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灰飛虱是水稻生產上的重要害蟲。田間自然接蟲鑒定方法表明,341份常規種質資源中高抗材料18份、中抗材料41份;38份野生稻資源中高抗2份、抗蟲11份、中抗25份;656份高代材料中只有10份表現為中抗。
關鍵詞:水稻種質;篩選;灰飛虱;抗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S511.038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5-0093-03
稻灰飛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我國水稻生產上的一種重要害蟲, 屬同翅目(Homoptera)飛虱科(Delphacide),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地。灰飛虱除為害水稻外,還為害麥類作物,能寄生在許多禾本科雜草上,并能夠傳播多種病毒病,如水稻條紋葉枯病、水稻黑條矮縮病、小麥叢矮病和玉米粗縮病等[1]。近年來由灰飛虱引起的水稻黑條矮縮病在山東省濱湖稻區暴發成災 [2]。目前對水稻灰飛虱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農藥,但化學防治嚴重殺傷天敵,加劇環境污染,增強種群抗藥性[3],加之灰飛虱具有遷飛特性,致使防治效果不理想。由于黑條矮縮病缺乏抗源,篩選抗灰飛虱材料對黑條矮縮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篩選、培育抗灰飛虱水稻品種是防治灰飛虱及其傳播病毒最直接、經濟和有效的辦法。
近年來我國鑒定出一些對灰飛虱和條紋葉枯病具有抗性的水稻種質,如IR36、金早7號、道人橋、窄葉青8號、漢鹽優、廣恢998、R998等[4~6]。段燦星等(2007)[7]對多份水稻種質資源進行了灰飛虱抗源篩選,發現IR36、IR64等對灰飛虱具有較強抗性,在水稻第12染色體上鑒定了1個主效抗蟲基因Qsbph12a;通過對Mudgo/武育粳3號F2群體分析,在第2、3、12染色體上分別檢測到抗灰飛虱QTL Qsbph2b、Qsbph3d和Qsbph12a[8],其中Qsbph12a為抗灰飛虱主效基因,抗性較強,可用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李萬昌等(2012)[9]發現,灰飛虱取食后,與水楊酸合成途徑相關的基因PAL、NPR1、EDS1和PAD4在抗灰飛虱品種Mudgo中的表達水平均高于在感蟲水稻Kittake中。目前關于水稻灰飛虱抗性研究的報道相對較少,因此開展抗灰飛虱水稻種質資源的篩選、鑒定,對加快抗蟲品種的選育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常規資源、野生稻資源、高代材料進行了田間自然接蟲鑒定,篩選抗灰飛虱水稻種質資源,為抗灰飛虱及黑條矮縮病育種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