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莽人的傳統禮儀體現了莽人的精神風尚和倫理道德,是莽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莽人的人生禮儀包括生育禮儀、婚姻禮儀和喪葬禮儀。莽人的傳統節日有沙吉恩節、新米節和中秋節。莽人傳統禮儀、節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莽人傳統禮儀和節日受到多元文化沖擊,存在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險。關鍵詞:莽人;傳統禮儀;節日;人口較少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C9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199-02
莽人自稱為“莽”,意為 “山民”“聰明”;傣族人稱莽人為“岔滿”、“插滿”,意為高山上的人,沒名字的人;拉祜族的苦聰人稱莽人為“阿比”和“孟嘎”,意為頭發亂而長和嘴邊有紋。哈尼族稱莽人為“巴格然”和“崩歐然”,意為老實人;越南境內的莽人稱我國境內的莽人為“莽地奪”,意為大地方的人;越南境內的苗族稱莽人為“么”;彝族的拇雞人稱莽人為“拉莽”,源于老撾人叫莽人“拉莽”,意為馬鹿,有侮辱意味[1]45-46。今天的莽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撾和中國云南金平縣境內。據2003年10月人口統計,我國境內的莽人分布在云南省紅河州金平縣金水河鎮南科村委會的南科新寨、坪河中寨、坪河下寨和烏丫坪村委會的雷公打牛村等4個自然村,共107戶,651人[1]25。2007年末,共有126戶681人,靠草果種植和少量的編織及畜禽養殖為生,生活極度貧困[2]。中國云南金平縣境內的“莽人”,于2009年被正式歸到“布朗族”。布朗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3]。
一、莽人的傳統禮儀
(一)莽人傳統禮儀概述
莽人的傳統禮儀體現了莽人的精神風尚和倫理道德,是莽人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莽人尊重老人,好吃的,讓老人先吃。老人不能入席,他們就用碗把食物中最好的部分先端給老人。逢年過節,村中的孤寡老人會被大家爭著邀請到家中做客。如孤寡老人去世,全村負責安葬。莽人愛護幼兒,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如果子女沒有受到較好的家庭教育,家長就要受到譴責。莽人與人為善、講禮貌,路上遇到陌生人,也互打招呼,如對年老的男人叫“爺爺”。莽人提倡助人為樂,視偷盜為最可恥的行為。人們外出打工,只要把門關上,防止畜生進入即可,外人不會擅自入內。收獲的糧食,放在遠離村子的籬笆“倉庫”里,也不要人守護。撿到的東西再珍貴,也會送還失主,或者懸掛在路邊顯眼的地方,絕對不會占為私有[1]198-199。
(二)莽人的人生禮儀
人生禮儀是人的一生中幾個重大環節要經歷的儀式和過程,如“誕生禮”、“婚禮”、“葬禮”等,通過一定的禮儀,個體的社會地位和角色得到人們的認可[4]41。
1.莽人的生育禮儀
莽人保存著獨特的生育禮儀習俗。莽人婦女認為孩子是天賜的,所以不育就要祭神。莽人生孩子不去醫院,正常的孕婦在家生育,非正常的孕婦在臨產前幾天被隔離在房屋前后的芭蕉葉棚進行生育,民間沒有專門的接生婆,接生任務由丈夫完成。胎兒出來后,怕熱水把孩子的魂燙死,所以用冷水清洗,用沒有消毒的鐵刀和竹片斷肚臍,所以,莽人嬰兒死亡率較高。過去,莽人婦女產后滿12天才能回家,現在產后第2天進家,因產后不滿一個月禁止產婦從正門出入,所以只能從后門進屋。第3天家長為保佑嬰兒平安,殺雞祭祖。莽人有為嬰兒認“干爹”或者“干媽”的習俗,一般在嬰兒出生后三天內進行,“干爹”或者“干媽”由進入嬰兒家的第一位外人擔當,被認為是彼此的福分,嬰兒的父母殺雞招待,并請求給嬰兒取名[1]239-241。
2.莽人的婚姻禮儀
莽人的婚姻方式。以一夫一妻制為主,少數曾實行一夫多妻制。莽人沒有離婚的習俗,莽人的習慣法禁止離婚,目的是保障父權。過去,莽人的婚姻以姑表婚為多,還有少量的妻姊妹婚、非等輩婚、童養婚。莽人的姑表婚是雙向的。舅舅的兒子可以同姑媽的女兒結婚,姑媽的兒子也可以同舅舅的女兒結婚。莽人現已認識到落后的婚俗給后代的危害,但因人口少、住處偏僻,所以姑表婚等落后婚姻的消亡還需要一個過程。莽人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是以紅、黑、灰三種顏色作氏族圖騰姓氏,每一種顏色圖騰的氏族內禁止通婚[1]203-212。過去,莽人婦女不與外族人通婚,現在這種習俗已被打破[1]235。
