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43年初,山東抗日根據地人民在中共山東分局的正確領導下,為了扭轉革命根據地大量戰略資源外流的不利局勢,積極開展了對敵貨幣斗爭。根據地政府通過發行抗幣,排擠法幣、偽幣,使根據地貨幣占領了市場,成功地取得對敵貨幣斗爭和貿易斗爭的勝利。這一由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早期金融斗爭,對全國根據地的經濟發展以及革命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中共山東分局;金融斗爭;山東抗日根據地;食鹽專賣
中圖分類號:F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157-02
1943年初,一個經濟難題擺在山東分局黨政領導人的面前:在國民黨政府發行的法幣、日偽政府發行的偽幣的強大壓力下,根據地發行的抗幣處于劣勢,物價急劇震蕩。中共山東分局曾經在1942年進行過一次貨幣改革,但由于當時根據地領導者缺乏經濟管理知識,行政干預過大,結果失敗,根據地經濟面臨著更大的困難。因此在實施新的財政政策以前,很難阻止根據地區域各種資源的大規模外流。因此,中共濱海財政委員會宣布從1943年8月10日起禁止法幣在山東解放區內流通,山東分局在黨的領導下,掀起了第二次制止法幣在解放區流通的高潮。在我黨著名經濟專家薛暮橋的指導下,汲取上一次失敗的經驗教訓,百折不撓,中共山東抗日根據地政府進行了第二次驅逐法幣的經濟斗爭。薛暮橋直接指導了這次對敵經濟斗爭,由此形成的他的戰時經濟觀點是我國現代經濟思想史上一筆寶貴的財富。
一、山東根據地嚴峻的經濟形勢
1943年1月,途經山東的薛暮橋由于羅榮桓力邀并經中共中央批準,先后任山東戰時工作委員會(省政府)委員兼山東分局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工商局局長、省人民政府秘書長兼實業廳長等職。當時,一個難題擺在薛暮橋的面前:在國民黨政府發行的法幣、日偽政府發行的偽幣的壓力下,山東抗日根據地發行的抗幣處于劣勢,物價急劇震蕩,根據地戰略物資大量外流,山東抗日根據地政府的經濟狀況急劇惡化。
在中共山東分局實施新的財政政策以前,很難阻止根據地區域各種戰略資源的大規模外流。因此,中共濱海財政委員會不得不宣布從1943年8月10日起禁止法幣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內流通,山東分局在黨的領導下,掀起了第二次制止法幣在抗日根據地流通的高潮。薛暮橋作為中共山東分局負責經濟的主要領導人,直接領導了該次驅逐法幣的整個準備、決策和實施過程。不過,由于根據地內法幣急劇貶值,加之上一次驅逐法幣的效果收效甚微,導致一些主管經濟的干部,例如艾楚南(該區財政部長)和灑海秋(北海銀行的經理)產生了畏難情緒。因此,薛暮橋積極鼓勵對驅逐法幣信心不足的干部,使他們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他也在這次對敵經濟斗爭中,逐步形成了他的戰時貨幣思想[1],[2]322。
經過反復調研后,薛暮橋認為:穩定物價的最佳辦法是驅逐法幣,使抗幣(北海票)獨占市場。當時擺在薛暮橋面前的一大難題是,由于山東抗日根據地沒有黃金和外匯儲備,如何保持幣值和物價的穩定。按照當時西方的金融學理論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按照貨幣和價格的關系,薛暮橋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貨幣的價值決定于貨幣發行量,而不取決于它所包含的黃金價值。只要國民政府試圖通過印刷鈔票來彌補其赤字,日寇繼續向解放區傾銷法幣,就會導致解放區大量的戰略物資外流[3]185-186。
薛暮橋認為,1942年貨幣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群眾對抗幣的了解不夠和領導重視不夠。當時山東根據地大多數領導仍然拘泥傳統的經濟學觀點:貨幣的價值取決于它所包含的金銀價值及其與外幣的兌換比量。由于山東抗日根據地沒有黃金和外匯儲備,所以,采用行政手段來彌補這種經濟缺陷,作為克服經濟難關的措施。薛暮橋認為當時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堅強領導策略是正確的,不過,20世紀30年代以后,世界各國已經廢止了金本位制,幣值取決于貨幣發行數量,已經成為經濟學界公認的原理。他認為紙幣只是交換產品和服務的介質,山東分局需要為下一次的嘗試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良好的組織管理。薛暮橋及時地向山東分局領導闡明了其對山東經濟困難的認識和自己的戰時經濟觀點,以圖說服分局領導采取其經濟策略[3]172-173。
二、中共山東分局重啟貨幣改革
