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敘述數字化博物館的內在含義和發展策略,從虛擬博物館,豐富博物館的陳列語言,充分展示文物,導航講解的運用這三個方面重點探討數字技術在革命紀念館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實例。
【關鍵詞】數字技術博物館信息化應用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壯大,虛擬世界正在直追現實世界,我們的很多社會活動都已經在網絡上展開。數字技術是為當代高科技之領頭羊,是電子技術發展的產物,數字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中。網絡結束了傳統上文化和技術、藝術和商業、工作和休閑相對立的局面,在信息空間內人們能夠更為高效、快捷、低廉的進行信息交流和知識的獲取。作為一種嶄新的節約資源和能耗的方式,在博物館信息化發展過程當中利用數字化技術,可達到高效、高速,并確保文物無損化應用的效果。
一、數字化博物館的內在含義和發展策略
1.1數字化博物館之內涵
借助于政府公益宣傳的渠道,充分發揮電視廣告、網絡宣傳、電臺廣播以及手機短信等宣傳平臺的作用,改變博物館、紀念館在人們心目中呆板、單調的一貫形象,從而使得越來越多的百姓知道并熟悉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消息,最終使得參觀博物館、紀念館人數的增加。同時在參觀人數增加的情況下,該怎樣采取正確的辦法和形式對廣大參觀者進行引導,從而讓他們在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譬如歷史、科技、文化以及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呢?那么這就對博物館信息化要求越來越高。以博物館的物理實體作為基礎,在信息網絡平臺中建立的信息服務體系,即為數字化博物館。數字化博物館是基于數字網絡空間對物質博物館的補充和再現,具有智能化、網絡化、虛擬化等特點,和實體博物館一樣,有著對文化遺產的研究、陳列和保管。數字化博物館所包含的內涵比較多,可以是對博物館采取的數字化管理,目前我國的博物館處于信息化建設初期,南京博物院與上海博物館已經全面開展信息化建設,建設有安全監控、樓宇機電設備的自動控制系統、消防自動的控制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通信系統。此外,博物館數字化還可以是對傳統的博物館運營方式之變化,以數字化技術為媒體進行業務拓展,如網絡博物館、數字展廳等等。博物館數字化,指的是博物館工作的各個方面都全面地采取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為常用的工具,電腦成為日常工作的平臺,更加高效地位文物的利用和保存服務。
1.2數字化博物館發展的意義
其一,數字化博物館的發展,是文博事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傳統的博物館技術手段所針對的是文化遺產靜態的結果,是有形的實體,給人的是身臨其境、直觀的感覺,但無法進行無形遺產和動態過程的收藏,并且難以體現文化遺產多維信息間的相關性,是傳統博物館的弊端。傳統的博物館已經無法適應和滿足遺產范圍擴展這一根本性變革,因此需要發展數字化的博物館。其二,作為對人類文明的客觀遺存物的收藏和征集單位,數字化的博物館能保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融合,是將文化和科技相結合進行文化的傳播交流的嶄新高科技藝術語言。傳統上,我國的博物館長期使用的文物陳列手段為“通柜實物+說明牌”,很難全方面的體現文物的內在含義,并且難以吸引觀眾,阻礙了博物館的發展和文物價值的傳揚。數字化博物館適應信息化時代對于博物館的組織、功能、工作上的再定位,更能詮釋展品的內涵,吸引信息時代的觀者,促進博物館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博物館借助數字技術發展的思路
2.1積極地運用數字技術
談及數字技術,不得不提的是虛擬現實這一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興起于20世紀末期,一門綜合性的嶄新的信息技術,原本由美國軍方開發研究,融合了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像處理、傳感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等多個信息技術的分支,大力推進了計算機技術之發展。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博物館數字展示的魅力巨大,可彌補數字技術存在的虛無性,給游覽者身臨其境的感覺。
2.2充分發揮網站間的共享功能
充分利用各個地區現有的文博網站,組織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對系統進行整合,也是博物館實現數字化發展的重要渠道之一。通過建立各類局域網或者接入各類廣域網以實現網絡化,并建立起連接國家文物的數據分中心、中心、數據節點的信息網絡,實現國家文物局、省級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重要的文博單位之間的互通互聯,為文物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供途徑。
2.3進行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
需要加快對于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推動各項信息科研成果的普及和應用。應當加強對于博物館的數字化工作人員的培養,加強自身的發展力度,同時借助公共資源和社會力量滿足博物館的數字化發展。一般而言,博物館數字化的建設初期,需要聘請數字化的專家考察,針對建設需求而提出具體的意見,確定可行有效的建設方案;建設完畢之后,做好維護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內容的更新和維護,系統的升級和維護上,都要同步進行。博物館應當充分地借助社會的專業力量,切實地做好相關建設工作。對于博物館而言,更多具體上的工作選擇社會化或者外包形式,是較為理想的一個方式。
