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勞務經濟的興起,為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動市民化進程和統籌城鄉發展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同時對于解決“三農”問題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本文基于對農村勞務經濟現有研究的文獻分析,綜述了勞務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現狀,總結歸納了勞務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發展對策。但是現有研究的切入角度單一,研究范圍較窄,理論研究相對不足,對策研究泛而不深,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
【關鍵詞】農村勞務經濟;現狀;制約因素;發展對策;綜述
所謂勞務經濟,是指勞動者通過出售勞動力商品,提供使用價值以滿足人們某種需求,從而獲得勞動報酬,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經濟發展形式。農村勞務經濟,即農村勞動力以勞動形式獲得經濟報酬,將勞動力資源轉化成為資本資源,優化配置農村經濟發展要素,實現當地社會財富增長的的經濟活動。農民工是農村勞務經濟的主體。發展農村勞務經濟,其直接目的是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勞動效用最大化。同時,對于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城市化市民化建設、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也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戰略意義。近年來,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農村勞務經濟進行了較為充分和深入的研究。在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總結的基礎上,簡要評析農村勞務經濟的歷史發展和研究現狀,以期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一、農村勞務經濟的產生
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與農業剩余勞動力的產生密切相關。農村勞務經濟與勞動力轉移在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及實現農民增收等目的上存在一致性。黃玲對農村勞務經濟與勞動力轉移的概念進行了比較分析,她認為勞務經濟與勞動力轉移都是以勞動力流動為載體,但是勞動力轉移偏向于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市民化,而勞務經濟則側重于市民化前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從時間序列上看,勞動力轉移的研究要早于農村勞務經濟,勞務經濟的理論研究與勞動力轉移研究一脈相承。劉易斯對勞動力轉移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二元經濟”結構下的人口流動模型,他認為在農業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前提下,由于工業部門的邊際生產率高于農業部門的邊際生產率,這時農業部門勞動力對工業部門的供給是無彈性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會不斷被工業吸收,從而實現勞動力轉移。隨后拉尼斯、費景漢針對劉易斯模型忽視農業重要性的缺陷,建立了拉—費模型,并提出農業剩余的產生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前提,同時農業剩余的數量決定了工業化水平和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規模。這也正說明了農業的發展是工業化、城市化的基礎。但上述研究未把城市就業的吸納能力考慮在內,之后的托達羅闡述了城市就業概率和城鄉預期收入差異與勞動力轉移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勞動力轉移決策的考慮不僅包括收入水平還包括就業概率,城鄉預期收入差異決定了勞動力轉移規模。但托達羅模型以農業不存在剩余勞動為前提,這與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不相符。針對中國的客觀實際情況,蔡昉、肖文韜、侯風云、張征等通過實證分析等不同方法論證分析中國勞動力問題,并指出區域之間相對收入差距、教育水平、戶籍制度等因素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王方友、姜冬梅等認為中國農村勞務經濟的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資源稟賦稀缺、自然資源的超負荷承載排斥剩余勞動力,工業化城市化的需要,以及城鄉、區域之間的收入勢差等方面。
二、農村勞務經濟發展現狀研究
(一)農村勞務經濟現狀分析
1.正面效應。勞務輸出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工資性收入為主的勞務所得占農村居民純收入的比重增大,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11年農村居民家庭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比重近42.5%,是與2010年相比比重上漲1.5%,與2000年相比比重漲幅達到10%。勞務所得增長,在一定意義上增進了資本回流農村,在外務工農民返鄉創業,勞動力資源在城鄉之間得到更為合理的配置,改善了農業土地與勞動力配置的尖銳矛盾,有利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及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從精神文明角度來看,農民外出勞務,勞動技能與文化素質水平不斷提高,傳統觀念發生變化,有利于加快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勞務經濟的發展,與當地鄉鎮企業成長相互促進,為當地政府帶來了穩定稅源,有利于城市化市民化發展方向。
2.負面效應。由于農業與非農產業的比較收益差距較大,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務工傾向增大,尤其是西部貧困山區農民外出勞務的比重更大。這就造成了農業勞動力特別是農業人才的流失,從事農事活動的人員大多為老人和婦女,其文化素質不高,生產經營形式衰退,阻礙了農業技術、機械的推廣與利用。勞動力的異地轉移還會出現資本外流的情況,外出務工者的城市消費使其勞務所得重新流回城市資本市場,而其寄回家鄉的收入并沒有投入農業生產,大部分又通過儲蓄的形式為城市所融資利用。通過對西南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前后耕地資源利用的調查,還發現了土地浪費甚至撂荒的現象突出,耕地粗放化經營,其中四川、貴州的情況最為嚴重。