由于戰時物資奇缺,薛暮橋斷言,只要共產黨控制了一些重要物資儲備作為后盾,諸如主要日用品棉花,花生油和食鹽等戰略物資的供應,抗幣就會在根據地受到人們歡迎。正如薛指出的:“在物資缺乏時期,食品和棉花比黃金和白銀更顯得珍貴,因為金銀不能填飽肚皮和抵御嚴寒;抗日根據地的人們不需要黃金,更不用說美元和英鎊了”[3]175。只用行政手段控制這些戰略物資是不夠的。薛暮橋指出生活必需品是城鄉市場交易必不可少的物資,并且這些必備商品的市場交易不能人為地打斷。在一定程度上,這些生活必備品是維持城鄉物資交易的重要物資,市場穩定主要取決于這些必備日用品的市場匯率的穩定[3]173-174。山東分局1942年的經濟挫折主要在于當時領導人忽視市場的力量,從而導致他們試圖用簡單的行政手段挑戰這個看不見的幕后推手[3]171。薛暮橋堅信只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共產黨人一定能夠駕馭好市場這匹烈馬并能從中受益,但是如果挑戰市場規律,將會受到懲罰并招致更加嚴重的損失[4]370-379。此外,為了和淪陷區和國統區進行商品交換,購回中共抗日根據地急需的戰略物資,并在這一過程中居于優勢地位,也要求中共山東分局必須建立充足的法幣和偽鈔貯備。
薛暮橋以其對中國農村經濟的深刻了解和作為一名革命經驗豐富的共產黨領導者的遠見卓識,成功地說服了一些猶豫不決的同志,并幫助他們下定了改革金融的決心。山東分局財務委員會決定再次嘗試,利用濱海地區的地理優勢,決定選用食鹽作為儲存法幣和偽鈔的主要商品。鑒于這種情況,在薛暮橋的積極推動下,山東抗日根據地的中共黨組織最終決定:“在抗日根據地里,創建人民自己的銀行,出人民自己的票子”[5]165,希望根據地扭轉經濟上的被動局面。
山東和蘇北沿海地區依山傍海,鹽業資源十分豐富。多年以來,海鹽一直是該地區的主要出口物資,是當地政府財政的重要收入來源。南京政府統治時期,規定山東省政府除了保留田賦收益以外,鹽業收入必須上繳中央政府。山東的鹽業收入在20世紀30年代至少占全國年總收入的20%,成為中央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山東分局在1941年底的第一個重大舉措,就是向“鹽槽子”派出了大量的領導干部,并開始給參加共產黨工作的人員發放津貼。山東分局給“鹽槽子”人員提供財政擔保,直接將“鹽槽子”變成了一組“鹽業交易所”[7]44-45。
因此,由于中共抗日根據地的不斷擴大,加之跨省的鹽業交易利潤很高,吸引了很多機關和個人從事這一行業。在濱海區,運鹽的收入占貿易與工業稅收總額的25%之多[6]52。由于高額利潤的吸引,加之需要大量的人力運輸,諸如山東軍區獨立團(該團受軍區總部的直接指揮)等一些正規部隊也利用戰爭間隙,參與了這項工作。間歇的鹽業運輸就占該團總收入的27%之多[6]225。山東分局調整了鹽業運輸線路,以使山東中部和南部貧困地區沿線群眾,從事運鹽生意,增加收益[6]224。因此,依靠良好的組織管理、超額的食鹽生產和比較暢通的內陸銷售,賺回了根據地以外的大量法幣和偽鈔,這構成了山東分局儲備貨幣的重要支柱[2]323,食鹽成為山東分局抗幣專屬區抗擊法幣的第一道防線。
山東分局控制了山東省大部分的鹽業生產以及大多數內陸地區的運輸路線,還牢牢掌握著山東和蘇北地區的銷售。這就為驅逐法幣提供了較為充足的物資準備和貨幣儲備。于是,1943年7月20日,中共山東分局下令將于1943年8月初關閉濱海法幣交易所。在薛暮橋的領導下,進行了抗幣改革,經過20多天艱苦的斗爭,幾經波折,抗幣最終占領了根據地市場,抗幣和法幣的比價便由原來的1:2變成了1:6,這一改革舉措切實貫徹到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貨幣斗爭中去,山東分局政府取得了重大勝利:1943年把幾億元法幣排擠出山東各個抗日根據地,1945年又把幾十億元偽幣排擠出山東新擴展的根據地去,換回了同等價值的敵占區物資,對改善根據地的物資供應起了積極作用。對鞏固人民政權提供了重要的物資保障。
三、結語
中共山東分局成功的貨幣改革有效地阻止了山東抗日根據地戰略物資的外流,也顯示了山東分局充分利用政權和金融杠桿駕馭經濟的能力,還培養了一大批熟悉經濟的干部,為未來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的探索。這項成功的經濟改革,與中共山東分局的正確領導是分不開的,為山東抗日根據地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經濟道路,并為山東人民抗日大反攻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薛暮橋.薛暮橋回憶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64.
[2]薛暮橋.濱海區半年來的貨幣斗爭[M]//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
[3]薛暮橋.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山東解放區的經濟工作[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4]薛暮橋.貨幣問題與貨幣斗爭[C]//中國革命根據地北海銀行史料,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
[5]煙臺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煙臺文史資料[M].煙臺:煙臺印刷廠,1985.
[6]朱玉湘.山東革命根據地財政史稿[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
[7]山東省檔案館等合編.鹽業交易所組織暫行辦法[M]//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