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以人為本的今天,幸福感日益成為人民對政府、對社會滿意度的一項重要指標,極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穩定水平,是政府和人民所關注的熱點。從十八大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國民的幸福感,例如國民收入、平等的收入分配等。如何正確認識國民幸福感和其重要性,如何真正提高國民幸福感,是十八大后我們重點關注的課題。
關鍵詞:十八大;國民收入;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D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001-02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個人的主觀感受,不同階段、不同時間的感受不同。而幸福感是基于人民對生活現狀感受的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于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在以人為本的今天,幸福感日益成為人民對政府、對社會滿意度的一項重要指標,極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穩定水平,是政府和人民所關注的熱點。政府不能決定幸福程度,但能夠創造環境。
何為為人民服務?碼頭上一群武警官兵接送回家過年的老百姓,由于碼頭風大,部隊官兵心系群眾的安全,在人人都回家過年的時刻,為了百姓的幸福,堅守在崗位上,這就是對老百姓幸福的保障。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做了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報告中說,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在報告中,針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首次提出“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標。將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標寫入黨代表大會報告,分量更重,彰顯出今后更注意百姓生活幸福感。
“讓人民幸福”將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主調。美聯社的報道認為,“幸福感”是中國政府近年工作的主題,政府為此將降低通脹,實現可持續經濟發展,而非一味追求發展速度從而造成環境惡化、貧富差距擴大。為此,我國政府也將GDP年度增長目標定為了7.5%。
由此可見,以人為本的、高質量的經濟增長,被視作中國高層著力傳遞的政治信號,也被視作“幸福中國”的第一級臺階。
創新,一直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國近年來一直提倡創新理念。權威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積極幸福的情況下才更易發揮創新性思想,有積極幸福心緒的人才更有創意和思路,所以創新和幸福是未來我國能夠持續發展的最終保障。而我們最終的信仰——共產主義也是體現了對國民幸福的追求。所以,我國應該走創新和幸福的路。
那么,在科技日新月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怎么才能提升幸福感呢?
這次由中國民生指數課題組發起的,對全國發展水平不一的24個城市4800名居民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影響中國居民幸福感的19個因素之中,排在前五名依次為家庭和諧、健康、子女教育、生活安全和醫療服務。這一調查結果真實反映出民眾最關注的地方,這些也是政府和相關工作人員的著力點。
另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省市幸福感指數不容樂觀,排名墊底。調查發現,江蘇、四川、福建和重慶四個省市居民的幸福感指數較高,有一半的家庭表示他們對家庭生活感到滿意,而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人卻不這么認為。而根據網民投票,公民權利行使、基本生活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民眾訴求表達和利益協調渠道暢通都是幸福感評價的重要標準。
這些數據,可以清楚地說明幸福感與GDP指數的相關性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這種客觀因素也顯示了經濟發達水平在某種程度上不占提升幸福感的主要權重。或者說,我國一些較為發達的地區相對于其他地區政府對幸福感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如看得見摸得著的GDP數據,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通過比較,江蘇和福建經濟水平和幸福感水平都居前,這是一種榜樣,也是值得挖掘其中的深刻原因。
幸福基于民生,但內涵不止于民生。幸福感是老百姓的主觀感受,要由老百姓說了算,而不是以往統計數據的重組,不能“換湯不換藥”。“幸福”涉及經濟生活質量、政治生活質量、文化生活質量、社會生活質量、生存環境質量等等,在這些領域中尋求突破,是提升幸福感的應有之義。
其實現在世界各地對提升國民幸福感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收入一直被當作提升幸福感的“硬通貨”。比如國外最受關注的經濟數據是失業率,正如這種實實在在的影響國民幸福感的問題,是政府繞不過去的。十八大報告中“十年翻一番”,并不簡單,是因為過去低水平下收入的快速增長相對容易,在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后,再保持同樣的速度,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且收入與GDP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入分配翻番的目標,就是中國版的收入倍增計劃。如果這一計劃能夠實現,將形成的中等收入人群,恐怕會有5億-6億。
