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是給學生打好基礎,發展語文思維能力,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提高小學生素質的一個主要渠道。為了更好地完成小學語文教學任務,就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從而逐步實現素質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教學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小學語文教學總的來講成效顯著。但目前\"純章法、純技巧的串講串問教學\"仍愈演愈烈,教師教學理念滯后,教師的角色沒轉變,教學策略呆板僵化,教學目標把握有錯位,教學要求有越位,語言學習有不到位,學生寫字欠規范,拿起筆怵頭作文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因此改進課堂教學現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事在必行。
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與失敗直接影響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失敗。抓好課堂教學設計是重點、是關鍵,好的課堂教學設計是成功課堂教學的一半。,所以我們作為教師應義不容辭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益,扎實全面地推進素質教育。我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根據多年從教的實踐和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著手來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益,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的語文素養。
1 準確確定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
學目標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方向和應達到的要求。進行新課程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從課程標準的高度充分認識該節教學內容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除了知識和技能目標外,特別要確定出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教學目標。這三個目標不存在誰輕誰重的問題,也不是占多大比例問題,而是一個培養人的問題。
從一個人的發展角度來看,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的培養與知識的掌握同等重要,可能還更重要一些。我們學生現在所學的這些知識,就是現在沒有學好,將來只要想學,并且具有一定的自主研究學習的方法,是可以自己學好的,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現在不培養、不達標,等到將來就遲了,不僅錯過了最佳發展期,而且也使學生喪失了發展自己科學素質的興趣與動力。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深挖教材的內涵,準確確定出該節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定出了目標才有可能進行達標,連目標都沒有確定,怎么可以進行目標教育?
2 聯系教學實際,搞好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實踐得知,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包括:一是要突出語文性,特別是語文新課程強調新的理念、新要求的落實,以師教學行為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學習方式的轉變,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二要突出課堂特點,使一課一得或多得,一課一新或多新,促使學生語文知識掌握在課堂、語文能力發展在課堂、語文方法應用在課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潛移默化在課堂。三是完整的教學設計應該包括五個內容:A教材分析。一般包括語文教學課題的出處、內容、編者意圖。B設計理念。突出本課語文教學運用的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C 設計思路。主要指本課語文教學意向、比較宏觀的教學過程結構。D教學流程。指語文教學課堂活動的立體結構,如:創新性的語文教學方式、特色性的語文內容板快、主題型的語文問題系列、指向性的行動目標和簡明的設計說明。這部分一般應該詳寫。E課后反思。語文教學設計的效果反饋、得失歸因分析、改進措施、對教學規律的感悟等。只有遵循以上規則進行語文新課程教案設計,一定能使學生學有所得。
3 優化教學結構 。
提高教學效率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謂教學結構,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由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這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學活動 的進程 的穩定結構形式 。創建一個有活力 、高效化的課堂教學結構,都離不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是否相適應;課堂信息反饋是否暢通與及時;課堂的教學時間安排是否合理有效等,這些因素都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率 。
每個班級的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出身背景不同,經歷不 同,學習基礎不同,因此他們在認知、情感、思維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 注意因材施教。教學目標要適度靈活,課堂提問要分出層次,練習設計要難易有別,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反饋評價等。例如《少年閏土》一文的教學,筆者在課前就布置學生查 閱魯迅相關資料,包括魯迅生活的年代,以及敘寫有關青少年時候的其他的文章,并進行整理,然后讓他們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這時,筆者對教師的講課 時間和學生交流的時間進行調控,合理安排時間,教學重點突出,疑難點讓學生主動參與解決。最后,通過多種練習,讓學生認識到怎樣去辨析一個人的性格特征,通過外貌,可以理解語言知識特點;分析動作 ,可以體會人物的心理特點 ;通過對比,可以區別人物的性格 。學生經過教師的點撥,就會理解閏土這個豐滿的文學藝術形象——知識 豐富、聰明能干,勇敢、機智的農村少年 。
4 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教學方法。
