思考,采取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相互理解,縮短彼此間的心理距離。積極開拓社交渠道,創造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主動參與學校的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在綠色、良好的環境中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2.3 努力構建和諧的教師工作環境氛圍
學校要為教師構建一個融洽、溫馨、積極進取的工作環境氛圍,減輕他們的工作壓力與心理負荷。學校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教師,積極構建和創造條件滿足教師的需要。 (1) 滿足教師的學習需要,在工作上為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和條件,鼓勵他們接受繼續教育提高學歷層次,為他們報銷學費;組織教師到外地參加有關學習活動,使教師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2) 滿足教師體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建立獎勵機制,通過評先樹優活動,幫助教師實現自身的價值。 (3) 滿足教師的生活需要,關心教師的身體健康和生活需要,如定期為他們檢查身體,解決子女人學問題,落實教師的福利待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等,為教師解決后顧之憂。同時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使教師緊張的情緒得以放松,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4) 學校不斷提高教師心理承受能力的需要,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對待工作中的挫折和壓力,以積極的態度化解壓力。在教師成功、失敗時引導正確總結,幫助教師克服盲目樂觀或自卑自怨的情緒,保持心理平衡。
2.4 提高耐受挫折能力,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發展
由于教師職業的不同,可能會在工作過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難和挫折的考驗,忍受挫折打擊。所以,在教師隊伍中,要引導教師具有直面挫折的意識,把挫折視為人生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挫折中激發自身潛在的能力與活力,加強教育責任心,磨練自己的意志,在失敗中尋求成功,積極調整心態走出挫折。心理學家認為,人們所經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確的心理調解手段,是產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調查表明目前教師存在心理疾患者中,有近40%源于在經歷挫折和打擊時沒有得到正確的調整和疏導。教師遭遇挫折后應認真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明確是非標準,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同時,適當引導教師,采取一些提高心理素質的方法有:如認知學習、行為訓練、意志鍛煉、自我情緒調節法等,當自己一時無法調節時,可以向學?;蛏鐣系男睦碜稍儗I人員求助,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發展。
3 結束語
教師是人,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失衡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就會產生心理疾病,教師一旦患有心理疾病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對教育事業不利,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狀況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及其他教師的心理與行為,對教師個人工作的成敗、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了自己的教育事業,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讓我們努力做一個身心健康的教師!
【參考文獻】
[1] 閻宜靜. 教師心理壓力問題初探[J].新課程改期與實踐, 2011(5)
[2] 盧桂鳳. 論學校內部良好心理環境的建設[J] . 新課程研究,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