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網絡伴隨時代的發展越來越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在方便大眾的同時對人們道德的考驗也愈加明顯。通過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進行調查,我們發現,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現狀不容樂觀,網絡道德問題比較突出。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建設尤為必要。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調研;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380-02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1]。隨著網絡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網絡垃圾、道德缺失問題層出不窮。當代大學生作為網絡的主要參與對象,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捷的同時,也受到一些低俗文化、利益的沖突等的影響。為了深入研究當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問題,筆者以遼寧某高校作為樣本進行了調查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800份,分別對大一年級至大四年級的男、女生同學進行了調查,回收了有效問卷768份,有效回收率為96%。
一、當前大學生的網絡利用現狀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當前大學生的網絡利用現狀表現為如下特點:
(一)大學生群體的電腦普及率較高
被調查學生中擁有電腦人數達85%以上,大一至大四年級學生擁有電腦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為71.4%、74%、79.2%和91.8%。可見,電腦幾乎成為當前大學生必備的學習和生活工具。
(二)大學生使用電腦的頻率較高
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學生中,使用電腦一周一到兩次的人數占10.2%;使用電腦每天一小時以內的人數占23.9%;使用電腦每天一到三小時的人數占35.2%;使用電腦每天三到五小時的人數占17.9%;使用電腦每天五小時以上的人數占12.8%。伴隨著大學生對電腦的高頻率使用,部分學生出現或經歷了網絡誠信丟失、沉迷于虛擬世界、侵犯他人隱私、網絡詐騙等現象。
(三)大學生利用電腦從事的活動形式多樣
調查發現,在大學生每天如此高頻率的使用電腦的基礎上,大學生利用電腦從事的活動各有側重,并且利用電腦玩游戲、收看影視或收聽音樂、聊天、網購和打發時間的學生比例較高,具體調查結果如見圖1所示: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針對當前大學生對網絡利用的實際情況,結合問卷調查的相應結果(見圖2),我們對不同的專業學生進行了深度的剖析和歸納,發現當前大學生網絡道德方面存在如下問題:
1.網絡不文明行為
當人們執著于挖掘網絡的價值的同時,也必然受到其帶來的某些弊端,網絡中頻頻出現的不文明行為就是其中之一。據統計,在被調查學生群體中,有0.1%的人做過非法攻擊他人電腦的行為;有1.6%的人參與過非法營利網站制作;有24.1%的大學生做過匿名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的行為;有16.6%的大學生做過欺騙他人感情的行為;有11.5%的大學生做過盜取他人上網賬號的行為;有2%的大學生有過制作電腦病毒并傳播的行為。可見,當前大學生的網絡不文明行為處于極其危險的邊緣,其網絡道德水平令人擔憂。
2.網絡不文明語言
人們在網絡中面對的是虛擬的世界,缺少面對面的溝通,于是,一些不文明的話語充斥其中,甚至呈現低俗化、多元化、極端化的特點。針對網絡不文明語言,調查結果顯示:有18.9%的大學生會感到沒什么大驚小怪的、很正常;有17%的大學生會感到無所謂讓別人說去吧、我不說就好;有33.7%的大學生會感到不太舒服;有30.4%的大學生會感到很反感、厭惡;更有22.9%的大學生會算了、我忍了;13.2%的大學生會大方得體地處理;43.5%的大學生會與他爭辯討回公道;20.4%的大學生會以牙還牙。可見,大學生面對網絡不文明語言的時候缺乏一定的應對措施,其在網絡中的不堅定不可小覷。
3.網絡不良信息
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豐富化的網絡信息也逐漸帶來了不良信息。針對網絡不良信息,有34.2%的大學生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有15.3%的大學生認為對這種現象并不反感;有37.4%的大學生認為對這種現象很反感;而也有13.1%的大學生表示對這種現象默許或贊成。其中,在被調查學生中,男生對此類現象反感的所占比例為19.3%;而女生對這種現象反感的所占比例為56%。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并未認識到不良信息的滲入將對大學生造成的傷害。
4.網絡詐騙
網絡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潛伏著許多危險,網絡詐騙就是網絡中潛伏著的危險之一。調查結果顯示,有14.3%的大學生愿意接受被詐騙的事實,他們認為上當就上當,下回注意就好了;有9.7%的大學生并不把這種現象當回事,毫不在意;有20.4%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如果受到詐騙就一定要進行法律追究;有48.9%的大學生認為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及時通知其他人以防再上當;有6%的大學生而認為還應該有其他的做法。大學生面臨這一類現象時的反應說明,大學生的安全意識非常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嚴重缺乏。
