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概念出發,論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在分析了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有利條件的基礎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培養途徑。
關鍵詞: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有利條件;途徑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003-02
在2012年的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將文化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來發展。要推進新型文化業態的持續發展,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水平。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如何培養我國人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問題,對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促使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是一種強大精神力量,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思想基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自覺,是屬于國家民族層面的。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自覺,便是一種文化自覺。這種文化自覺是指對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變、特質和發展趨勢的理性把握,以及對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關系的理性把握。文化自覺包括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文化發展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對歷史進程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有著深刻認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文化自覺指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為核心;始終清醒認識中華民族文化來源與補充;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國家工作重要戰略地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不僅要重視文化社會功能,還要重視文化經濟功能;我們要尊重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推進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要把握好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掌握主導權,擔負起文化繁榮的重任與使命。
(二)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所謂的文化自信,指的是國家或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肯定和認可。從我國的角度和實際情況來看,文化自信大致包含四個方面:一是對自身文化歷久彌新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曾經為輝煌的中華文明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也必將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二是對中華文化價值的充分認可與肯定。中華民族曾經創造出燦爛的文化,后又歷經磨難,最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的源流相繼、從未中斷的文化體系。三是充分信任中華文化在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優勢與地位。四是對中華民族文化自身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在世界文明的繁榮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我們相信在今后也必將對世界文化繁榮、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必要性
(一)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促進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方針。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我國特別重視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明確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痹谑邔昧腥珪?,更明確指出:“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彪S著我國在經濟領域中取得重大成就,文化建設領域的做大做強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呼聲,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積極發揮文化建設的重大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有著多重屬性,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的重要載體,是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方法。我們要抓住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歷史機遇,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比如:增加就業、擴大內需、調整結構)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目前,在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支柱性產業,被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經濟效益是文化產業發展必須考慮的基本問題,必須得到重視。全球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趨勢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既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廣闊空間和有利條件,也讓我們看到當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性。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三)全面提升文化發展高度,增強文化自信
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必須要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才能應對文化全球化的挑戰和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文化全球化已是客觀趨勢。西方國家的文化發展起步早,而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比較滯后,因此,西方國家在文化全球化交流過程中必然會強勢。在此情況下,我們必須要有文化自覺,才能重視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必須要有文化自信,才能明確本民族的文化主張和理念,從而樹立自身的文化形象。否則,文化全球化就不再是交融與交流,而是吞噬與侵略。毫不夸張地說,這個問題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關“中國夢”的實現與否,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由什么樣的一代人來接班,進而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以,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要不斷提升國家軟實力,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而牢牢掌握文化發展主動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三、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有利條件
(一)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水平和內容是文化產生的根源。經濟發展方向決定了文化的發展方向。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決定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方針決定了文化建設的中心任務。縱觀古今中外,大多經濟盛世都伴隨著文化的強盛時期,比如初唐盛世誕生了詩歌文化。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各方面經濟指標都位于世界前列,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證??傊?,沒有強大的經濟條件做堅實的后盾,社會主義文化產業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發展與繁榮,也就不可能有全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深入推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這是我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保障。我國政治體制的不斷改革,為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指出了正確的道路,從而使我國文化建設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是文化體制改革的基礎。隨著我國人民民主觀念的不斷變革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取得了重要成績,文化發展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推進,人民群眾的思想的不斷解放,為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真正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從而增強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三)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歷史是未來的基礎、根基和老師,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原因就是中華文化五千多年發展進化一脈傳承,始終沒有中斷。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強不息、勤勞勇敢、愛國主義、天人和諧、愛好和平、睦鄰友好等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精髓。這些優秀文化代代傳承、生生不息、與時俱進,是中華民族戰勝內憂外患、克服艱難險阻、創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源泉和動力。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是我們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動力來源。
四、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途徑
(一)尊重我國文化現狀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進入現代社會后,原有傳統文化單一、相對封閉的局面已經被打破,我國文化形成了多元文化板塊交融并存的復雜格局。在這種復雜的格局下,傳統文化、外來文化、革新文化和當下新文化四個板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社會發展趨勢來看,這種多元文化互通共存的格局會長期存在。在這種文化多元格局下,我們要想做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就必須要尊重我國的文化現狀。這種現狀是長期形成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最精髓部分;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提供了有益的補充;革新文化是推動文化發展變革的重要力量;當下新文化給我國文化補充了新鮮的題材和內容。無論當代文化體現出如何的多樣性,文化自覺只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也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特點和傳統,才能確立文化自信。因此,我們要在尊重我國文化積淀的基礎上,大力繼承發揚有史以來的民族文化,包括古代文化、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和現代社會主義革命的優秀傳統,從而創造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新文化,這是實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基礎。
(二)正確對待本民族文化
歷史觀是文化的重要理論基礎和組成部分,它關系到一個民族如何看待自己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統,關系到民族認同感、自信心和自尊心。目前,在對待本民族文化方面,我國存在兩種不良傾向。一是極端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是對本民族文化極度自信的產物,其特點是盲目排外,妄自尊大,拒絕文化多元性。二是文化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是一種盲目否定民族文化、人類文化遺產甚至否定一切人類精神文化價值的思想傾向。實際上,這兩種傾向都是不可取的,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都是世界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在各種文化的相互交流、交鋒和交融過程中,相互吸收和借鑒,因而得以存在發展和壯大的。這就決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既不能有盲目自大、唯我獨尊的傲慢態度,也不能有自慚形穢、數典忘祖的自卑心理,我們要從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中汲取有益養分,不斷完善與壯大自己的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培養高度文化自覺與自信,尤其需要我們以科學的態度,正確對待本民族文化,理性對待外來文化,進而堅定我們的文化追求和信仰,做到在堅持傳承發揚自身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外來的文化成果,從而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三)推進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
一方面,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是文化自覺的標志。有了核心價值觀,文化才可能自成體系。另一方面,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有了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才有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思想保證和行動指南。強調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本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建和諧文化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做,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斷完善,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的結果。因此,只有不斷調整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為社會提供普遍的文化理想、正義追求和行為準則,為普遍的文化自覺創造和文化自信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處理好功利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與務實主義是分不開的。但務實主義的工作方式,只是手段。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功利主義傾向,如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導致了貧富分化。而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共同富裕,不應任由功利主義肆意發展。我們在堅持務實主義發展理念的基礎上,還要堅持科學的發展理念,逐步形成以現實主義態度為基礎的社會發展理想。只有務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實現完美的結合,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理想是人自我超越的文化追求。理想的價值有三:一是為人們提供正確的有效的行為目標;二是為人們提供不斷升華與自我超越的向上動力;三是為人們提供行為選擇的價值底線,形成最基本的道德自律。文化是人的自我超越,是人突破自然狀態的存在狀態。因此,理想對社會是不可缺少的精神調控過程和行為目標選擇過程。我們必須要處理好功利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關系,才能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衣俊卿.中國文化建設的國際視野——兼論文化自覺[N].光明日報,2011-10-15.
[4]邴正.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J].新長征,2012,(1).
[5]劉芳.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戰略考量[J].思想理論教育,2012,(1).
[6]張雷聲.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
[7]強衛.提高文化自覺 增強文化自信 實現文化自強[J].求是,2012,(6).
[8]尹世尤,田旭明.論中國特色文化軟實力中的文化包容向度[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9]武鐵傳.文化軟實力概念解析[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10]種海峰.今天我們為什么需要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J].理論視野,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