三、數字技術在博物館發展中的應用實例
南通革命紀念館由南通革命歷史紀念館和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兩館組成,是革命題材的專業博物館,建筑面積為3300平方米,總投資規模3000多萬,并于2009年建成對外開放,為南通主城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愛國主義教育場館,為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引入數字技術、進行信息化建設必將推動該館更好地發揮基地教育作用。
3.1建設虛擬紀念館
實體博物館是建立于一定區域上的建筑物組成,因地域限制,不可避免的存在參觀上的限制,存在許多人無法身臨其境參觀的客觀遺憾。而虛擬展館使得人們突破地域上的限制,不論何時在何地,都可以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和體會。當今,虛擬展館已成為一個十分流行的詞匯,尤其在上海的世博會之后,虛擬展館獲得更好的普及和更多的認可。要實現虛擬博物館,比文物數字化更為復雜,因實體形態上的建筑體積和復雜度遠大于個別具體文物實體。對于科研人員來說,實質區別在于采用的掃描儀在型號與功能上的差異,以及后期處理上的復雜程度差異。實現虛擬博物館,需融合虛擬顯示技術、VRML虛擬現實建模語言等多種先進技術。
虛擬技術同時又分為兩個大類,分別是虛擬實景/實境技術,如虛擬的游覽實體博物館;虛擬虛境/虛景技術,如復原而生成阿房宮等,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寫實,后者創意。例如,故宮博物院和日本進行合作開發的“數字故宮”,采取的是三維激光掃描的技術,對故宮當中的主要建筑,以及珍藏文物的結構特征、表面裝飾及形成,乃至于建筑加送與藝術等等基本的元素進行系統、準確、綜合的采集與再現,建立起完整的古建筑、古文化三維數字模型和數據庫。通過虛擬現實的技術的引入,利用高性能圖形工作站形成效果逼真的三維場景,并配合音樂模擬虛擬革命紀念館,可以使參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如果利用互聯網,還可以實現網絡虛擬參觀,可以說,虛擬技術使紀念館在“數字化”層面上得以永久保留并更加輝煌。
3.2豐富紀念館的陳列語言,充分展示文物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和博物館的觀眾間進行有效交流的途徑和方法,是國際博物館對于博物館陳列語言的定義。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現代陳列語言越來越豐富多彩,新技術的運用成為現代陳列語言新的特征,傳統的展陳手段耳目一新。可根據展覽的需要,采取數字技術處理,在質地、尺寸、動態和靜態、畫面和聲效方面進行設計制作。例如,2008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圖》畫卷,由北宋的畫家張擇端創作的這幅手絹絹本設色作品,原本的尺寸為長528.7cm,寬24.8cm。在不傷害文物的前提下,進行數字化技術處理后,原件被放大為巨幅畫面,并配合動畫,講究動靜結合和聲效結合,創造出的全新的展示效果讓人震撼。陳列語言是博物館進行信息傳遞過程當中最富有特色的媒介,根據南通革命紀念館的實際,對館中的文物與相關史料,尤其是珍貴革命實物采取科學研究和提煉的方法,通過圖表、實物、照片以及相關輔助的藝術品等等表現形式,可將所要展示的信息傳達給觀者,更好的進行互動交流。
3.3導航講解的運用
由于革命紀念館自身的工作特點,在清明等接待旺季無法為所有社會團隊進行人工講解(日接待參觀者近萬人)。可建立數字導航講解系統,在入口處提供各語種的語音導覽器,與之對應的展廳標示相應的語音導覽標置,進行重要展品的解說。這樣,將革命紀念館內講解內容根據實際需求進行程序編制并輸入電腦,實現由聽講器替代講解員的講解。參觀者只需依據展品的編號按按鈕,便可任意地聽取相應內容的專業講解。同時,可在各展廳布設專用發射裝置,所發射的信號可被導覽器接收,當參觀者更換游覽位置,和所在景點相應的解說詞便可自動更新播放,從而幫助參觀者更為細致方便的了解革命紀念館內容。
四、結語
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得博物館以全新的角度和方式對文物和文物所承載的信息進行展示,運用數字處理手段和可還原真實的歷史,對文物背后的故事進行講述;數字技術孕育了全新的藝術形象,認真分析其所帶來的新挑戰以及發展的新機遇,推出迎接新挑戰發展機遇的新舉措。使得藝術發展從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互動傳播,由歷時傳播轉變為即時傳播,對于藝術的什么感覺更為立體化,且具有開放性和實時互動性等,豐富觀者的美感體驗和交互性期待滿足。數字技術是革命紀念館(革命博物館)走向現代化和信息化的必由之路,應當予以充分的重視,使得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注入新的發展理念,為革命紀念館的發展提供強勁活力。
參考文獻
[1]張嘏王月.數字技術在博物館信息化發展中的應用策略[J].信息科技. 2010,4:67-68
[2]劉新陽.數字技術解讀歷史陳列———新媒體技術在博物館陳列展示中的應用[J]. 2012,09:90-92
[3]劉如凱.靈動的空間藝術[J].陳列藝術. 2011,5,56-57
[4]齊引敬.試論高校檔案工作發展的不利因素及對策[J].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1期:57-58
[5]吳麗娟.加入WTO后,檔案專業人員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四川檔案:2002年03期.1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