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連鎖零售企業而言,物流配送是企業經營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連鎖零售企業作為未來商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在擴大企業規模的同時,必須運用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物流管理方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物流配送作為連鎖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其配送的統一和效率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流通的效率,因此物流配送自然也就成為連鎖經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部分。
【關鍵詞】連鎖超市;物流配送;配送模式
一、我國零售連鎖超市的物流配送中存在的問題
(1)配送中心的配送比率低,配送成本高。對于大多數連鎖經營超市而言其配送率是很低的,即時配送率更低,配送的差錯率和殘損率也較高,這些問題對于超市中銷售比重日漸增加的生鮮食品和其他快速消費品而言無疑是致命的缺陷,最終造成了“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結算”的連鎖經營模式有名無實。(2)功能不齊全,現代化程度低。連鎖超市的配送中心由于是在原有倉庫的基礎上改造的,所以功能很不齊全,僅限于原有的存儲、保管等功能,甚至于連基本的分揀設備都沒有,管理和配送效率極低。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國外的連鎖超市配送中心普遍采用了機械化和自動化作業,裝卸搬運由吊車、電動叉車和傳送帶完成,設有高層貨架的立體倉庫,充分利用儲存空間。而且各種先進的電子信息系統也分別應用于配送中心的各個方面。(3)物流配送的不合理運輸。不合理運輸會增加運輸的工作量,運輸費和運輸時間。沒有運用好各種運輸方式,返程或啟程空駛,空車無貨載行駛,可以說不合理運輸的最嚴重性。貨物的對流運輸,這會增加運輸的成本,使配送不合理化。(4)配送模式選擇不當,信息系統不完善。目前連鎖經營超市物流配送模式主要有四種:供應商直接配送、自建配送中心配送、共同配送、第三方物流配送,所以企業應該根據實際需要應綜合運用這些配送模式。對于大多數連鎖超市而言大量的信息仍然由人工處理。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好信息,會嚴重影響顧客的需求變化,從而制約企業的發展。(5)品種類多,配送要求高,配送效果不盡人意。由于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水平參差不齊,物流配送的整體水平偏低。超市的物品比較繁多,所以超市難以選擇到比較適合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從而導致選擇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的超市很少,物流配送的標準也不高。總之,不論供應商直接配送模式還是第三方物流模式,因企業實力與配送服務水平偏低,致使配送效果大多不盡人意。(6)統一配送率低,運作難度高,傳統物流資源難以適應。零售業連鎖超市的配送量波動大,訂貨頻率高,時間要求是比較嚴格的。而配送過程是受時間限制的,如果供應商限定在某個時段送貨,這會嚴重影響到超市的供應,會出現缺貨現象,從而影響到超市的銷售。所以目前的零售業連鎖超市,統一配送率很低,缺乏高效率的物流配送,導致物流成本高,商品物流成本占銷售額的比例在百分之十幾甚至更高。運作難度的增大,使傳統的以單一運輸和倉儲為主業的物流企業難以適應。
二、適合我國零售連鎖超市的配送對策探討
(1)大型零售超市應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根據以上的分析我覺得大型連鎖超市應該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很多大型超市就會考慮到將商品配送外包給第三方物流這樣可以節約物流成本,但這只適于某些行業。對于像超市這樣經營品種眾多,每天可能需要大量種類不同的商品來說第三方物流做不到綜合到物流配送,只能負責配送其中一種產品。這樣一來,店鋪不但要不斷地接收貨物,還得具備接收、存儲貨物時用的場地、庫房和人員,這將是筆很高的物流費用。而且,第三方物流也無法保證天天給超市送貨,難免出現貨源緊缺卻供應不及時的現象。(2)構建第四方物流為核心的超市配送模式。對于大型連鎖超市來說,可構建以第四方物流為核心的零售連鎖超市配送模式。第四方物流有能力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應鏈解決方案,是集成管理咨詢和第三方物流服務的集成商。第四方物流服務供應商本身并不能單獨地完成這個方案,而是要通過物流公司、技術公司等多類公司的協助才能將方案得以實施。需要先對現有資源和物流運作流程進行整合和再造,從而達到解決方案所預期的目標。(3)第四方物流的引入,可以有效解決以上問題。第四方物流的引入,可以輔助連鎖超市選擇合適的第三方物流,解決供應鏈上的庫存、輸送問題;還能幫助解決采購問題,協助管理超市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以第四方物流為核心的配送體系,不是單純的外包模式,而是將外包與自營配送結合在一起,是一種混合策略。通過第四方物流企業,超市資源、供應商資源、第三方物流企業,以及其他社會物流資源能以整合,其間密切合作,在統一的指揮和調度之下,以最合適的模式達到最好的服務和最低的成本。
我們可以看出,制約連鎖超市物流配送發展的三大因素中,物流是關鍵因素,而配送模式決定配送成本及速度,所以如果想解決連鎖超市配送難的問題引入第四方物流是有必要的。這樣可以真正的實現大型連鎖超市的物品迅速、及時、準確的送達消費者手中。
參 考 文 獻
[1]琳.連鎖超市配送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10)
[2]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物流運作模式選擇研究[J].物流技術.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