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重要的民生問題納入社會建設范疇。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對于進一步提高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強烈需求,推進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就“如何認識和理解現代大學制度及影響其建立完善的關鍵因素”展開論述,以期為高校推進現代大學制度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現代大學制度;高等教育;學術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278-02
一、引言與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重要的民生問題納入社會建設范疇,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對于進一步提高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強烈需求,推進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在探討分析如何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之前,我們有必要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加以重新研讀,之所以追溯于文本,絕非陷入所謂的文本主義爭辯,而是要尋找和發現問題提出確立的綜合研判。從《教育規劃綱要》文本來看,對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是以單獨要點的方式加以闡述,并進一步細化了治理結構、章程建設、社會合作及專業評價四個方面,但如若僅以此作為理解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難免有所偏頗和狹隘。那到底應該如何認識制度本身的科學內涵呢?統觀《教育規劃綱要》表述的全文來看,文本對于高等教育來講,其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并進一步明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中心任務。如以此作為問題深入討論的切入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諸多改革,其最終的組織和實施者皆與高校的管理密切相關,而高校的管理最核心的莫過于對管理決策層的管理,這才是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中心問題所在。但如果這樣的討論就此止步,仍不失帶有一絲視野上的淺顯和單薄,因為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進一步深化和推演是高校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的深度回應,對此問題的細致品味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和基礎。由此回歸文本本身,研究和探討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必須與深化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與辦學體制緊密聯系起來,才能對問題的進一步闡述有所幫助和啟迪。
與此同時,2011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也已經對社會進行公布,并明確提出“承擔高等教育、非營利醫療等公益服務,可部分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劃入公益二類?!薄懊嫦蛏鐣峁┕娣盏氖聵I單位,探索建立理事會、董事會、管委會等多種形式的治理結構,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提高運行效率,確保公益目標實現”。2012年11月,教育部進一步印發《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在總結各地依法辦學經驗、做法基礎上,對實施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以及具體推進的重點和內容做出了更加具體的規定。因此,基于國家宏觀政策的設計,筆者以為有必要對高校如何建立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加以深入思考和研究,一方面能為高校主動適應國家政治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搶占未來十年發展先機提供可供參考的思路,另一方面是以期理清改革發展上的認識誤區,進一步豐富高等教育改革和法則的理論研究。
二、現代大學制度的幾個基本特征
當前,教育問題已經不再是一國的單一問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各國在擺脫經濟危機影響、提高綜合競爭實力的過程中,對于人才的重視程度和科技創新的依存程度空前提高。同時,信息化的發展正在改變著人們對于教育資源的使用和利用,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過渡到大眾化時代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大學制度就具有了以下幾個特征:
(一)以人為本
傳統的高校管理運行機制受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思維模式影響,高校的教學資源、人力資源、物力和財力資源等等調配,往往通過指令、計劃、批示、指示、意見等方式實現,如在人事選拔上,往往把職稱、年齡、工齡等等作為主要考核指標,而忽視團隊協作能力、意志力、勝任力、組織協調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和量化,從而導致熬年頭、講關系、拼職稱等現象的存在。因此,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應當具有改變原有管理運行機制的功能,并傾向于對人的價值的綜合考量和充分尊重,也就使得在制度設計應該更符合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觀念。
(二)權責清晰
現代大學制度的設計或多或少都與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推進密切相關,其核心之處就在于理順政府與高校、高校自身內部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并使之符合管理權與經營權、監督權與自主權的高效銜接,從而釋放高校辦學活力,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教育規劃綱要曾就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提到“六個自主”:即“自主開展教學活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自主制定學校規劃并組織實施,自主設置教學、科研、行政管理機構,自主確定內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學校財產和經費。”[1]這六個自主基本劃分和界定了政府與高校的權責對象和內容。