莽人有公開“選擇配偶”的習俗。青年十五六歲可公開選擇配偶。兩三個小伙子走進閑聊玩耍的姑娘們家中,唱歌跳舞表達愛情。小伙子中意后就約女方在女方家相會,雙方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并加深了解。姑娘看中男青年后,便在家里熱情招待他,白天一起勞動,晚上一起談心,一段時間后便把婚姻關系確定下來了,父母一般不反對。
莽人從古到今有“請媒”的習俗。男女雙方商訂好婚事后,男方請3-5個媒人去女方家向女方父母提親,男方媒人必須帶20-30斤大米和兩串松鼠肉。男方家背來禮品,女方家要招待雙方的媒人。女方的媒人3-5人和男方的媒人一起,同女方父母商定婚禮條件,內容是男子從妻居幾年,什么時候開始,彩禮多少等。商定好后,雙方不得隨意改變。
莽人有“從妻居”的習俗。貧窮的男方就到聘禮重的女方家居住。現在,金平莽人成婚后,女婿必須到岳父家住3-5年。莽人父母送一把刀給兒子作為隨身禮物,兒子由媒人送到女方家,開始從妻居。
莽人的結婚習俗。從妻居結束時,女婿向岳父、岳母請求回家,經岳父、岳母同意后,女婿先回家準備結婚儀式用的禮品,把禮品準備好后,女婿和媒人送一頭活豬到妻家舉行結婚儀式,女方家將男方送來的豬宰殺來招待客人。凡來參加女方婚禮的人家,每家送一壺酒給女方家父母。婚宴要舉行一天一夜,長老們邊喝酒邊唱結婚歌曲。一個代男方唱,一個代女方唱,還有的代岳父、岳母唱。第二天吃完中飯后,女婿和姑娘告辭回夫家,臨走時,岳父、岳母送女婿一匹布,送前來參加婚禮的人家每家一塊肉,女方家的長者把鍋灰抹在男方家媒人的臉上,以祝福結婚的夫婦將來生出聰明的孩子,媒人要到回村后才能洗去鍋灰。到丈夫家門口,等雙方媒人和女方家的兄弟敬酒后,才能進家,丈夫和媒人從正門進,妻子從后門進。夫妻回家的第一天晚上要殺一只雞祭祖靈,報告新成員的增加,并祈求祖靈保佑新成員的安康。第二天,男方家殺一只豬招待客人,參加男方家婚禮的人每家要送一只雞,婚宴結束,夫家的父母要把女方家給的布分給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表示感謝。至此,婚禮正式結束[1]213-235。
3.莽人的喪葬禮儀
莽人有許多告慰亡者的禮儀。莽人先給亡者洗身,然后到森林砍樹,截好后劈成兩半,再用斧子挖一個槽做成棺材,抬放到墳地的棚子里。墳地是在房前屋后臨時選定的,墳地里給正常死亡的人搭建一間小茅草棚供,給非正常死亡的人搭建一間芭蕉葉棚。死者的尸體在家停放兩天后出殯,出殯時禁止走正門,只能走后門。為表示對死者的哀悼,死者的直系親屬要哭泣;如死者是男性,女性出殯者要解開發繩;如死者是女性,男性出殯者要脫帽。出殯那天,抬到后門口的尸體,先用一塊白布和一塊黑布包裹,然后用一床篾席裹起,再用藤子捆扎好,最后用一根直徑10厘米長3.5米的圓木捆扎,由兩人抬送到墳棚,再把死者放入棺材。棺材用一種山上生長的紅藤子捆扎好,然后放入坑內。莽人采用的是“土葬”法,但不壘墳包。埋葬的方法是在山腰上“橫葬”,男子頭葬朝東,據說以利狩獵,女子頭葬朝西,據說以便做飯。隨葬物品有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褲子、被單,還有新編織的一個背籮、一個撮箕、一把木刀和一節竹筒。送葬歸來的途中,人人都要洗臉、手和腳。回到死者家后門口時,死者家屬在腦門前割一撮頭發放在屋檐下的洞中,表示活人的靈魂不會跟著死靈走。送葬人員要在后門口凈手后才能進入屋內。在埋葬死者后的第一天早晨天快亮的時候,在死者家后門口,由莽人的巫師“魔公”為亡靈舉行領路儀式,魔公手持野姜枝,誦念領路詞,引領亡靈按祖先遷徙的路線,回到祖先的繁衍地,與祖先團聚。死者埋葬后一天,喪家要清理好室內外衛生,清除死者生前用過的全部物品,死者生前住過的房間打掃好后,再不住人和放東西。葬后九十天內,每三天的傍晚,帶三根火種到墳棚里燃燒,燒火守靈,但墳棚內禁止住人。莽人的喪葬祭品很特殊,有用木棒打死、用火燒一次、再煮熟的豬,用手扭死、用火燒一次、再煮熟的雞,有用竹筒煮的糯米飯,還有酒、菜等。沒有豬肉就用狗肉代替。辦喪事吃剩的肉、菜必須全部倒掉,不允許第二天吃[1]242-261。
二、莽人的節日習俗
