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SECI模型的基本假設
對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研究,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1995)提出獨到的觀點。他認為企業的員工頭腦中擁有大量的不容易用言語表達的隱性知識,而能夠用言語表達的顯性知識相對來說只不過是一個小部分,猶如“冰山一角”。由于隱性知識是不容易用言語表達的,知識創造企業的目的就是要將隱性知識轉換成顯性知識,而SECI模型就是實現該目標而創造的方法。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識創造模型包含知識創造和轉化過程的四種模式,企業中的知識創新,經由群化、外化、綜合、內化這四種基本模式,形成了一個周而復始的“知識螺旋”進化過程。SECI模型的理論基礎就是建立在一個假設: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是可以轉換的。在《創造知識的企業》一書中,野中運用三個詳細的技術發明案例以論證SECI模型在知識創造實踐中的指導意義。在SECI模型的操作層次,野中指出:“表出化(external
ization)是將暗默知識表述為形式概念的過程。它采用比喻、類比、概念、假設或模型等形式將暗默知識明示化,是知識創造過程的精髓。在知識轉換的四個模式中,一般認為表出化是創造概念的過程,而該過程的靈感源自對話或集體反思?!?/p>
二、國內外學者對SECI模型的不同觀點
Norman Mooradian(2005)認為顯性知識是可以說出來的知識(specifiable knowledge)。但是,他認為特定的隱性知識和特定的顯性知識兩者存在對應的結構關系。在轉移顯性知識的時候,必須首先識別特定顯性知識相對應的隱性知識,然后在轉移顯性知識的同時轉移相關的隱性知識,正如下圖中的某一特定顯性知識Ke3與特定的隱性知識Ki5,Ki6相對應一樣。要成功轉移顯性知識Ke3,必須同時轉移隱性知識Ki5和Ki6。
圖1 Norman Mooradian知識結構模型
來源: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5(9):104
在我國,對知識管理的研究,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層面,都受到了SECI模型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SECI模型激發了國內學者對知識管理的關注,這種關注是從SECI模型的評價性考慮開始的。試簡述如下:芮明杰、陳曉靜(2004)認為野中郁次郎的模型只考慮了隱性知識創造,整個循環的起點是個人的隱性知識,終點仍然是個人的隱性知識,就是說,野中模型的側重點主要放在組織內部知識的流動,強調組織自身的知識創新,而對與組織有密切關系的供貨商、銷售商和顧客的知識重視不夠。耿新(2004)等指出SECI模型存在兩個缺陷:一是SECI模型將企業視為一個自動生成的認知系統。在其中,新知識僅僅能夠通過現有的知識產生出來。而現實中,企業作為社會系統中的生物有機體,外部知識的輸入是不容忽視的;二是SE
CI模型暗含了一個假設,即企業內部知識的動態轉化初始于“默會-默會”階段,終止于“明淅-默會”階段,并且是單向進行的。在考慮到企業外部知識輸入后,這一過程與實施并不相符。耿新等認為外部知識可以從三個方面輸入企業:第一,企業成員向外部學習,外部個人或組織的默會知識(隱性知識)成為企業成員的個人隱性知識。第二,外部個人的明淅知識(顯性知識)的直接引入企業,成為企業成員的個人顯性知識。在組織內部和外部,其轉移的過程不存在實質性的差異,都可以通過培訓與在線學習的方式進行。第三,外部組織明淅知識的直接引入企業,成為企業的顯性知識。組織的明淅知識是組織擁有的、易于文本化的、可傳輸和轉移的相關規章、制度、組織結構和操作流程。外部組織明淅知識的輸入與轉化表現在企業的信息收集、處理、傳播等過程中。在引入外部知識輸入因素之后,企業知識轉化與創新鏈條被延長了,其完整的過程包含了外部引入(Introduction),傳播共享(Dissemination)、解釋內化(Explanation)、潛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
tion)、匯總組合(Combination)和內部升華(Internalization)七個階段。稱為IDE-SECI模型,見下圖。
圖2 IDE-SECI模型
高章存、湯書昆(2008)認為,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隱含兩個主要缺陷:第一,僅僅從知識的二分法即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活動與轉化過程來開展企業知識創造機理的研究,忽視了灰性知識的客觀存在。第二,認知心理學是關于人類知識學習、創造和應用的一門科學,企業知識創造實質上是一個組織認知過程,野中的SCEI模型沒有考慮認知心理學的這一重要研究視角和分析要素。針對SECI模型的曲線,他們基于心理學將企業知識創造的一般轉化與作用過程劃分為直覺(Intu