(三)注重實際
這里我們之所以提出“實際”的概念,主要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是現代學校制度要立足中國國情實際,不能脫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實際,不能脫離基本的國情,不能偏離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現代學校制度必須滿足高校自身發展的基本現狀,立足高校各自不同的辦學條件、辦學類型、辦學環境、辦學目標;最后是現代學校制度的主要職責是解決現實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不是講空話和說套話,而是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靈活性。
(四)開放包容
當前教育的國際化、合作化、時代化、開放性、包容性空前繁榮,高等教育能否實現與國際、時代接軌,與社會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合作共贏,與高校自身管理運行機制緊密相關,而作為機制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措施——制度保障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現代大學制度設計口徑、制度彈性能否做到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有效銜接,能否適應和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直接關系到高校自身改革和發展的水平與質量,因此,具有開放包容的特性是衡量現代大學制度的一個根本標志。
三、影響建立完善現代大學制度的關鍵因素
縱觀中西方高等教育近現代發展的歷程,關于高等教育的功能與目的先后形成多種學說與流派,如以盧梭、馬洛斯等為代表的個人本位論,以涂爾干、斯賓塞為代表地社會本位論認為。此外,還有狄爾泰等為代表的文化本位論、杜威為代表的無目的論等等。但無論基于何種學說,對于承擔高等教育主體的高等學校來說,都不可避免地面臨兩個現實而又具體的操作問題,一個以何種方式實現高校的功能與目的,一個是以何種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證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實現,而解決這兩個問題,在本質上就是對高校運行過程中的幾種權力,即“行政管理權與學術權力、教師知情與監督權、學生維護自身權益的訴求權”的制度化要約,也就是建立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關鍵所在。
(一)行政與學術權力
一是兩種權力都不可或缺。從現代管理學的理念出發,管理學研究說揭示的原理適用于各類的組織。因此,作為一種管理手段,行政管理在高校中的應用和初衷,應該在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從而保證高校管理者圍繞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各項管理職能的在最低成本的基礎上獲得高校最佳效益。正是從這個角度看,行政權力是高校必不可缺的一種權力組成。但同時,高校作為教育目的的實施與承擔主體,學術自由既是大學組織自身所堅守的信念,也是社會賦予大學作為知識權威所應享有的“特權”,是大學區別于其他社會機構的根本標志。因此,要保證學術自由在一定范式下得到落實,也必須對之進行有序的規范,學術權力的存在同樣不可或缺。
二是兩種權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強弱之分。官本位的文化觀念無形中擴大行政權力的影響。“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乃至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時代,‘官’和‘干部’是整個社會的核心群體。人們視‘官’和‘干部’高人一等,‘官’和‘干部’也心安理得自認為高人一等。”[2]而現行普遍的高校干部管理體制中,處長、書記、科長、主任等等一系列與政治文化相對應的行政級別或職務稱謂在高校已被廣大師生普遍接納,這種行政管理權力與官本文化觀念的結合,勢必擴大管理部門的影響力,從而出現高校管理“機關化”色彩過于濃重。
三是行政權力干預或取代學術權力的現象比較普遍。如高校的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職稱評審委員會等等普遍虛設或泛化為行政管理部門;教授、學者往往熱衷于擔任行政職務或雙肩挑,行政管理部門人員熱衷于讀博士、評職稱等等。
四是行政權力直接或間接地壟斷學術資源??蒲许椖可陥蟆⒖蒲谐晒剟畹鹊韧粨涡姓芾淼母刹克@取,或者反過來講,承擔國家、省級重大學術科研項目的人員中,具有行政職務的人員比例相對較高。當然,我們做此分析,并非要表明行政管理人員不應具備從事學術研究的資格或義務,只是這與《高等教育法》規定的“高等學校的管理人員,實行教育職員制度”法律設計初衷相去甚遠。
(二)教職工決策參與和民主監督權
關于這一點,《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條規定:“高校通過以教師為主體的教代會等組織形式,依法保障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和監督,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钡珡哪壳案咝=檀鷷倪\行情況來看,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加以解決,如,有的高校教代會代表的選舉一線教師傾斜力度不夠,具有行政職務教工比例偏高;有的高校教代會組織過程相對形式化,教職工參與決策的制度保障不健全;有的高校教代會審議通過的發展規劃貫徹落實不夠徹底,甚至存在隨意改動等等。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一方面影響了學校決策的制定,另一方面背離了國家關于大力推進依法治校的政策初衷。
(三)學生維護自身權益的訴求權
一方面,在當下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依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精神,高校為維護教學秩序和教育環境,有權對違反校規的學生予以處分,但在實施處分失當或失實的情況下,學生的合法權益就會受到侵害;另一方面“高校是公共事業單位或公共服務的供給單位,學校的管理權也是一種公權,在給予學校充分行使自主權的同時,也要將其納入被管理者和政府的監督之中”[3]。因此,作為公權管理和服務對象的學生有權利獲得高校的公權履行情況知情或監督。
由此我們認為,前述幾種權力的存在與運行,基本促成了高校內部管理運行的主要架構,關于其他的權力存在形式,如高校與教育行政部門之間、高校與其他社會公共服務組之間的權限劃分等等,因其與本文所探討的宗旨關聯性不高,這里不再進行更多的贅述。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mtent-667143.hth.
[2]周湘林.中國高校問責制60年:新制度主義視角的透視[J].現代大學教育,2010,(1):32;
[3]教育部學生司.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解讀[M].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