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的深層是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而外層的則是文化產品,文化產品不僅是價值理念的載體和表現,也是文化交流和推廣的重要方式,發展文化產業,是建設文化傳承創新實驗區的重要內容。在現代社會,文化產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還關乎著國家的文化安全,還是華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路徑。因此,要采取多項措施,加速文化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華夏文化;傳承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191-03
一、文化產業的重要作用
當下,從民族或國家生存發展的角度上講,文化力是綜合國力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精神文化的生產能力,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強盛與否、如何發展的主要標志之一。這些又集中體現在當代文化產業的存在與發展上。
1.文化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當今社會,文化產業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文化產業是當今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文化發展不僅能夠凝聚人心,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在知識經濟時代,還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作為文化產業頭號強國,美國擁有1 500多家日報、8 000多家周報、1.22萬種雜志、1 965家電臺和1 440家電視臺,還擁有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三大電視巨頭以及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生產基地好萊塢[1]。文化產業大概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
其他發達資本主義的文化產業也非常發達,日本的娛樂業的產值已經超過了汽車工業,“早在2000年,日本的文化產業市場規模就已達到11兆日元。日本動畫片產量占全世界的65%,占歐洲動畫片進口市場的80%。日本向美國出口的動畫片銷售金額是對美國出口鋼鐵總額的3倍。”[2]英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速度是經濟發展速度的兩倍,加拿大的文化產業超過了農業、通信等產業,韓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率為3.7%,增長率是其國內GDP增長率的近2倍。2010年韓國文化產業規模為72.58萬億韓元(約合650億美元),約占GDP的6.2%。
相比之下,我國的文化產業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還是非常薄弱和落后。2010年我國文化產值為11 052億元人民幣,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5%。而美國2010年的GDP是14.5265萬億美元,則文化產值大約有1.45萬億美元,2010年人民幣與美元的平均匯率是6.7695:1,中國2010年的文化產值是1 632.6億美元,是美國文化產值的11%,這個差距比中美之間GDP差距要大得多,2010年,中國的GDP是美國的40%。
2.文化產業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文化產品和其他產品不同,它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歷史傳統、道德理念等文化傳統,這些傳統文化會隨著文化產品的消費而對消費者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不僅相互交流,而且產生碰撞甚至激烈的矛盾。文化競爭,也成為全球化背景下國家競爭的重要方面,“文化成為一個舞臺,各種政治的、意識形態的力量都在這個舞臺上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個文雅平靜的領地,它甚至可以成為一個戰場,各種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3]。
文化產業發展,能夠增強國家的文化傳播力,加速文化的對外輸出。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傳播呈現全球化趨勢,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將在最大程度上決定國家文化傳播力的大小。國家文化傳播力的大小,決定本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的大小,直接與本國在國際政治經濟上的地位相聯系。
更為重要的是,對于民族和國家來說,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是民族和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文化的生存和發展狀態不僅積淀著一個民族和國家過去的全部文化創造成果,而且還蘊含著它走向未來的一切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基因,是它存在和發展的全部價值和合理性所在。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發達,其價值理念和意識形態會隨文化產品在其他國家傳播,不僅能產生經濟效益,更能增加該國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影響力。同時,該國的文化也會更加發達。
相反,如果一個國家文化產業落后,則本國的文化傳統將會被其他文化逐漸侵蝕破壞,一旦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則會失去本民族的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存在和發展的生命線。失去這個生命線,不僅會失去文化生物鏈的有機性,而且也會使民族的存在失去全部文化基因的譜系依據,而這恰恰是歷史上許多民族和文化滅亡的重要原因。
當下中國,由于文化產業落后,我們的文化安全形勢非常嚴峻:一方面西方文化紛紛涌入中國,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產品,從文化形態到文化意識,從語言、教育到宗教、信仰,從影視傳媒到日常節日,西方文化對中國各個階層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另一方面,我國傳統文化呈現弱勢狀態,已經威脅到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精神的傳承,需要搶救、保護和振興。因此,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已經是迫在眉睫。
二、文化產業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
文化產業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高科技為條件,以大眾化消費為目的,將文化、市場、科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就要求在現代社會,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必須與市場、科技和大眾消費結合起來,這是時代的要求和特點。
1.創新是文化產業的內在要求。文化產業是生產者以市場為基礎、以專業分工為條件、以資本為動力,通過創意、復制將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產品并將文化產品傳播給消費者,為消費者提供意義和快感以滿足其審美、求知、群體認同等文化需求的過程。文化產業隨著工業革命興起,尤其是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發展后,無論是文化產品的生產還是消費,其影響越來越大,推進文化產業,就能更好地實現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在文化產業中,它的一般模式為:文化產業從業者將文化資源通過文化創意,將文化資源加工成文化產品,通過復制大規模生產,通過工業技術(尤其是信息數字技術)將其傳播,然后消費者購買消費,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用表格表現如下:
文化產業從業者 文化產品 復制傳播
購買 消費 文化資源
文化產業的核心部分文學藝術,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創作,包括美術、文學、音樂、戲劇、舞蹈、觀賞藝術、戲劇、工藝品的創作,也可以包括新興的影視藝術表演、計算機與多媒體藝術、現代傳媒等;這些藝術形式自身各自形成一種產業,并向藝術生產之外更大的范圍延伸產業。文化從非產業化的社會活動向產業化轉化,文化成為一種經濟資源,這是現代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現代社會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方式。