這不僅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最堅實的基礎,而且也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為重要的動力之一。政府對國民的這種莊重承諾,無疑彰顯了對國民幸福感的重視。但任重而道遠,在提升我國國民幸福感的問題上,筆者認為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基本生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保障的不足,是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區別的重要依據。近年來,我們黨和國家穩定物價、提高最低工資水平、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加大教育支出……為人民創造了良好的社會保障條件。這一點,關乎民生根本,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和方向。提高生活保障,就能提高人民安全感,刺激消費,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促進社會發展。
第二,公民權利行使。這是尊重人權要求。不少網民認為,幸福感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安寧的治安、優美的環境、富足的生活,還包括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權利的行使。近年來,我國政府除了滿足公民的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之外,開始重視民眾自由、平等的政治需求。在此,筆者提出要從法律的制定,特別是具體執行上需更增加保護公民的權利,我國社會法律的制定趨于完善,但在依法治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人治、腐敗、司法受各方勢力影響很大,無法做到完全的公正。這些是我們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保障和實現了公民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權益,會大大提升人們的生活幸福感。
第三,民主訴求表達和利益協調渠道順暢。大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牽連到現有利益格局如政企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動和調整、勞資關系,這是十分浩大的社會工程,必須通過順暢的公眾訴求表達和利益協調渠道來實現對社會整體的減壓。這種表達和協調的機制越健全,社會發生動蕩的幾率就越低,公眾的幸福感也就越強。近年來,我國政府加大民主監督的力度,很多人大代表更是深入基層,“聽人民說話”,“正視民主訴求開拓表達渠道”,讓人民在表達和參與中實現了自身利益訴求。同時,信訪制度存在諸多問題,群眾意見甚多,在很多人看來只是一種擺設,如何完善信訪制度,是我們下階段要重視的問題。
第四,社會公平正義。在市場經濟可以自動調節出適當的薪酬等級,大部分企業的職工根據自己的勞動生產率和企業利潤獲得相應的報酬,即便彼此之間有些差距,也是能接受的。如果企業的一些職工僅僅靠企業的壟斷性等特殊地位,就坐享其成,甚至獲得更高的工資和獎金,比較之下,就嚴重影響到了前者的幸福感。十八大報告在“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論述中提出“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眾所周知,腐敗問題是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因素,打擊腐敗可以大大提高社會公平程度。
第五,社會財富再分配問題。中國1992年以來的歷史和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都證明,收入差距過大會導致有效需求不足。近幾年我國居民新增儲蓄額一直居高不下和消費需求不斷下降也說明了這一點。這是因為,高收入階層消費傾向低,低收入階層消費傾向高,由于社會收入過分集中在高收入階層,整個社會的消費傾向就會下降,就引起全社會的消費需求不足,形成“生產過剩”,并導致企業開工不足、利潤率下降、下崗失業增加,進而形成通貨緊縮,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所以,關鍵的解決方法是從穩定房價,打擊過度投資,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做好稅收改革。
而我國又是一個人口多、資源匱乏、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政府必然會發揮作用,其中關鍵的問題是政府如何發揮作用,起到保護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穩定、和諧發展的作用。這就要求政府尋找新的途徑,來進行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
由此可見,人民的幸福,成為國家更堅定的追求,民眾更鮮明的期待。黨和國家更是以這五點作為提升國民幸福感的重要方向。
幸福是什么?善于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一直以為感受幸福是件很困難的事,那是一種燈火闌珊處的境界。經過歲月的流年以后,才明白,幸福其實很簡單,只要心靈有所滿足、有所慰藉就是幸福。我們黨和國家給我們創造了足夠的“幸福的環境”,我們人民更應該擁護黨和國家的政策,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我們更加幸福、和諧的明天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