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泛濫并在當代人的閱讀中占據相當的比重。它介于文學與非文學之間,雖然直接地屬于虛擬社會空間,卻因為有著與敘事型文學作品接受相似的心理機制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們的文學需求。因此,網民對“日常故事帖”的熱衷對文學而言是一個值得憂慮的現象,需從論壇管理、研究引導等多方面去應對。
關鍵詞:日常故事帖;情節依賴;渙散閱讀
中圖分類號:I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176-02
自從網絡論壇開辟以來,一種寫作樣式便應運而生了:它是講述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的,涉及愛情婚姻、家庭關系、職場遭際等方方面面,或“曬幸福”,或“吐苦水”,或展示成功經驗,或提供失敗教訓;它的發表不受任何限制,長度、質量都沒有要求;它通常表現為一種傾訴,但沒有人知道它有多大的真實性,完全不能排除它的很多內容是虛構。由于它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命名,本文姑且稱其為“日常故事帖”,一是因為它鮮明的日常性,二是因為不論真實還是虛構,它總是敘述性的,以人物和事件為中心的。“日常故事帖”在網絡論壇中多得數不勝數,并且已經在當代人的閱讀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
一、缺少文學要素的“準小說”
“日常故事帖”算是一種小說嗎?表面看,它確實具備小說的各種要素。它塑造了人物,這些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語言、心理和行為;它有完整的情節。可我們又實在很難將其與“小說”聯系起來,因為它經常缺少必要的文學要素。
當然,在諸種“后”理論盛行的學術語境中,界定“日常故事帖”究竟是文學還是非文學,是一個很容易引起爭議的話題。非本質主義的文學觀可以也可能把它界定為“文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日常故事帖”并不符合當代人對文學的慣例性認知。首先,它的文本很少具備文學文本常用的藝術技巧。“日常故事帖”除了少部分的例外,大部分使用平鋪直敘的敘事方法,對于一連串的相關事件也是流水賬一般地講述,并不講究呼應和剪裁;語言多是與日常語言零距離的,并不追求文學的陌生化處理。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日常故事帖”的意義結構也是單一的,其言語是直陳的,字面意義即是其全部意義,根本上缺少作為文學文本必備要素的多重蘊藉和“復義”。其次,“日常故事帖”雖然形式上具有人物和情節,并且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多數沒有對其故事進行人文的、文化的或審美的提煉和升華。道德、倫理層面的肯定或問責是常見的,但是顯然,道德、倫理本身并不是文學要素;情感上的渲泄也是常見的,但是這種未被賦予人文價值或藝術形式的情感也只能停留于日常化的情感。最后,無論作者寫作還是讀者閱讀,都未抱有參與文學活動的意向。帖子的作者或者是在講述自身的生活經歷,試圖做出情緒上的宣泄,尋求認同、理解或安慰、建議;或者訴說見聞的或編造的故事,期待故事的某種特質——可能是新奇、可能是極端、可能是令人艷羨——會引發廣泛關注,帶來可觀的點擊率。讀者則多半抱有窺探或獵奇的心理,或者想從他人的經歷中尋找某種經驗。總之,雙方對“日常故事帖”的文學品質和人文內涵都沒有任何要求。
如果“日常故事帖”——按照非本質主義者可能做出的界定——也可稱為文學、小說,那么小說與日常生活中隨時隨處可見的事件講述的分野就成了問題,小說獨立于這種日常講述的規定性也不知從何談起了,因為說到底,多數“日常故事帖”所做的不過是將一些日常講述從口頭形態轉化為文字形態,并置放在了網絡這一當代傳媒空間里。因此,“日常故事帖”最多只能是具備了人物、情節、背景等敘事要素的“準小說”,并不能稱為常規意義上的文學。它是一種游走于文學與非文學的邊緣,模糊地帶著準文學形態,是一種借助于“故事”形式而進行的日常講述。
二、情節依賴:“日常故事帖”閱讀的心理機制
但是,正是因為“日常故事帖”這種模糊的身份,它才值得文學研究的注意。如果它不過是純粹的社會新聞或日常聊天,那么它完全屬于社會生活或日常生活空間,并不會擠占文學的空間,正如我們從來不必擔心人們讀報紙或談家常會降低他們的文學素質和審美水平一樣。它們有著完全不同的心理機制和功能,處于兩個不同的空間里而不相妨礙。但是“日常故事帖”卻是一種“準小說”,它有故事,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們對于虛構的文學世界的渴求;它有情節,因此它的接受心理機制與文學接受的心理機制有相當的共性,能給網民帶來文學閱讀的某種滿足。當大量網民樂此不疲地閱讀這些不但不具備文學價值,甚至連趣味性、可讀性都不高的“日常故事帖”,甚至不厭其煩地“爬”長達十幾頁、二十幾頁的“樓”去追蹤作者那事無巨細的“連載”,文學是有理由表示憂慮的。
