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網友再次曝光四川某影院出現“偷票房”案例,“我來看《毒戰》,電影院的工作人員給我的是《廚子戲子痞子》的票,這個算不算偷票房?”
當然是偷票房。用直觀的數字來舉例,某部影片可能實際上在影院賣出了100萬的票,但被偷、漏、挪、瞞等后,它最終拿到的票房可能只有80萬,另外20萬,或者成了競爭對手的票房,或者落入影院或者工作人員自己腰包。
偷票房各出奇招
本文開頭提到的案例,就是典型的利用廢票偷票房。因為一部電影的票房所得,是按照系統出票記錄錄入,而這種“偷票房”的操作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把已經作廢的電影票當作入場憑證。而手寫票就更好理解了,隨便在一張空白的票上寫幾筆,就撈到了這張電影票錢。廢票之外,另一種偷票房的方法更為普及——張冠李戴。此法會通過出票,但一般是把A片的票打成B片名,錯位進場。此法的獲益方并不再只是影院,也包括影片的發行方。
包場電影對影院來說,又是一個偷票房的好機會。此法的操作模式很簡單,就是不走票。影院會統一好人數,集體發放相應數量的入場標識,然后這一整場的票房就憑空蒸發了,成為影院不公開的收入。
鑒于影迷去團購網站購買促銷影票,于是捆綁套餐銷售的活動就逐漸流行起來。此法的操作模式,就是把影票的價格攤進套餐里的飲料和爆米花費用中去,賺取差價。由于此法又能合理偷票房又能促進影院的飲料和爆米花消費,因此深得影院方面的喜愛。
用兩套系統出票這個偷票房方法曾經流行一時。這個方法其實風險挺大,操作也簡單,就是記賬一個系統,報賬一個系統。這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暴露操作方愿意為利益鋌而走險的方法。
發行方和影院相互勾結
“偷票房”的方法如此五花八門,可想而知,這背后的黑手有多猖獗。而這只巨大的黑手,由發行方、影院方和影院個人三方構成。
一般來說,發行方會通過私下提高影院的分成比例來利誘對方。眾所周知,中國現在的票房分成有相應比例,刨除稅收和其他開銷后,假設片方和影院就剩下的票房分成比是6:4,片方跟影院私下談判,將這個比例提高,影院就會幫忙偷票房,以此增加自己的收入。
影院方因為自身原因偷票房,就更好理解了。那些沒計入系統的票款,全成了影院自身的福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江蘇某影院,開業當年上報的票房收入是60萬元,此后無論中國影市票房如何翻番,該影院每年的收入始終“穩定地”維持在60萬元,“即便是個瞎子,都明白其中發生了什么”。
還是這位知情人表示,“偷票房”的現象在二三線城市的影院尤其猖獗。因為現有的監管體制根本覆蓋不到二三級城市,所以“有些二三級城市的影院,在拿到拷貝和影片密鑰后,就在上映日期前放片,這幾天的收入,全進了影院自己的口袋”。
既然“偷票房”是影院秘而不宣的“潛規則”,那么有的影院工作人員自然也不會放過撈錢的大好機會。某浸淫院線發行多年的工作人員接受專訪時表示:“如果你是個‘上道’或者說有野心的影院經理,每年靠‘偷票房’撈上百萬根本不是問題。”除影院經理這樣的高層之外,售票員這樣的影院基層工作人員也可以從中撈一筆金。比如影院定期發行的優惠券或者其他禮券,他們可以通過倒賣賺取差價,“也許每張票他就賺5塊錢,但一個月下來,很可能賺得錢比他的工資還多”。
如何防止“偷票房”?
“偷票房”的猖獗,自然早就引起片方的重視和不滿,相應的監察和防盜措施也應運而生。早年,片方多是靠人肉監察員監場、防盜,這種方法完全依靠人力,戰線長、價格貴,一不小心,監察員還會被“小偷”收買。
在你偷、我防戰役對打多年后,目前的內地影市生出了一個相對高端先進的監察方式——監察公司。華誼兄弟副總裁、董秘胡明接受專訪時表示,該公司由華誼、中影、光線等幾家大的發行公司聯合成立,希望能夠跟“偷票房”這個毒瘤死磕到底。這家監察公司目前已有2000人,華誼每年花在監察方面的費用逾千萬。
據稱,監察員可以憑借監察證自由出入影院,而且影院必須給監察員提供咨詢條件。比如,如果是膠片,監察員必須去機房察看,去影廳點人數,還可以要求影院提供實時放映報表和排單計劃表。監察公司更新了錄入方式,讓監察員在統一表格上進行填寫,填寫完畢后由計算機識別。如果有問題,計算機能立馬識別出來。據悉,正是因為這套方法,《畫皮2》上映期間,監察公司查處了1000多處偷票房。
為了監督監察員的工作,監察公司設有相關規定,比如監察員22點下班,24點前必須上傳數據,否則扣發當日工資。盡管監察公司提高了監察效率和入圍門檻,但被訪者還是坦承,“這畢竟還是個人管人的工作,肯定會出現監察員怠工以及被影院收買的現象”。監察公司唯一能做的就是頻繁換崗,以免監察員跟影院關系過于親近。“比如說這個城市有15家影院,15個監察員,我們盡量做到一部片子換一次。”
方法有卻沒法實行
監察公司的負責人表示,有很多更好的技術手段可以引入,將大大加強監察效果,但因為一些非技術問題,這些手段技術早已成型,但就是無法投入實戰。
方法一:進場感應 2003年就已通過認證。據悉,早在2003到2005年間,進場感應系統就已經通過認證,完全可以投放到影院。中影、華誼也曾提出報告,自己出錢把它安裝到影院里去,但最后卻不了了之。
方法二:電子掃描 2004年就已發明成功。這是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紅外電子掃描。電影開場以后15分鐘,紅外線掃描熱點,就能生成觀眾數。負責人感慨,“這個技術和進場感應結合運用的話,監察準確率能達到95%以上”。這個技術也在2004年發明成功、通過技術認證了,但依舊沒能實踐。
方法三:票房實時監控 2006年技術就已解決。票房實時監控其實是影院自備的,監察公司建議,由片方出錢把這個系統聯網起來,讓片方可以抽查觀眾,這個技術也在2006年解決了,但至今依舊停留在理論階段。
方法四:立法來罰,往死里罰。除了技術,“偷票房”問題解決的另一個入口在于立法。目前的懲罰條款過輕,而且都是片方與影院單獨協商商議的。如果國家能有相關立法,并且嚴懲影院和個人,相信偷票房現象將得到極大的遏制和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