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瑞典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印象:瑞典是個讀不懂的國家。
瑞典是北歐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2010年人均收入28840美元,位居世界前8名。瑞典還是一個高福利的國家,人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無憂。可是瑞典卻是個“與世無爭”的國家,初聽“與世無爭”哪個人搞得懂?“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名滿歐洲乃至全世界的一句名言。一個什么都不想爭的瑞典,怎么會有如此雄厚的實力使之國泰民安?
搞不懂的事還真是挺多,隨手采擷幾條:
一、上大學不用考。
在瑞典,年輕人對于進入大學學習并不很熱衷。高中畢業后,只有1/3的學生申請入大學就讀。瑞典有35所高等院校,大多數由中央政府管理,每年定期的會議決定學校當年的招生人數并給予相應的撥款。只要讀完高中,或在瑞典的教育體系內(如寄宿制成人學校等)學完與高中水平相當的課程、滿25周歲并有4年以上工作經歷的在職人員,均可申請到大學學習;到瑞典留學,無須高考成績,只看會考成績。
二、保持中立。
瑞典擁有的強大的軍事科技,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軍事強國相媲美。但幾百年來,它在歷次的戰爭與爭端中均保持中立。
三、不“爭分奪秒”。
瑞典人做事一向很有計劃,一般事情總會提前把日程安排好,這樣即使遇到緊急情況時也能從容不迫、臨危不亂。他們對工作更是一絲不茍、有條不紊、高效完成,并且很少在假期里加班,他們很注意休假。“爭分奪秒”、“晝夜加班”、“一心為公”這樣的口號在瑞典很不合適宜。
四、不與地爭。
瑞典人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注意到保護環境和資源。即使在成為世界最富10個國家之一的今天,它的綠化率還超過了70%,號稱“歐洲的綠肺”。在瑞典,很少看見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因為他們不會為了虛假的繁榮而犧牲森林和文物建筑。他們的環保意識從幼兒就開始抓起。
五、不與人爭。
瑞典是個高稅收高福利型社會,失業人員每月能領到他們在職時百分之六七十左右的失業金,還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費醫療,達到法定的退休年齡后,還可以住進由政府提供的配有專人管理的老年公寓。失業人員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和喜好來重新自由擇業,政府則不斷地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來發展經濟和解決就業問題,絕不會以讓職員失業的方式來提高效率。因此在瑞典有競爭但沒有壓力,他們的競爭是所有參與各方都能獲得利益的競爭,而不是以損害他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換取勝利的競爭。
六、不和別人比較。
瑞典人有個美德,凡事不與別人比較,也就是不嫉妒別人,更不會像我們之間的某些人為了一點點榮譽和好處就去“咬”別人,他怎么樣,我怎么樣,我不比他差等。瑞典人的處事是,他是他,我是我,我有我的優點,肯定也有缺點;別人也一樣,沒有刻意比較的必要。商家的觀點是,客戶之所以買你的產品,是因為你產品的優點能滿足他的需求,而不是你在產品的比較中勝出!做人也一樣,是要在人生中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和社會需要你的價值體現,而不是和他人比誰更優秀,比誰的人生更精彩,比誰的生活更幸福。
七、不搶一步先。
瑞典人辦事給你的感覺總是慢條斯理,心平氣和,對各種規章自覺遵守。比如行人過馬路遇到紅燈,就算是下雨天,他們寧愿被雨淋得透濕,也絕不會橫穿沒有車輛來往的馬路;在沒有紅綠燈的路口,汽車也會讓行人先走。難怪瑞典交通肇事率世界最低,不僅如此,瑞典叫板每年交通零事故。

八、瑞典是犯罪率最低的國家。
瑞典犯罪率之低世界有名,全國929萬人口,每年不到一百人犯罪,這其中又大多是因偷酒和自行車及酗酒開車被抓的,暴力犯罪很少發生。有趣的是,對待少年犯罪者的辦法,是把他們送到太平洋的小島上去度假,讓他們自我反省,因為瑞典人遵循 “性善論”理念,所以要想在這個國家當壞人,還真不容易。
與我同過船的一位瑞典船長告訴我,瑞典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國人講自強不息,但厚德載物就有些陌生了。筆者查了一下,“厚德載物”釋義是重視品德像大地一樣能容養萬物。 形容品德像大地一樣容納百川。意思是說,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在瑞典的做人之道是:一個人如果只知自強不息,卻不知厚德載物,那他永遠只是一個強而不大的小人物。瑞典的“厚德載物”有人給總結了一下就是“與世無爭”。那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便是“自強而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