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全球經濟迅猛發展,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成就顯著,但仍然是我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把職業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是加快我國工業化進程,適應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深化改革,艱苦奮斗,大力開展科技創新,讓\"咱們工人更有力量\",用中國職業教育的杠桿,撬動\"第三次\"工業革命,才能加快實現中國工業化水平提升,位居世界經濟強國之列,迎接未來經濟繁榮發展。
【關鍵詞】中國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發展 職業教育 第三次工業革命 未來經濟發展
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全球經濟迅猛發展,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3-2014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在金磚國家中,中國的競爭力最強(第29位),領先于南非(第53位)、巴西(第56位)、印度(第60位)和俄羅斯(第64位)。全球未來的經濟繁榮關鍵是工業化生產水平,我國要繼續穩步提高國際地位,就必須從農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大國,甚至是工業強國。面對國際經濟格局的不斷變化,提高工業化生產水平必然是強國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各行各業涌現出大量的技術創新。但工業化生產程度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中國新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依靠人才,人才的培養依靠教育。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聯系最密切的教育類型,在未來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國要大力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才能立足于世界強國之列。
回顧我國60年來的職業教育歷程,我國職業教育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然是我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質量還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通過體制改革和資源整合來完善中國職業教育體系,發揮職業教育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基礎作用。
1 思想認識的革新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
德國工業化水平歸功于德國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職業教育體系。而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是\"官本位\"歷史根源,導致\"官本位\"在中國根深蒂固。受這種思想的長期影響,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沒有被國民充分認識,對職業教育缺乏系統性研究,對職業教育還不認可。因此,中國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首先要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
2 國家職業教育政策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保證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具有職業素質的技術人才,培養的學生能夠從事生產、服務、管理的一線工作。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在社會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目前,社會輿論重視普高、宣傳大學擴招的形勢下,職業學校的出路令人擔憂。在許多企事業單位中,存在重視大學生,輕視職高生現象。普遍將待遇與學歷掛鉤,工資、福利、資金、提拔干部與高學歷聯系起來,對一般中等學歷的普通技術工人缺乏激勵政策,挫傷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導致了許多人不愿意選擇職業學校,從而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積極發展。另外,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和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化,為職業教育發展帶來了困難和壓力。因此,國家必須通過職業教育體制調整,出臺相應的職業教育政策與法規,健全職業教育體系,保證全社會逐步轉變教育觀念和用人觀念,中國職業教育才能發展起來。
3 社會全面參與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主要靠學校關門辦學,培養缺乏行業、企業的共同參與,導致學校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學校教育無法與實際生產對接,課程設置無法與崗位對接。此外,我國職業教育資金投入不足,學校分布和專業布局不合理,地區之間發展差距較大,經濟欠發達地區校企間缺乏合作資源。因此,只有通過共建、聯合等形式建立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布局,積極鼓勵社會、行業、企業全面參與職業教育,才能有效促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
4 職業學校自身改革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方面是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培養方式不夠科學合理,加之師資力量薄弱,無法滿足人才培養需求;一方面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不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需要;一方面行業、企業合作深度不夠,教學與生產實踐無法對接,從而制約了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一方面管理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程度較低。因此,職業學校自身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改革和創新,才能突出辦學特色,提高辦學質量,提升學校發展內涵,從而推動中國職業教育全面發展。(1)改革辦學模式,優化辦學資源配置,增強學校辦學實力。(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密切與企業等用人單位的聯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運行機制,促進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緊密結合,促進知識學習、技能實訓、工作實踐和職業鑒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動教、學、做的統一,實現學生全面發展。(3)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環境和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教學質量。(4)加強師資隊伍,創新人事分配制度,改善教師隊伍結構,提高隊伍整體水平。(5)完善學校內部管理,不斷提高學校管理的規范化、現代化和信息化水平。(6)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以貢獻和能力為依據,按照企業用人標準構建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綱要)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隨著《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項目建設計劃》(簡稱:國家示范校建設)的實施,全國1000所中職學校分批次開展示范校項目建設,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等方面有了改革新思路,改革成效明顯,并通過國家示范校建設經驗交流和互相借鑒學習不斷提升學校內涵發展,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起到了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縱觀我國職業教育的過去和現在,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前景廣闊,任重而道遠。我們一方面要依靠國家各項政策支持,增強職業教育宣傳力度,提高國民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同時,鼓勵社會各界共同全面參與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職業學校自身深化改革和加強軟硬件的建設,創造自己的品牌,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程度,從而促進我國現代化職業教育發展。
近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和第三產業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明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新時代的\"新工人\"出現短缺。在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限定的情況下,要提高生產效率,就必須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技術水平和精度。未來經濟繁榮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提升的關鍵途徑,未來經濟競爭是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和創新技術的競爭。因此,要把職業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加快發展職業教育,這是加快我國工業化進程,適應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型工業化發展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不是單純的思路問題,更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無論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是兩大戰略的實施,必須由改革和開放兩大動力來推動,無論什么樣的推動都需要依靠人才來實現,這就需要我們首先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辦好面向人人的教育,實現終身學習的教育。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一度被虛擬經濟的浮華遮迷住雙眼的發達國家決心重振它們引以為豪的制造業。\"再工業化\"和\"第三次工業革命\",與金融危機、歐債危機、日本大地震、金磚國家崛起等全球重大事件相伴而至,昭示著新一輪國際產業鏈變革已經到來,全球經濟格局也迎來一場全新的洗牌。未來經濟發展趨勢是新科技迅速帶來全球工業的重新變化和革新,全球制造業重新布局。
對我國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國通過三十年持續深入的改革開放,憑借著自身的優勢和努力,將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的頭銜攬入懷中,可持續發展勢不可擋,但與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深化改革,艱苦奮斗,大力開展科技創新,讓\"咱們工人更有力量\",用中國職業教育的杠桿,撬動\"第三次工業革命\",才能加快實現中國工業化水平提升,位居世界經濟強國之列,迎接未來經濟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百度搜索[EB/OL],百度百科[EB/OL],職業教育,未來經濟,新型工業化
[2] 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項目建設.相關國家政策文件[R]
[3] 高學海.QQ空間日志.《用職教的杠桿,撬動\"第三次\"工業革命》[EB/OL]
[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R]
[5] 《黨的十八大報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