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昂頭固守
在香港內地合拍時代剛揭幕的那幾年,香港電影人北上是伴隨著優越感與懷疑心的,金像獎自然也沒有因為局勢的變動而顧此失彼,《大支佬》、《黑社會》以及《父子》都牢牢捍衛著金像獎的審美標準,至少沒在香港人的生存感上撒謊。
事件相關:第23屆金像獎上,劉德華憑借《大支佬》拿下第二個影帝,電影拍攝于2003年,SARS、哥哥、梅姑、小黑哥……這一年對香港電影的打擊無需多言,但這種打擊沒有降低香港影人在合拍片項目中的含金量與高姿態。
2、經驗至上
金像獎十年來有一個鐵律,凡技術獎(大多是視覺效果、音響效果,攝影、美術等)都給了商業大片中的香港工作人員,這些大片基本都是合拍大片,數十年積累的商業電影拍攝經驗與技巧是香港影人北上的最大財富。
事件相關:近十年的合拍片時代,僅奚仲文一人就獲得四組服裝造型設計獎和三組美術指導獎,在《讓子彈飛》這樣一部語言環境上完全內地屬性的合拍商業片中,金像獎也只光顧一下奚仲文的美術設計;再說攝影,十年來被黃岳泰包攬了四屆,以致于他不得不在一部電影里跨行導演或監制,把提名機會讓給新人,同一獎項鮑德熹也得過兩回,特別是《孔子》的運鏡處理,有時候幾乎凌駕在導演意圖之上,而當他作為監制參與《李獻計歷險記》的時候,基本上內地新導演面對他完全提不出可操作性的建議了。
3、影帝孤獨
由于新疆土的遼闊與肥沃,香港本土男演員(有偶像演員功底的那一部分)大多蜂擁北上,這讓一些堅守本土卻尚未被金像獎認證的實力男演員有了稱帝的契機,只是獲獎角色在他們個人職業生涯中遠稱不上最好。
事件相關:2007年4月15日,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劉青云終于在第八次提名影帝后如愿以償高舉金樽,成為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大熱點。但是很多人后來都忘記他獲獎的電影是什么,而更多的人是因為霍思燕處女作才記得這部電影叫《我要成名》,電影雖然是合拍片身份,但是格局卻是香港本土味的小制作。
4、影后北來
因為合拍片原則中對內地和香港演員比例的要求,香港女星在規模性的合拍大片中一展身手的機會大大降低,相反,內地女星配香港男星的組合筆筆皆是,這讓金像獎在最優女優的抉擇上甚為尷尬。
事件相關:從第24屆開始,香港金像獎影后一欄依次被章子怡、周迅、鞏俐、斯琴高娃這幾位“學院派”內地女星連收四年,2007年9月,章子怡成功獲得香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批準,正式成為第一位以演員身份獲得此關照的香港居民。此后,秦海璐、黃奕、張靜初、湯唯等人也通過此計劃獲得香港身份證。
5、大腕給臉
但凡經歷過80年代香港電影黃金期的導演都會覺得,現在的合拍片時代與那時太像了,市場的繁榮與巨星的誕生相鋪相成,金像獎在引進內地明星時,自然總要把本土大腕推在最前方。
事件相關:2009年,適逢香港電影百年紀念,金像獎邀請真正在合拍片時代成名的巨星甄子丹打鼓舞獅、揭幕盛典,但在當屆的影帝角逐中,甄子丹(《葉問》)輸給了張家輝(《證人》),當時身上還有五部大戲片約的他在后來玩笑地說:“這么多戲一起上映,看你們明年還不選我?”事實上,甄子丹在表演獎項上的質量不敢恭維,但卻是十年來金像獎中奪得最佳動作指導獎最多的人,也為香港傳統動作電影拓寬了氣質。
6、政治光明
合拍片的步伐經歷過最開始幾年的懵懂與撞墻后,終于開始進入嚴謹的文本創作期,金像獎的價值取向也越來越純潔清明,單線條,那個靠出演殺人淫魔拿影帝的時代一去不返。
事件相關:2008年夏季,麥莊得到消息,他們這對新組合的導演處女作《大搜查之女》因為沒有過審,返回刪改,甚至是重拍,本來將于夏季上映的電影,一直被挪到圣誕檔,于是在拍攝《竊聽風云》時,他們找來爾冬升把控,電影很順利地在雙版本上映的情況下取得商業回報,但是卻被金像獎所不齒。
7、新秀難繼
合拍片時代的香港新人怎么出頭?答案或許是,千萬別靠近金像獎。當香港電影工業整體搬家的時候,任何本土性的表彰都是一紙空談,因為你并沒有拿到實質的機會,尤其在你和內地煤老板不熟的時候。
事件相關:2010年的金像獎上,新人李治廷憑借《歲月神偷》獲得最佳新人獎,這讓籌備《李小龍傳》的文雋找到救命稻草,李治廷美國歸來,長相和李小龍五分想象,性格也很接近,《李小龍我的兄弟》主角人選板上釘釘!但是7000萬的投資血本無歸,讓文雋大為懊惱,在當月的《香港電影》雜志的卷首語上大發怨言,港人再也譜不起本土傳奇。
8、外人滿貫
不知道有沒有預言家想到,合拍片走到頂端,其實是內地片商反過來對香港本土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哪些寶還沒利用干凈,就開發哪些項目,對本土制片領域的關照走到盡頭,金像獎也不得不彎下高昂的身姿。
事件相關: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5部獲得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中,由內地博納影業公司制作的就有3部,另外還有一部也參與了發行,最終,《桃姐》和《龍門飛甲》兩片共拿下10座金像大獎,令場上的香港電影老板們紛紛側目,緊了緊領帶。
9、覓姓更名
從目前來看,合拍片的繁榮讓香港電影更加內地化而不是國際化,金像獎每年都在維護本土尊嚴上絞盡腦汁,會不會到了最后自解心鎖,徹底從評選機制上考慮內地電影的名額呢?
事件相關:從去年第31屆金像獎開始,最佳亞洲電影獎項更名為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獎(此前宮崎駿、郭在容、山田洋次、樸贊郁等都獲過此獎),這個年齡沒超過10歲的獎項原本是突出香港電影制作在亞洲的影響力,但如今完全站在了合拍潮流的一方,倒也不是一種理性。
10、薄積薄發
如果金像獎也會遭遇大小年,那么當它輪到小年的時候會比奧斯卡小年更加艱苦難堪,香港年輕人會在這一年失去對金像獎的關注,而成熟的工業者只能當做小品來看待,今后的金像獎要想化解這種尷尬,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事件相關:《毒戰》被影評人認為香港性格導演歷史上最為成功的一次合拍片試險,而許鞍華也在《桃姐》之后再度進軍合拍片——《黃金時代》的投資規模與創作野心會更大。可是當這些本土的中流砥柱都缺失金像獎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