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目前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但腐敗問題仍然突出,在此關鍵時期黨和國家尤為需要高度重視透過道德教育有效治官治腐。德教為先符合人的知行規律和道德教育規律;德教為先能夠培養領導干部真做清廉從政的道德君子;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黨選人用人廉潔從政的原則。
關鍵詞:官德;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008-02
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但影響建成小康社會的腐敗問題仍然突出,而且向黨政要害部門、一些重要的資源部門、壟斷性行業和資金高密度領域縱深發展,腐敗主體向中高層群體發展,有組織的群體行為日趨凸顯,腐敗行為隱蔽性增強,涉案金額不斷增大。黨和國家要有效治官、治腐,為官者的道德教育則應受到首要的根本性重視。
一、為官清廉關涉國泰民安
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能否為政清廉與政權存亡、國之盛衰息息相關。因為腐敗問題會造成國家政令不暢、直接影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會放大改革的負面影響、降低黨的執政能力、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能削弱政府的信用、喪失民心,會動搖黨的執政基礎、危及社會的穩定。而且,為官者是否能夠具有為政清廉的德行與修養,還關系到整個社會民風、民德的好壞。領導干部的道德修養及行為對于群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正所謂身教重于言教,上行則下效。歷史實踐也深刻證明了“上有克讓之風,下有不爭之俗”;“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樸”[1]。正如孟子所說:“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2]意思是說,只有仁人應處于領導地位。不仁的人處于領導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廣大的群眾。可見,官德影響民德,“官風”決定民風。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毀,民德降。孔子曾生動譬喻過為政者之德對民德、民風的影響:“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3]可見,領導干部的道德修養深刻影響著黨和國家以及整個社會的風氣。因此,為官者需要具備高尚的道德,廉潔從政,樹立良好的形象,才能浸潤民眾崇德之心,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信賴,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從而凝聚起廣大的社會力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4],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而提升為官者道德的關鍵則應首重德教。
二、德教為先培養領導干部真做清廉道德君子
道德并不僅僅是維系類的存在、調節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秩序的手段,道德需要也是人類靈魂升華、精神解放的需要,是人類進步、完善的目的之一。明代著名思想家薛暄把為官廉潔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世之廉者有三: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節而不茍取者,有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見理名而不妄取,無所為而然,上也;尚名節而不茍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則勉強而然,斯又為次也。”[1]德教為先、為官清廉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為了使官員因為畏懼法律的懲罰,或是因為為了爭得名譽,而不貪腐;而是要使領導干部能達到“見理明而不妄取者”的最高層次。也就是要通過對領導干部的道德教育,使為官者把培養踐行高尚的倫理道德作為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內在要求;熏陶、培養起具有高尚的倫理人格、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道德上的真君子。使領導干部實現道德自律、嚴格要求自己;能夠自覺力行為政以公,使權力與公心相結合,不為私利而動,能在各種情境中仍然具有堅強的毅力、勇氣和自制力,抵制誘惑、抗拒腐蝕、戰勝私欲私利,充滿服務人民和國家的工作熱情和激情。從而在整個社會形成官德隆、民德昌的好局面。
三、為政清廉須德法并重、以德為基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對于黨風廉政建設提出過“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指導方針。指明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官清廉的實現,需要強調道德自覺與法制強制相配合,自律與他律相結合。一定要充分發揮法律法規對于實現廉政的調節和制約作用、加強社會各方面的監督作用。同時,要想從根本上防治腐敗,僅僅靠法律法規的震懾力、強制力、約束力以及對腐敗分子的查辦是遠遠不夠的。首先,因為再完善的法律法規都有被執行法律法規的人鉆漏洞的可能,正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比如美國引爆的國際金融危機事件,美國的金融業之發達,為世人所公認,金融法律法規制度也不可謂不發達不完善,但因人出了問題,人的道德出了問題,卻引發了金融“海嘯”,引起國際社會的動蕩,眾多國家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時至今日,許多國家企業仍未走出這個陰影。正如前總理溫家寶所一語道破的:“道德缺失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害了公眾利益,喪失了道德的底線。”[5]所以在強調法制、監督的同時還必須通過教育提高為官者的道德修養、道德自律和自制等內心的自我約束力,使黨的每一級干部都能自覺確立正確的道德標準、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備高尚的道德人格力量。做到為政以德,為政為公,自覺消除腐敗現象。其次,因為任何法律法規都是一定道德訴求的體現。法律與道德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因為不可否認,二者雖然有各自不同的著力點,但法律并不單純是一種制度、一套行為規范體系,法律源于道德,法治也需要道德的支撐。法治本身就有很高的道德訴求,一定的倫理道德基礎是現代法治國家本身的內在屬性,任何一種法律制度、法律體系必然以某種倫理價值為依歸[6,7]。“在法律外殼下,流動著某種倫理的血液。”[8]它必定仰賴于某種或某些倫理價值觀念、價值準則。所以,各級領導干部清廉為政需要德教為先。
