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它博大精深、玄妙無極,蘊含著養生之學、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方略,乃至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等無盡的智慧寶藏。到今天,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余力地探求其中的奧秘,追尋人類文明的源頭,挖掘古代智慧的底蘊。道是老子哲學體系的最高范疇,認識道的微妙玄通,有助于從源頭上整體把握老子的思想。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道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027-02
一、道可道,非常道
在《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坦言,他講的道微妙玄通,玄之又玄,所以他告誡我們千萬不要執著于所謂的語言文字來理解他的道。能夠說得清楚講得明白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了。道是說不清講不明的,它是超越語言文字,超越時空隧道的。因為你說它是甲它就不能是乙了,你說它是白它就不能是黑了。如同在西方世界,人們都想要知道上帝是什么,可這個問題偏偏不能用是什么來回答,人們只能說上帝不是太陽,不是月亮,不是其他什么。釋迦牟尼有一堂課講得很有名。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并請釋迦牟尼說法。可是,釋迦牟尼一言不發,只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安詳。當時,會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迦葉尊者妙悟其意,破言為笑。迦葉與佛祖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佛祖只是拈花微笑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于是佛祖把衣缽傳給了迦葉。無獨有偶,孔子也講過這樣一課,他在講臺上,只是伸出一根手指說了一句話“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應之曰唯,孔子就笑著走了。在這堂課上,眾弟子只有曾子聽懂了孔子的課。后來曾子著有儒家經典《大學》。老子所要傳授給人們的道,也是這樣的玄之又玄,只可意會卻難以言傳。
遠古時期的伏羲氏就給我們開了一扇做學問的大門,叫作天人之學,也就是我們做學問,是從天垂象開始的。天不說話,天沒有語言文字,但它會真實地把自己的本相完完全全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整個自然界就是一部無字天書。任何的語言文字都難以盡說天地自然的神奇。所以老子說,“希言,自然。”老子的道超越語言超越時空,但卻不會超越天地自然,整個《道德經》完全是以天地自然為基礎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寄托著老子希望我們少說多察,才可悟道的殷切期望。
二、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老子的道雖是玄之又玄,但在《道德經》中老子卻又不得不用語言文字給我們描述他所講的道。這讓老子很為難,所以在文中老子多次說自己是“強為之容”,就是勉強來形容它。在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老子說他的道在天地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是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它寂靜無聲,空虛無形,獨立長存而不改變,循環運行而不止息,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母體,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把它稱之為道,再勉強形容它很大,大得無邊無際,一直伸向遠方,又返回本源。在六十七章,老子說天下人都認為我的道太大了,似乎什么東西都不像。可正是因為它太大了,所以才什么都不像,如果說它像什么東西的話,那它就還是很渺小了,也就不是我所說的道了。在十四章,老子又說,這個道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著。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這個道,正因為看不見,所以我們才能看見花兒是紅的葉是綠的;正因為聽不到,所以我們才能聽到那雞鳴鳥叫的聲音;正因為摸不到,所以我們才能觸摸到樹木的堅硬棉花的柔軟。
三、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道的微妙玄通,不僅在于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而更是在于這個道,它是天下萬物的根源,而且它的作用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在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里,老子以簡短的語言,恢宏的氣勢,讓我們對道生萬物的奇妙過程產生無盡的想象。那個無邊無際、沒有窮盡的道,是整個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以及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所有萬物的總根源。在這一過程中,道首先展現為統一的整體,這個統一體不斷地旋轉運動,又分化成陰陽二氣,陰陽二氣激蕩交流形成陰陽和三氣,這三氣再產生萬物[1]100。天地分化出來之后,地水火風各種條件因緣俱足之后,慢慢地植物動物也相繼出現。萬物都是負陰抱陽,由陰陽激蕩而成的和諧體。在天地尚未形成的時候,道沒有實物,沒有形象,這種情形稱之為無,就是虛空。萬物皆由虛空而來,虛空就是道的本體。這個虛空不是抽象的而是本來就存在的。天下人都只是看重有,卻忽視了無。在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老子說,這個有,給人們帶來了便利,但卻恰恰是這個無才成就了這個便利。