網民們為什么能讀下去?其中的心理機制,與人們接受敘事型文學的心理機制是相通的。這一機制,學界并無命名,本文將其稱為“情節依賴”。人在接受敘事型作品時,總會渴望一個相對完整的情節,即是說,在一系列相關事件中,接受者需要找的到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因為在這一系列事件中,寫作者與接受者之間建構了一種虛擬的真實,這種虛擬真實雖可不受制于事實層面的真實,卻必須符合敘事的完整的內部邏輯,否則就會讓接受者感到十分不快。這種對完整情節的渴望會驅使接受者讀完整個作品,甚至最好是能快速讀完。這樣的“依賴”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越作品本身的質量,接受者即使感到故事冗長、無味、缺少美感也難以放下。“情節依賴”的強烈程度總體上與接受者的文學素質和審美水準成反比,越是文學素質、審美水平較低,越容易被動地受情節牽引而忍受了作品質量的低下;但是也不排除,即使一些文學素質、審美水平較高的接受者也可能無法完全擺脫“情節依賴”。
“日常故事帖”將普通的事件講述轉換成了故事的形式,可能無意識或有意識地運用了這種閱讀心理機制。這些帖子的開篇通常便會運用一些能吸引人眼球的引導性的概括,諸如嫁入豪門、離婚、生下私生子、遇見“極品”人物、精神失常等,這些事件或能引起強烈欣羨,或能喚來廣泛同情,或能激起巨大憤怒,總之是將網民引到“故事”的語境中,勾起他們的閱讀欲。閱讀一旦開始,情節依賴更發揮作用了,不管發帖人“更新”到多少層,總會有相當數量的網民跟讀下去,且不但回帖參與,而且迫不及待地催促更新。“日常故事帖”就這樣成功地俘獲了它的接受者。
三、“渙散閱讀”及可能的對策
“日常故事帖”是游走于文學與非文學之間的“準小說”,雖有人物有情節,卻大部分缺少思想內涵、文化底蘊、審美品位和藝術特質。借用本雅明評價大眾藝術的一個術語——心神渙散,可以說,“日常故事帖”的閱讀狀態也是渙散的,它很少有值得網民凝神思考、體驗、欣賞和品味的東西,網民的狀態不過是在情節依賴的控制下,幾乎被動地接受了那些故事,消磨了時間、耗費了精力,卻除了一個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故事外,什么也沒有收獲到,甚至連自己也因為這些質量不高的故事中消耗如此多而感到事后的空虛。這是一種被動受控于情節的“渙散閱讀”,是一種與自身的閱讀需要、審美需求相悖的“異化閱讀”。如果“日常故事帖”成了人們閱讀的重要部分,甚至——如在一些青少年網民身上發生的那樣——成了被閱讀得最多的文本形態,那么隨之出現的很可能將是文學鑒賞力和審美水準的下降。
如何應對網民對“日常故事帖”的熱衷?對發帖質量進行審定、限制任意發表肯定是不行的,首先網絡論壇是一個虛擬社會空間而不是文學空間,是現代人終于獲得的一個可以摘掉人格面具、忽略角色限定、摒棄身份制約地自由表達的平臺;其次即使很大一部分文學論壇,也是為使每個人都能獲得公開展示自己的作品的機會而建立的,不應以質量審定來取消網民的這種權利。
但是,網絡仍然有它特有的引導網民閱讀的方式,那就是精華帖和推薦帖的運用。將一些高質量的“日常故事帖”進行加精和推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網民的目光集中在這些帖子上,這就盡可能地提升了閱讀的品位。因此,一個具有一定專業眼光和文學素養的網絡管理團隊或許是相當有價值的。這可以通過有計劃地讓一部分有一定文學功底的愛好者參與到網絡論壇的活動中并申請管理論壇來建構;也可以通過開辟特定的網絡空間供網絡管理者憑興趣參與其中的活動,在其中學習到美學及文學藝術鑒賞知識來建構。不過,這里也有一個難題,其根源仍是“日常故事帖”身份的尷尬:它雖然可能在網民中發揮準文學的功能,卻直接地屬于虛擬社會空間,它的加精和推薦標準不可能只遵循文學標準,還要——通常是更要——考慮帖子的社會價值,考慮帖子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家庭倫理問題、情感心理問題的深入程度及其普遍性、典型性。如何將兩種尺度融合起來,還是個有待探析的問題。好在表達具有超個體性的情感、揭示人性、面向人生,也是文學的一個題中之意,因此這兩種尺度也并非一定是不可兼得。
另外,考慮到“日常故事帖”存在和接受的廣泛性,對其閱讀進行引導性的研究也是必要的。不過,這種研究不能限于學院派相對純粹的理論建構。它可以采取一種非規范性、非專業化的語體,并可以充分借助各種現代傳媒特別是網絡,以實現對大眾、對網民的影響,或者尋求提升他們鑒別和欣賞的能力,或者嘗試幫助他們擺脫對“日常故事帖”的過度興趣。
總之,“日常故事帖”在當代閱讀中所占的分量,以及它既似文學又非文學的身份角色,已經應該引起學界的關注了。能否在尊重公眾“發帖傾訴”的權利的同時,找到適當的途徑來應對其泛濫可能帶來的消極作用,我們還須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