大綱指出,教學方法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以正確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了解學生的特點,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研究教學規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活動。為了促使學生主動思維,展開聯想,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把握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由易到難、難易適中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做到所講的內容,每個學生都能理解、掌握。
教學方法是否靈活多樣、富有啟發性,往往決定著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任何教學活動,都應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誘發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教法上,我注意\"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這樣注意了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啟發性、深刻性、藝術性、增強了教學藝術吸引力和感染力,創造較多的條件,給學生以實踐機會,使學生耳、口、手并用,使學生樂于思維、善于思考。比如,許多年來,讓學生抄寫生字作為語文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被認為是最有效的學習手段之一為教師廣泛使用。剛上班那會兒,每次布置家庭作業,我也是讓學生們把當天所學的生字抄寫幾遍,結果卻效果總不理想。學生們反映說太機械太重復,負擔也過重。后來,我就根據小學生愛玩游戲的特性,試著讓學生們把抄生字變為做游戲。其實方法也很簡單,如按生字的聲母順序排列生字、或將相同聲母、韻母的生字歸類,把結構相同的生字歸類,或根據生字表達的意思分類等等,效果很好。記得第一次這樣布置作業時,有一個學生設計的游戲多達22種,設計最少的也有五六種。在學生眼里,將抄生字變為做游戲,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變化,游戲讓作業本身充滿樂趣與活力,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他們以往抄寫幾遍生字就嫌多,而現在練習十遍乃至二十遍還是興趣盎然。
當然,不論運用那種教學方法,都要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必須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藝術加工,以真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5 堅持學以致用,立足課內,放眼課外,積極開發課程資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新課標在前言部分就開宗明義,強調語文學習要服務于生活,服務于應用,服務于個性發展。大體來說,作為體現新課標理念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要教給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前已談及,此不贅述。
至于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輔陣地――綜合實踐活動是聯系課內外的紐帶,是語文服務于生活的體現,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捷徑。所以,我盡量利用各種機會,盡可能地開發課程資源,想盡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從而使學生增強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近一年來,我指導學生利用各種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書刊、電影、電視、網絡、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廣告牌等收集資料。開展過以下活動:口語交際(\"向你推薦我\"、\"成長的煩惱\")、演講會(每日一講,課前3分鐘)、辯論會(不定期)、故事會(\"約會名人\")、讀書會(設會長、副會長各一人,各司其職)、詩歌朗誦會、小報比賽(\"黃河頌\")、競猜熱線(\"戲曲大舞臺\")、調查報告(街頭錯字)、焦點訪談(\"黃河,母親河\")、語文知識競賽(\"探索月球奧秘\")。
雖然以上活動并不是每次都精彩,每次都完美,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至少讓學生走出象牙塔,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活學活用語文,明白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是最大的收益。
6 指導求異自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少年兒童天生好奇,對萬物萬事都愛問個為什么,這是學生本身就有求異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本能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較好地引導學生那兩種思維發散和深化,不但能提高教學質量,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教《凡卡》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當凡卡提心吊膽好不容易有機會把寫好了一封關系到命運的信投入郵箱以后,結果將會是什么樣的?\"學生通過自學教材后,同學們都能在教材中找出答案:\"信寄不出去,凡卡命運改變不了,他的悲慘生活還將繼續下去。\"這時,我抓住時機提出來說:\"可能有不同的結果發生嗎?\"這樣一引導,就點燃了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有的學生說:\"過幾天,凡卡的爺爺就把凡卡接回去了。因為送信的郵差正好是凡卡爺爺的好朋友,把凡卡那一封死信送出去\";有的學生說:\"信雖然寄不出去,但碰巧凡卡的爺爺第二天來看望凡卡,凡卡把悲慘生活告訴了爺爺,爺爺就把凡卡接回去了\";還有的學生說:\"凡卡等了一個多月不見爺爺來接他,他又再也忍受不了,就逃出老板家,正好碰到馬車夫幫人送貨,馬車夫就把凡卡帶回去了\"等等。
由此可見,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思考,而且要引導學生標新立異、無中生有,勇于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才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獲取更多的知識,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途徑,遠非上述的幾點,它涉及到各個方面,既有教師自身的因素,也有學生方面的影響,還有各種教學環境的制約。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我們應當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探索和改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真正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