莽人的傳統節日有沙吉恩節、新米節和中秋節。沙吉恩節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沙吉恩是預祝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意思。頭人安排好有年豬的人家請吃年豬的時間,前來過“沙吉恩節”的人家各帶一壺酒,在主人家男女分席就餐,邊吃喝邊唱過年歌,有原始共產主義共食式的生活痕跡。在農歷九月旱稻相繼成熟的時候,谷子一熟,各家隨意選日子過“新米節”,把雞肉和新米煮熟祭祖。新米飯由婦女吃三餐后,男人才能吃,地里谷子才能正式收割。1998年后,莽人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才開始過“中秋節”,吃月餅賞月,宰豬殺雞過中秋節[1]170-176。
三、莽人傳統禮儀和節日具有重要地位
莽人傳統禮儀、節日是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2003 年 10 月 17 日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于2004年8月批準并加入。根據該公約第2條第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該公約第2條第二項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五個方面,第三個方面即“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莽人傳統禮儀、節日是云南民間傳統文化的內容之一。2000年通過并實施的《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第一章第2條規定,本條例所保護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有七類,第三類指“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節日和慶典活動、傳統的文化藝術、民族體育和民間游藝活動、文明健康或者具有研究價值的民俗活動”。
莽人傳統禮儀、節日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2011年我國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一章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六個部分,其中第四部分即“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四、結語
莽人的傳統禮儀體現了莽人的精神風尚和倫理道德,是莽人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莽人的人生禮儀包括生育禮儀、婚姻禮儀和喪葬禮儀。莽人的傳統節日有沙吉恩節、新米節和中秋節。莽人傳統禮儀、節日具有重要地位,是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云南民間傳統文化的內容之一,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進入21世紀,國家對人口較少民族實行綜合扶貧。2008年4月起,莽人受到云南省紅河州金平莽人項目的扶助。如今,莽人異地搬遷到國家新建的樓房,接受政府的補貼,徹底脫離了原始的刀耕火種、采集狩獵的生活。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莽人傳統禮儀和節日受到多元文化沖擊,現代醫學、科學、主流文化與習俗,對莽人的傳統習俗和文化產生重要影響,例如,外出打工的莽人,只能在過春節時方便回家過年。莽人的傳統禮儀和節日存在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險。
參考文獻:
[1]楊六金.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群:莽人的過去和現在:十六年跟蹤實察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共金平縣委、金平縣人民政府.高位推進、上下聯動——全力推進莽人扶貧工作取得新成效[R].云南:金平縣莽人辦公室,2011.
[3]國家民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扶貧辦.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年)[R].北京:國家民委,2011.
[4]馬成俊,鄂崇榮,韓喜玉.守候遠逝的精神家園:黃河上游人口較少民族非物質文化搶救與保護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