在老子哲學中,道,是構成世界的本體,是創造宇宙的原動力,它是促使萬物運動的規律,也是人類行為的準則。這才是道真正玄妙的地方。道何以能夠于虛無之中生化出妙有,在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里,老子說這個恍恍惚惚虛無的道,并不是真的空無一物,而是實實在在含有某種精微之氣。但其能量卻是無窮無盡的。它是個聚寶盆,“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它“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它“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這個奇妙的道,是天下萬物包括人類的根源,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每時每刻都在孕育著新生事物。
四、道常無名,天下莫能臣
道生萬物,虛空就是道的本體,而地水火風整個自然界就是道的化身。這個過程是真真正正虛無生妙有的神奇過程。你能親眼見證蘋果樹開花結果,以至于紅通通的果實掛滿枝頭,而人類又有哪一位魔術師可以變通如此呢?這就是道。世界上有多少棵樹木又有多少片葉子,卻竟然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而人類又有哪一位科學家能夠制造出哪怕一片如同真一般的樹葉呢?這就是道。道孕育著生命,養育著眾生,我們都浸泡在道的懷抱之中。我們往往會臣服于魔術師以及科學家的神通廣大,卻獨獨沒有意識更不用說是欣賞與臣服道之為道對于我們的重要性。因為我們自打出生就是如此啊,陽光在照,花兒在開,風兒在吹,這真是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們對此早已習以為常。這就是道,它是如此的平凡平實平淡,它就在我們的眼前,而我們卻不自知。可是我們哪一位不需要腳踏大地,哪一位不需要呼吸新鮮的空氣,哪一位不需要陽光的照耀,我們沒有一刻可以離開這個道啊。所以在三十二章,老子說,“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樣的大道,雖然常常被人們所遺忘,但是天下卻沒有什么東西能夠讓它臣服。“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命令它,它就是這樣自然而然地運作。大自然這部無字天書,它每時每刻都在向我們訴說著無言的真理。這就是天下最神奇、最深奧、最玄妙的道。
五、生而弗有,為而弗恃
道生萬物讓人嘆為觀止,道的至高無上讓人嘆為觀止。同樣,道所展現出來的“生而弗有,為而弗恃”的無私無我也讓人嘆為觀止。第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一章,老子說,大道就像是泛濫的河水,周流在左右,無邊無際,隨時存在,整個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包括人類,整個大自然都是道的化身,我們都浸泡在這個大道之中。它化育萬物生生不息,成就一切而不居功;它養育了萬物卻從不加以主宰。它就是這樣默默無聞,無所欲求,以至于眾生幾乎忘記了它的存在,真可以說是小啊,微不足道;它不主宰萬物,萬物卻都歸附于它,從而尊道貴德,真可以說是大啊,至高無上。正是由于它從不自以為大,因而成就了它的大。“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它天長地久,永恒存在。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在這里,老子一次次地讓我們看到自然之道,它默默承載并養育著眾生,它的存在對我們而言生命攸關,而它卻是如此地默默付出而不居功。而對于那種居功自傲,處處刻意表現,“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2],對于道來說,就如同是多余的剩飯和身上的贅肉。這個道,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完全一副“名利于我如浮云”的超然神態。一個得道之人,他會體悟到整個大自然的無私無我,默默付出而不居功,然后展現出與道相應的德行來。這就是體道,悟道,得道以至于最終行道,那么你就會與道合一。與道合一,這樣的人“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這樣你就不會失去你的根本,你就會達到“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的境界,也就會“沒身不殆”[1]121。
六、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老子的道,它來自于天地自然,但絕不終結于天地自然。春秋末期,禮崩樂壞,諸侯割據,老子希望統治者能夠平息戰亂,給人民以安定祥和的生活。老子的道,更在于這一層深刻的含義。所以老子更是希望統治者能夠道法自然,以道治國。以道治國,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所以老子多次呼喚當權者能夠以道治國。《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侯王如果能夠持守這個道,政治就會清明,就連萬物也將自化。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這里老子更是直白地道出了以道治國的神奇。回顧中國歷史,中華民族無不以強漢盛唐聞名于世,而漢唐的強盛卻也得益于老子以道治國的思想。漢初統治者推崇黃老哲學,與民休息,無為而治,漢景帝意識到老子思想的重要性,于是老子一書正式命名為《道德經》。史書記載文景時期,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國庫充盈。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尊崇老子的王朝,老子被尊為唐宗室的“圣祖”,先后被冊封為“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成了唐王朝的保護神。以道治國之神妙,從漢唐的強盛我們便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1]傅佩榮.我讀老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2]梁海明,譯注.老子[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