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采用小麥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氣候風險因子,進行小麥生長災害風險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生態區小麥的主要災害類型不同,其中,干熱風災害是各生態區主要的生產風險災害,小麥產量最終形成受到干熱風災害的威脅最大;建立了生產風險災害預警模型,不同生態區條件下模型的風險因子不同,模型的顯著性也有差異。多因子回歸預警模型為風險因子判定和產量預警提供了數據和理論支持。
關鍵詞: 小麥;生產風險;預警模型;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S512.1(252);S11+4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5-0024-06
我國小麥可以分為三大產區:北方冬麥區、南方冬麥區和春小麥區,山東小麥隸屬于北方冬麥區[1]。小麥是山東省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近年在360萬公頃左右,約占全國小麥面積的15%,在全國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品種是小麥能否獲得高產的內因,而土壤營養、栽培管理措施和氣候因素是決定能否獲得高產的關鍵外在因素。隨著生產投入的增加和勞動者種植技術水平的提高,土壤肥力和栽培管理的作用呈現逐年穩定變化的趨勢,而氣候因素的隨機影響對小麥產量最終形成的作用表現得日益突出[2,3]。 干旱、冷凍害、干熱風是影響山東冬小麥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各類災害因災害特征不同,發生的時間和對產量的影響也各不相同[5]。綜合考慮和分析災害對小麥產量的影響,實現小麥產量的綜合評價和預測是小麥生產災害診斷與預防的關鍵[6,7]。
1材料與方法
11數據資料來源
數據資料為山東省4個冬小麥種植生態區中10個縣、市(區)30年(1980~2009)的降水、溫度、干熱風氣象數據和冬小麥產量數據。主要包括小麥生育期內的逐旬降水量、旬均溫、播期及返青拔節期的逐日平均氣溫、成熟收獲前15~20天的日最高溫、空氣相對濕度和風速,產量數據為有關縣、市(區)的6667m2平均產量。資料分別來源于有關縣市統計局和氣象局。
12數據統計分析
數據的計算分析全部在PC機上完成,用Excel和DP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
根據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原理[8,9],對氣象數據和產量數據計算相關系數、平均值、標準差和線性回歸方程等,并進行風險因子與產量因素的逐步回歸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冬小麥相對氣象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