(二)成因分析
1.網絡不文明現象成因
網絡不文明現象主要表現為語言不文明和行為不文明。在網絡約束方面立法不是十分健全的情況下,社會上各形各色的人活躍在其中,很多大眾會片面地認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不會被別人發現。同時,由于生活壓力以及社會地位的競爭使人們在網絡中放縱自己毫無顧忌,網絡中有人說臟話的現象廣泛存在。
2.網絡迷失自我成因
網游現象占據了一部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網絡游戲多是根據學生好奇冒險的心理特點設計,多以“攻擊、戰斗、競爭”為主要成分,玩者往往會樂趣不斷增強,久之成癮,且容易模糊道德認知,淡化虛擬與現實的差異。目前,因為玩網絡游戲而引發的學業和道德問題正逐漸增多。
網購行為正在日益改變大學生的消費方式。“秒殺”、“團購”、“節日打折”等多種促銷活動吸引了很多想省錢的買家,不少人在網購潮流中成癮,增加了消費負擔。
色情網站對大學生群體產生了較大的消極影響。有的非法網站利用黃色信息,例如未成年人禁止入內,試玩兒30秒等,對大學生的自制能力提出了公然的挑戰。在色情信息充斥的氛圍內,大學生往往因為意志薄弱,很可能無法自拔。
3.網絡犯罪成因
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人們無法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對方的長相、年齡、身份等重要信息我們無法獲得,所以加大了網絡詐騙、盜取他人上網賬號、制作病毒并傳播、竊取個人隱私等網絡犯罪的幾率。極少數電腦知識十分豐富的大學生,作為黑客主體“非法入侵政府、企業、學校或個人的電腦系統,偷閱、篡改或竊取他人機密數據資料,尤其破壞一些上網企業的信息資料,竊取科技、經濟情報,使企業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2]。還有的學生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利用自己精湛的電腦技術采取一些不合理的手段制作病毒,并將其投入他人電腦。無論是從利益方面還是從個人發泄情緒上講,這都是違反網絡道德的行為。
三、解決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對策
調查結果表明,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意識到了網絡道德存在著嚴重的問題,認為網絡道德宣傳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希望通過加強網絡法制管理和人們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來消除網絡帶給我們的不良影響。具體來說,可以采取如下對策:
(一)學校加強教育管理
重視大學校園的網絡建設,建立統一歸口管理的校園網絡體系,在學校管理部門的嚴格監控下,無論從思想內容、知識性、趣味性等方面都能確保健康,使校園網絡體系能夠真正發揮校園網的育人功能,既滿足了大學生上網的需求,又能確保大學生的思想純潔性,對網絡環境下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是有力的、積極的配合[3]。同時,也要注重加強對教師的網絡道德教育,督促全校的教職員工都能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一)提高網絡道德規范質量
校園網絡的建設要加強信息的審查,登陸者只能打開或者上傳健康的信息,嚴格實行網站分級和分類,方便登陸者判斷和篩取有效信息。積極通過“防火墻”技術、數據加密技術、反病毒軟件、安全認證技術、網絡監控軟件等網絡安全與管理技術手段,對進出信息系統的數據與程序進行監控與過濾,剔除色情、暴力、反動等不良信息,限制閱讀網絡上的不健康內容[4]。同時,設置定時提醒登陸者上網時間長短功能,督促登陸者合理利用網絡。
(三)提高個人素質水平
教育學生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即使外界的力量很強大,但是要改變現狀還得靠學生自己的努力。只有學生不去做那些違反道德的行為、不去登錄那些不健康的網站,不健康的信息才會遠離。引導學生多參加有益的課余活動,積極利用網絡來學習電腦知識,客觀地看待社會、了解社會。
(四)加強法律和社會準則約束
加強立法,對網絡文化進行依法管理,是形成網絡安全管理長效機制的有效途徑。我國《刑法》中分別對“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犯罪”和“利用計算機實施其他犯罪”進行了規定,但仍需要隨之形勢的發展不斷予以完善。同時,應該積極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加強社會準則約束。例如美國計算機倫理學會為計算機倫理規定的“十誡”,可以看作是網絡的典型規范[5]。只有加強法律和社會準則約束,才能保證網絡的有序性,才能徹底地維持住網絡道德的底線。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Z].2013.
[2]肖乾,彭麗.大學生“網德”狀況調查及其培養策略研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6,(12).
[3]周玉珍.當代大學生網德失范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西部科技,2004,(2).
[4]陸宏彬.淺析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7).
[5]趙麗臻.大學生網德教育研究[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