2.文化產業傳承民族文化。在文化產業中,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文化資源,也必須是文化資源,才能更好地傳承和創新。在傳統社會,由于生產力的落后,人們的閑暇時間極為有限,人們純粹的精神需求只占一小部分,文化的傳承滲透在日常的生產或生活中。然而在工業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多,精神需要也越來越多,通過文化產品來傳承民族文化,是現代社會一個重要途徑。通過電視、電影、廣播、報紙、網絡等形式,將華夏文明的價值理念、道德倫理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傳遞出來,使人們在休閑、娛樂、享受時有意無意接受華夏文明,實現在工業時代華夏文明的傳承。
文化創新是文化產業的核心,也是華夏文明與時俱進的基礎。中國有著豐富博大的歷史文化資源:多姿多采的民俗文化,浩渺如海的文化典籍,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獨特的人文景觀,厚重的歷史遺存。但是,這些有形的或無形的文化,如果不根據時代的變化、人們的需求加以創造性的轉化的話,無論是對人們的精神需求,還是文化的傳承,都沒有意義。文化創新包括價值理念創新、制度理念創新、科學技術創新、生活理念創新等。通過這些創新,將華夏文明賦予新的形式、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行為、新的制度,使華夏文明恢復勃勃生機,成為現代中國人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也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三、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既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華夏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必須采取措施,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1.必須要樹立全新的文化產業意識,自覺地將華夏文明的傳承作為文化產業的責任,這是華夏文明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也是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競爭力的前提。過去由于過度強調文化經營單位的事業性質及其公益性,而忽略了文化產業的市場性質,我們對華夏文明的定位一直不準,這給華夏文明的傳承創新通過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思想障礙。黨的《文化大發展的決定》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這說明黨和國家已經充分肯定了華夏文明的歷史地位和現實作用,這給我們指明了文化產業所負有的重大歷史使命。當然,文化產業既有文化性,也有經濟性,要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不能片面強調某一方而忽視另一方。
2.要改革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其特殊的規律,必須改革當下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使文化產業能夠健康快速的發展。可以說,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是傳承創新華夏文明,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競爭力的根本。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一方面要保證文化產業從業者經濟活動的自主性,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要加強宏觀調控,保證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杜絕不健康如色情、暴力等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傳播。要轉變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實現政府從“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通過“服務、咨詢、監督、協調”等方式把文化市場的管理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從宏觀上引導、鼓勵文化企業傳承和創新華夏文化。
3.采取積極措施,將傳統的華夏文化納入到文化產業化之中。要建立華夏文明歷史文化研究機構,要將華夏文明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中,增加國人對華夏文明的認同,奠定文化產業化的基礎。將歷史文化遺存注冊登記制度,合理劃分它們的類型與功能,實行分類指導,實行不同的文化產業。
4.健全與華夏文化傳承、創新的文化產業相關的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特殊的文化產業政策,他們不僅制定發展戰略,還從財稅、融資、法律、對外貿易等方面進行支持[4]。華夏文化要想產業化,必須效法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在政策上要予以大力傾斜,通過優惠的財稅政策、融資政策等方式鼓勵投資者發展文化產業。同時要利用國家的力量,推動文化產業走向世界。
5.培養華夏文化傳承文化產業的人才是關鍵。將華夏文明納入到產業化中,必須培養既精通華夏文明又精通現代企業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華夏文明的現代轉化,才能將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實踐也證明,日趨激烈的人才競爭將成為奪取文化產業未來制高點的決勝因素,復合型人才也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6.實現科技和華夏文化的結合。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給中國留下了豐富博大的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就是要將文化資源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通過科技,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通過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加強對華夏文化的體驗和認同。這既是對華夏文化的傳承,也是對華夏文化的創新。科技和人才是文化產業騰飛的兩只翅膀,將科技和文化創造性地結合起來,也是傳承創新華夏文明的動力。一方面要對豐富博大的華夏文化進行研究,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另一方面要用科技對研究成果加工制作,生產出具有中國文化精神而又符合大眾需要的文化產品。實現科技與華夏文化的結合,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發展科技,尤其是數字化、信息化為代表的高科技,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二是要加強文化研究,提高產品的文化含量,增加產品的影響力。發展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一樣,人才是關鍵,這也是文化競爭力的核心所在。但是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化人才要有市場意識,懂得現代科技及其發展趨勢;另一方面是科技人才也要懂得、甚至是精通華夏文明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將二者結合起來,實現華夏文明的傳承與創新。
發展文化產業,不僅能繼承和創新華夏文化,也能促進華夏文化在其他國家的傳播,增加國家影響力,還能加速中國科技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完善。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加快我國的文化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美國文化產業分析[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 2011-11/08/c_111153906.htm.
[2]張劍,賀正楚,張蜜.日本文化產業出口貿易預測及其啟示[J].東岳論叢,2007,(7):145.
[3][美]愛德華·W.薩德義.文化與帝國主義[M].李琨,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4]邱蕊,曲文濤.日韓等文化產業發展對中國的啟示[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2):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