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建設取得了不可小覷的成就。然而,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在其發展改革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的問題。由于市場機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過度介入,使得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日漸顯著。本文通過分析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財政與目標價值這三個方面的公共性危機,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高等教育;市場機制;公共性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在其發展改革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的問題,其中,高等教育公共性的日漸缺失便不容忽視。高等教育的公共性不僅涉及資源與經費的合理配置,而且不可避免地與教育機會的公平、教育質量的提升及公共職能的發揮等密切地交織在一起。
一、高等教育公共性缺失的表現
(1)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失衡及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在提倡高等教育去精英化、大眾化的今天,優質的高教資源仍是稀缺品;此外各地區的資源稟賦不同,人口與勞動力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各有差異,加之國家政策對于部分地區的偏斜,使得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區域差距明顯。首先,表現在各區域的高校數量與高校層次上。據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所示,2011年全國高校共有2483所,其中東部地區1226所,中部地區658所,西部地區599所,東部地區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幾乎占到全國總數的一半。江蘇、山東、廣東、浙江、遼寧、河北六省及北京地區的高校數均在80所以上,合計為724所,超過中、西部地區總和。東部地區的211、985高校為93所,中部地區為21所,西部地區為31所;其中僅北京地區即有34所,超過中、西部地區。其次,表現在高校教職工人數與在校生人數上。東部地區的高校教職工合計1164812人,在校生合計為
11444373人,將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教職工數、在校生數分別加總,仍不及東部地區對應的數目。最后,表現在招生指標上。教育部直屬的重點院校多分布在較為發達或條件優越的地區,這些重點院校的招生指標分配極不均衡,且存在明顯的地域觀念,導致不發達省份和西部地區的學生難以接受重點高校的教育。另外,由于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同一區域內也存在著城鄉間教育公共性失衡。受到薄弱的財政基礎與緊缺的教育經費的限制,農村地區對于基礎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而大多位于省會城市的重點中學,擁有豐厚的教育經費與政策支持,師資力量雄厚,能夠提供更為優質的教育,但遠離省會城市的農村學生想要考入這些重點中學十分困難;再加上高校高額學費的牽制,這就直接影響了他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由教育學者楊東平教授主持的“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課題組調研得出的結果表明,中國國家重點大學里的農村學生比例自90年代開始不斷滑落,在清華大學2010級學生中做的抽樣調查顯示,農村生源僅占總人數的17%,北京大學的比例僅為一成。由此可見,我國區域間高教資源配置的巨大差異,以及城鄉間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對高等教育完善其公共性提出了極大挑戰。(2)高等教育財政的公共性缺失。在高等教育深刻變革的過程中,財政體制的變革尤為明顯。在投資體制中引入了更多的市場機制,由單一的國家公共財政撥款變為多渠道的籌措手段,如財政分權、成本分擔、高校貸款等多元籌資渠道。這些機制的引入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且緩解了政府財政的壓力,但也帶來不少的弊端。首先是政府財政性經費撥款不足,占教育總經費比例持續下降。1993年出臺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規定要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二十世紀末需達到百分之四,而這一標準直到2012年才首次達到。此外,根據2011年《國際統計年鑒》數據,在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這一項中,世界平均水平為2.07%,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分別為2.29%和0.98%;我國這一項比例為1.44%,與2000年數據相比僅增加0.54%,在國際排名中偏后。在政府財政撥款不足的狀況下,學費成為高教經費主要來源。學費的高速上漲帶給學生及家庭普遍的壓力,更加大了處于經濟劣勢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難度,引起入學機會的公平問題。其次,在財政分權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受到財政能力的限制,加上沒有完備的監督機制,官員的激勵約束缺失,因而對于高等教育的投資缺乏動力,積極性減弱,財政支出的體制被人為扭曲。同時,因為財政支出的主體不同,受到中央財政支撐的中央屬高校比受到地方財政支撐的地方屬高校具備更大的財政優勢,對于各項經費的支出都更為富余。另外,由于地方間財政實力的差距,經濟更為發達、條件更為優越的地區比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所提供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更為充足。這些因素都導致了高教財政上公共性的一種缺失。最后,高校的大幅擴招使得學生數量的增長遠遠超過高校原有設施所能承受的程度,在政府撥款不足,經費緊缺的情況下,為了新建教學設施而選擇向銀行或社會機構進行融資,導致高校舉債進行運轉,這為高等教育的質量及良性發展埋下了隱患。(3)教育的市場化導致高校目標價值公共性危機。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市場化機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引入雖然促使高校開始增強競爭意識及教育制度的靈活性,注重提升學校績效,但也帶來了諸多的負面效應,過度的市場化運作使得高校對于教育的目標價值發生了偏差,產生一種利益引導的思想。首先,大規模的擴招導致辦學條件和設施的不足及生源質量的相對下降,從而引起教育質量的下降。其次,高校在開設專業及招生時,習慣從辦學成本而不是市場需要的角度出發,造成了教育結構與產業需求間的矛盾。一些近年來市場需求早已達到飽和狀態的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很不樂觀,但高校每年仍在這些專業大量擴招,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類專業的辦學成本較低,這就造成了社會人才結構與實際需要間的結構性矛盾。最后,對教育目標價值的偏差造成高校的短視行為,人為的忽視了基礎教學與科研的建設,社會服務功能弱化,公共參與管理程度低。然而,高等教育的正外部性很大一部分是在社會服務和公共參與度方面。高校在進行科研人才的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有著其它的社會機構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其基礎教學和科研建設是其進行社會服務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高校必須在目標價值方面進行公共性的約束,發揮其在社會服務方面的潛能。
二、高等教育公共性缺失的相關對策與建議
(1)對高等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公平的配置。無論是區域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還是城鄉教育資源的配置失衡,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分布與力度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政府的宏觀調控是解決問題的最有利保障。從總的方面來說,需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國家財政教育支出的比重,最好能以立法的形式確定每年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的最低限度,并加強對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督。在分布上,根據各區域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特點,因地制宜的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指導方針,選擇與各區域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發展戰略,在協調區域高教公平合理發展的同時,使我國區域間高等教育多特色、多元化的發展。此外,大力扶持西部地區教育,并實施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對口支持,縮小地域差距。同時注重城鄉公共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2)完善財政分權的體制改革。由于高等教育財政分權帶來的地方財政支出扭曲,以及地區間的財政實力差距,中央政府應予以及時的完善與更正。首先需明晰高等教育政府間的投資責任,合理界定財權與事權,明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對教育產品的提供范圍;同時合理衡量地方政府的財力,在地方政府的管轄范圍或能力范圍以內的由其承擔,在超出財力的部分由中央政府進行統籌或提供支持。其次,加強對地方提供的監督,保證財政支出的體制不被扭曲而能夠有效落實。(3)積極發展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明確高等教育的本質目標價值是推進社會的公益與發展,合理的控制高校的市場化機制程度,重視高校的基礎教學與科研建設,推進其與各種企業、社會機構或組織的合作,爭取建立起完備的產學研的聯合教學模式,同時增強高等教育的公共管理參與度,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
參 考 文 獻
[1]余雅風.重構中國高等教育公共性的法律保障機制[J].中國教育法制評論.3
[2]盧建飛.我國高等教育區域發展不平衡性問題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
2005(4)
[3]潘曉凌.窮孩子沒有春天?——寒門子弟為何離一線高校越來越遠[N].南方周末.2011-08-05
[4]胡耀宗.高等教育財政的公共性檢視[J].中國高教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