四、為政清廉須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一個清廉的領導干部,德與才要同時兼備才能勝任工作,因為有德無才的人不善于干事,有才無德的人會亂用權、干壞事。在德才兼備的前提下,還應進一步辨明德與才的關系,進而明晰選人用人的原則。在2008年2月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同志明確提出選人用人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原則。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一貫的德才觀[9]。宋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司馬光曾對此進行過深入系統的論述,提出了德為才師、以德帥才的思想。首先司馬光分別闡明了德和才的內涵,即善惡逆順,德也;智愚勇怯,才也。在此基礎上司馬光闡明了二者的關系: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即在司馬光看來,德以才為資,才以德為帥。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司馬光深刻地指出,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因此司馬光提出,取士之道,當以德行為先。也正如康熙指出的,論才則必以德為本,觀人必先觀心術,次才學。心術不善,縱有才學何用?正像唐代魏徵指明的:誤用惡人,假令強干,為害極多。
五、德教為先符合人的知行規律和道德教育規律
領導干部作為道德主體,其為政清廉的道德觀念不會于盲目和無知中產生,道德教育是培養領導干部形成正確道德觀的首要渠道,能使領導干部形成良好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良心、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從而為為政清廉打下牢固的道德根基[10,11]。
第一,德教先行能提高領導干部的道德認知能力。道德認知是道德形成的前提與理性基礎,在一個人的道德發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決定性的核心地位。道德認知正確與否,影響著領導者的道德觀念、道德判斷是否正確,影響其處理和解決各種道德矛盾的能力。一旦道德認知出現偏差,則會是非顛倒,榮辱混淆,其道德行為也會出現偏差;或者會把道德規范當作外在的硬性規定,勉強從之。這也恰恰證明了道德教育先行對于為官清廉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重視德教陶冶、培養領導干部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在道德的形成和發展中會產生強烈的動機感,進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良心、道德意志,進而主動地進行道德活動。通過道德教育對道德情感的培養和陶冶,能培養起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的向善去惡的道德情懷,進而使道德認知深化為內心深厚、持久的道德體驗。
第三,重視德教提升領導干部的道德良心。道德良心的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道德良心的內容是與一定的社會道德關系相應的道德原則;而道德良心的形式是反映在人的道德心理之中的,要通過人們的是非觀念、愛憎感情以及同情心、榮辱感等內心活動表現出來。道德良心本質上就是以內心的道德法則的形式積淀而成的道德自制力,是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機制。它是人的一種內在精神力量,會喚起內在的同情心、堅定行善的決心或者放棄作惡的意念。道德良心好似看不見的道德行為控制器,能阻止惡行、促進良好道德行為形成。會使領導干部在認為自己的行為不符合道德標準時,心理上產生痛苦、羞愧與自責的情緒體驗,進而努力避免產生不當甚至是錯誤的行為。正如黑格爾所說,即使在一個法紀最松弛的國家里,一個有良心的人也不會胡作非為。反之,若一個人喪失了道德良心,就會喪失起碼的道德自我評價能力和道德責任感,就不會為種種違德之行感到羞愧不安,也不會對道德的戒律心存畏懼,爾后必然墮落。因而必然要德教先行,使領導干部為官先做人。
第四,磨礪領導干部具備堅強的道德意志、確立堅定的道德信念,形成穩定的道德人格,養成正確的道德行為習慣。當一個人在堅定認同道德與正義并不斷努力踐行它時,心中就會生出一種堅強的信心、信念和意志力。道德意志能將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等外化成主體的道德行為,能使人們自覺地去調節自己的言行和情感,并以頑強毅力和忍耐精神自覺克服內外部各種困難障礙,抵制、放棄利益誘惑,做出正確道德抉擇。道德實踐是達到知行統一的重要環節,只有在不斷的道德實踐中磨礪,才能形成穩定的道德人格和道德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劉余莉.高度重視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J].長白學刊,2012,(2):135-138.
[2]孟子·離婁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論語(顏淵)大學兒童中國文化導讀(一)[M].長沙:湖北辭書出版社,2002.
[4]習近平.用權講官德交往有原則[J].求是,2004,(19):36-38.
[5]溫家寶.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EB/OL].新華網,2009-02-03.
[6]王宏.論德治[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2.
[7]徐云鵬.中國現代官德建設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
[8]胡旭晨.法律源于道德[J].法制與社會發展,1997,(4).
[9]歐榕.中國古代官德的現代借鑒[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0,(2).
[10]楊鑫.我國公務員行政道德建設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
[11]尹杰欽.領導干部道德素質論[J].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