ition)、隱喻(Metaphor)、編碼(Coding)和記憶(Memory)四個環節,可稱為之企業知識創造IMCM模型。
學者邵昶及丁棟虹(2009)認為,野中的SECI模型理論有關隱性知識的分析是一個靜態維度分析的理論工具,而不是一個用動態維度分析的理論工具。他們認為,隱性知識既有靜態的特征,也有動態的特征,隱性知識的動態性首先體現為隱性知識的形成、維持、展示和轉化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都不能脫離一個過程而單獨存在。對知識的理解才是隱性知識,而對知識的理解就是一個過程。相對而言,顯性知識只有靜態的特點而沒有動態的特點。另一方面,隱性知識具有測不準性質而顯性知識沒有這個性質。由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差異,所以在SECI模型中,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換就出現了不能對接的情況,這也是野中的理論缺陷。
三、對SECI模型的評價
本文認為,對一個模型的評價必須從它的基本假設及其存在的哲學層次探討。野中運用物理學功與能的轉換概念來解釋精神范疇的東西,其方法是不恰當的。(野中郁次郎認為,知識發生在人與環境接觸包括人際相互交流的實踐情境中(Nonaka
et al,2008:7;Maria Jakubik,2011)。本文發現,野中郁次郎在2008年提出的知識創造觀點與他在1995年的著作《創造知識的企業》一書中的知識創造觀點是不一致的。大部分國內學者只采用野中在1995年后觀點。)我們比照野中與波蘭尼有關隱性知識的觀點,可以看到兩者是形同冰炭。在下表中,野中對隱性知識的論述是一個屬性命題,而波蘭尼則認為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兩者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邏輯結構關系,波蘭尼的論述是一個關系命題。屬性命題與關系命題兩者性質不同且涇渭分明。
表1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關系
本文認為,除了SECI模型的假設存在缺陷以外,該模型在操作層次也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野中郁次郎認為:“表出化(externalization)是將暗默知識表述為形式概念的過程。它采用比喻、類比……。等形式將暗默知識明示化,是知識創造過程的精髓。”我們的觀點如下:思維過程與思維形式的變換存在區別,思維過程的結果形成思想,而我們可以運用隱喻、類比或概念把我們的思想告訴別人。類比與類比推理區別在于:類比推理是一個思維過程也是創新的工具,而類比是思想的表征;類比涉及是否正確地表達一個思想的思維活動,類比推理則涉及如何發現一個正確思想的思維活動。同理,概念也不是創新的操作性工具。只有經過概念合成或整合過程之后,其所形成的復合詞語,以概念為單元的綜合命題,或者以命題為單元的概念網絡框架,才是創新的操作性工具。試舉例如下:
表2 概念作為知識創造基本單元
野中又說:“比喻是一種創造新概念網絡的重要工具。由于比喻是“一個字或詞組支持不同事物的兩種看法,……而這個字或詞匯的含意是它們彼此相互作用的結果”。“類比是通過突出兩種不同事物“共同點”的形式來降低未知數的……另一方面,使用類比的方式所建立的聯想則是由理性思考所完成的,而且聚集于發現兩者之間在結構或功能上的相似點。因此也找到了不同點。所以類比有助于我們通過已知事物來理解未知事物,并且彌補意象與邏輯模型之間的差距?!?/p>
本文認為,從方法論來說,比喻、類比、概念等方法,不屬于創新意念的操作性指標。同時,我們的日常工作、意義的傳達也離不開邏輯與隱喻。比喻、類比、概念等都可以出現在創新思維與常規重復思維過程中。這是因為它們具有的解題功能。相對來說,類比推理、綜合命題、充分條件假言推理都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轉換。因此,它們才是知識創新的操作性工具。類比推理不具有“一獨”和“二獨”的性質,其結論需要實證支持。然而,通過類比推理,我們可以由物理域進入心理域,由實在到虛擬,由程序性知識進入陳述性知識,由前提進入結論,由已知進入新知。
參 考 文 獻
[1][日]野中郁次郎.創造知識的企業——日美企業持續創新的動力[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耿新,彭留英.企業知識的分類、分布與轉化機制研究——系統化視角下對SECI模型的一個擴展[J].管理科學.2004,8(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