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自己設計并試教了一節心理健康課,因這節心育課《做了錯事后》實際上是在品德課《不隱瞞錯誤》的設計基礎上修改的,故上了以后,專家認為這是節品德味很濃的心育課,當時我很困惑,現在的小學品德課的內容非常豐富多彩,從個人的學習生活到集體的校園、社會生活,從個人的道德準則到學校、家庭、社會的道德規范,從為人處事,品格修養到尊老愛幼、擁軍愛國……這其中蘊含著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如何才能確定某節課是心理課,還是品德課呢?兩者到底有什么明顯的區別呢?現就自己的一些初淺體會,結合這堂心育課的磨課經歷來談一談。
1 目標不同——品德課重社會化,心育課重內心感受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兩節課的教學目標。品德課《不隱瞞錯誤》的教學目標是:營造\"有了錯誤勇于承認和改正,仍然是個好孩子\"的輿論,感受承認錯誤后的輕松、快樂與踏實,知道誠實是做人應有的品德,使學生愿意如實認錯和改錯。重點與難點:使學生拋開各種顧慮,愿意面對現實,勇于認錯,做誠實的孩子。心育課《做了錯事后》的輔導目標是:營造\"有了錯誤勇于承認和改正,仍然是個好孩子\"的輿論,學會面對現實,坦誠地交流做錯事后的感觸,感受承認錯誤后的輕松、快樂與踏實,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我。重點與難點:學會面對各種矛盾、沖突,善于選擇最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能正確地面對現實。從這兩個目標不同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品德課更注重的是學生的社會化,也就是品質、品德等,而心理課更注重學生的內心,也就是自我方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品德課往往很注重以社會標準衡量這個行為,比如\"狼來了\"欺騙是錯的,而心理課更注重理解學生,挖掘行為背后的心態,比如\"狼來了\"為什么要欺騙。讓我們看到,品德課更注重行為,而心理課更注重行為背后的心理。
2 途徑與方法不同——品德課重教導,心育課重討論溝通
面對這是節品德味很濃的心理健康輔導課,當時的我是一籌莫展,我向富陽的心理健康特級教師鐘志農老師求助,鐘老師給我提出了幾個意見,他認為是由于前面的環節還沒有充分引發學生的感受,所以學生是在為老師說,說老師想聽的,而不是自己要說,說自己想的!這或許不是設計上的問題,而是操作上原因!鐘老師覺得區分品德課與心理輔導課的最后的界限,是操作問題,是輔導教師能否自覺地使用輔導的基本原理和技巧的問題,而不是形式問題。問題的癥結是找到了,那要怎樣操作才是心理課而不是品德課呢?我開始了靜靜地思索。當時在第一個\"情景聚焦\"環節中,原來是這樣設計的:在課始的時候,進入情景聚焦,利用錄像、錄音多媒體手段,真實地再現\"李林在一次數學競賽中,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偷偷地加了一個零\"的生活場景,錄像中出現兩次定格:
■一次定格(李林偷偷改了錯題)
⑴ 原來為了在這次數學競賽中取得好成績,李林在沒有一個人知道的情況下,偷偷加了一個零,改了答案。
⑵ 你猜想李林當時會怎樣想?
⑶ 如果是你,你愿意讓別人知道嗎?(為什么不愿意?同學會怎么說?老師如果知道了,可能會怎樣處理?)
李林會怎樣想?繼續看錄像。
■二次定格(李林改了試卷后很矛盾)
⑴ 你能體會到李林此時的心情嗎?會是怎樣的?
⑵ 李林的心里確實很矛盾,很猶豫,非常煩惱,假如你是李林,你會采取什么措施化解這個煩惱呢?
那么學生可能會說:打電話跟老師解釋,夾個小紙條,請媽媽轉述等等,到這里,老師不再展開,知道化解煩惱的途徑和方法就行了。心理健康課的挖掘就會更深一些,因為\"活動\"和\"體驗\"是心理活動課最核心的兩個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還不在于解決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是要通過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再精彩生動的講授都無法替代個人的親身感悟和直接體驗,哪怕只是一點小小的啟發,也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心理教育是一種以體驗式為主的教育。比如剛才講到的幾個溝通的方式,在心理課的操作上是這樣的:
⑴ 給老師打電話解釋。
(a)為什么會想到這個辦法?
(b)我就是那個老師,你能試著打個電話嗎?
(c)打完這個電話,你現在的心情如何,能與大家一起分享嗎?
⑵ 自己直接跟老師講; (追問)(你會選擇怎樣的時間與地點跟老師交流?為什么?)
⑶ 跟要好的小伙伴一起去跟老師說;(為什么會想到這個方法?)
讓學生扮演李林這一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動、體驗該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感受人物之心態起伏,內心之矛盾沖突,引起學生心靈的碰撞、情感的共鳴,進而增進自我認識。
從這里不難發現,德育教育主要是一個教導過程。從方法上更多的是采用灌輸、滲透、說服、討論、榜樣、表揚、批評、實踐鍛煉、情感陶冶,規范訓練等方式,力圖使學生在情感和行動上認同所學內容,并身體力行,付諸實施,使受教育者逐步達到目標要求,按照社會要求,規范個人行為。而心理教育則主要是一個討論溝通的過程。它立足于受教育者本身,通過心理測量、心理咨詢、心理疏導與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活動體驗、心理知識講座等方法,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常識,正確認識自己,排除心理干擾,預防心理疾病,維護身體健康,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3 教育者扮演的角色不同——德育課師者尊,心育課師為友
因為這節課我是以我們學校的\"快樂星星索\"欄目為載體,我以星星姐姐的身份來主持、參與這個節目的,我請了三位嘉賓參與我的節目,請他們分別從老師、家長、同齡人的角度談談對做了錯事的孩子的看法,與學生參與互動討論這個話題,使這個話題更具真實性,也更有說服力,使學生對這個問題也有更高層次的理解與感悟,嘉賓的參與貫穿于課的始終,課上完之后,自我感覺非常好,嘉賓的參與也成為本節課的亮點,可是專家卻給了我當頭一棒,\"整一堂課,感覺就是您和學生、您和嘉賓之間的單渠道對話,這種對話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輻射式對話,而心理輔導課主要靠學生的互動,是靠同齡人的互助在促進他們自身的成長。教師的作用只是催化團體動力,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注意從中發掘輔導的資源,適時地運用輔導技巧做出反饋,表達同理,提出問題,然后再去推動學生作深入的探討。輔導教師不能講太多的話,特別是那些精心準備的華麗辭藻,講得多了,學生就對您\"肅然起敬、洗耳恭聽\"了,那還有什么團體的動力可言?\"針對這個意見,我忍痛割愛,把嘉賓請出了課堂, 秉著心理活動課還要達到的一個目標就是引導學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學會自我剖析、自我調適、自我疏導,甚至自我宣泄等,最終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我增加了\"金點子大賽\"這樣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從剛才大家的交流中,星星姐姐發現其實很多同學在生活中都會用自己合適的方式處理一些問題,現在小雨碰到了這樣一件事情,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幫她出出點子,好嗎?
(1) 用圖畫出示,配話外音:我在練習扔壘球時,把教室的玻璃窗打破了。我知道損壞公物是要賠償的,可最近爸爸媽媽由于工作的變故心情不好。如果把這件事告訴他們,肯定會使他們更不高興。星星姐姐,請告訴我該怎么辦?
(2) 你覺得小雨該不該向父母說清事實?用什么方式比較合適呢?(請你跟你的小伙伴一起來做做小演員,把這個情景和你認為合適的處理方式,像剛才錄像那樣演繹一下,可以嗎?)
(3) 請小組合作表演,適時點評。
小結:正如一首歌中唱道的那樣: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我想聽了大家的討論,看了大家的表演,這個孩子肯定很受啟發,作出自己的選擇。
\"金點子大賽\"的設計意圖就是在學生了解化解煩惱的方式與途徑的基礎上,運用剛才的技巧,幫助小雨尋找合適的方法,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學生在相互交流及角色扮演中碰擊出智慧的火花,同齡人的互助在促進他們自身的成長,讓學生多想、多動、多參與、多感悟,分享化解煩惱后的那份坦然與踏實。
從剛才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德育中教師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嘉賓的參與也是一樣,只是轉換一下角色而已,他將自己觀念、道德品質告訴學生,教給學生,教師是正確的代表。而心理教育,教師則只是以建設者、服務者、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出現,他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自我反省,增強其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通過解決其成長過程的問題更加成熟起來。
品德課與心育課有一些區別,其實兩者之間也有其共性。通過品德課教學,以品德知識傳授和思想認識的提高為載體,可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排除品德課的心育功能;反之,心育課上對學生在自我、人際交往、情緒調節、學習策略、青春期問題等等的輔導,大大促進了學生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內化。作為教師,我覺得應該學習心理學的一些知識和輔導技巧,在品德課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技巧,可以大大促進品德課堂教學\"人本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又符合新課程教學提出的完成的\"三維目標\"。我們講的\"課堂心育\"就在于此,心理教育與德育密切相連,雖不能等同,但可互為補充,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把兩者融合起來,相輔相成。這樣,為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了一條嶄新的途徑,也為達到新課程背景下,落實品德課的教學目標,使品德課上的生動活潑,而這,也正是我們即將努力探索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