(二)農村勞務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1.勞動力市場不健全。勞動力市場不健全所帶來的市場風險制約著勞務經濟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信息不完全上,一方面農民對務工信息不了解,就業渠道狹窄,多與親朋、鄉里一同外出務工,具有盲目性和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城市并不能完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勞動力市場的供不應求,導致了市場供求雙方地位不對等,這會嚴重影響農民就業和收入權益的保障。
2.人力資本缺口與勞動力素質制約。相對于勞動力市場數量上的供過于求,在勞動力結構方面卻滿足不了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從2005年的數據上看,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僅占5.7%,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有9%,其中獲得專業技術職稱的僅為1.3%。而目前勞動力市場對于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長期處于未飽和狀態。文化技能素質低下導致了勞動力無法適應市場需要,市場競爭能力弱,僅能參與簡單體力勞動,無法獲得較高報酬,又較難形成人力資本,制約了勞務經濟健康發展。
3.制度缺陷與政策制約。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社會經濟制度是勞務經濟發展必須面臨的制度壁壘。不斷地消除壁壘、完善制度政策伴隨在勞務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改革開放以來,從限制農民進城逐漸允許勞動力流動,從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工傷病害事故頻發到立法保障農民工群體權益。制度政策的完善也逐漸開始關注農民工子女問題、空巢老人問題、“菜籃子”“被褥子”問題。但是還應該看到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仍未消除,養老醫療保險異地轉續尚未真正實現,這提高了農民外出務工的機會成本,務工農民仍處于“邊緣狀態”,難以真正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和權益保障。
4.農村發展滯后。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農村經濟發展必不可缺的勞動力、資金要素外流,經濟發展滯后。一方面造成農村經濟無法吸納剩余勞動力,農民收入低無力支付外出務工的成本;另一方面城市吸納剩余勞動力逐漸將其市民化,農村人才、資本繼續外流,發展依然緩慢,農村經濟將陷入“發展陷阱”,保持滯后的經濟狀態。這將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當地養老醫療保險體系發展落后,為城鄉統籌工作帶來不便,影響了勞務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
(三)農村勞務經濟發展對策研究
1.構建規范高效的勞動力市場。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組織化、市場化程度,最重要的要從市場信息和市場組織兩方面著手。一是要完善勞動力市場的就業信息數據庫,做到信息更新發布及時,準確反映勞務市場的供求變化,并要拓展信息傳播渠道,保障就業信息的及時傳遞與溝通。二是要大力發展勞務就業中介組織,調動勞動力市場活力,使勞務就業高效有序地實現,提高勞務就業服務水平,扭轉農村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地位不對等的趨勢。
2.推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鑒于農村勞動力素質因素的制約,韓云潔等人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提出要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入,建立農村學習型組織,組織勞務技能培訓。楊明高等還指出需要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方面同時入手,不僅要突出技能培訓,法律普及、安全常識、文化培訓也有必要同時跟進。這樣才能做到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變,才能提高農村文化技能水平,實現單一輸出結構向多元化結構轉變。
3.營造有利于勞務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政府推動勞務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做好綜合管理服務,保障務工者的合法權益,確保外出務工者的勞動安全和生活保障,有財力的政府可以考慮在務工人員密集的地區設立辦事處,確保農民勞務合同的簽訂,更好地為務工人員提供就業、生活服務。此外,還需改革現行戶籍制度,打破人口流動壁壘,建立城鄉一體的戶籍制度,保障公民自由遷徙權利;實行農地制度創新,加快土地在市場條件下的流轉,消除農民外出務工的土地束縛;完善農村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加快解決農民工養老醫療保險異地轉續問題,降低務工農民投保的機會成本,免除農民后顧之憂。
4.拓寬農民勞務就業渠道。段慶林從農民勞務收入角度,對我國農村勞務經濟進行了地區模式研究,將我國分為郊區型、沿海型、北方型、南方型、邊疆型5種模式,提出了依照地區性特征,因地制宜發展勞務經濟。因此,要加強城市經濟和鄉鎮企業在區域內的發展引導作用,推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在區域內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農民勞務就業崗位的開拓不僅僅要從國內考慮,還要積極發展國際勞務輸出,開拓農民勞務就業空間,開辟政府、民間多種渠道,逐步擴大勞務市場份額。
5.加快金融創新與支持。李希欣、林晗從金融支持角度,通過理論與實證分析,得到了勞務經濟的發展與金融發展相互影響,提出農村金融創新、加快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注重財政補貼與金融信貸的配合、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等政策建議。
三、研究簡評及展望
(1)相關研究的簡評。從現有研究文獻來看,目前研究主要內容是農村勞務經濟的內涵、意義、制約因素、主要對策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等。有關農村勞務經濟的內涵和意義的闡述,學者們的研究主要從經濟學和社會學兩種視角展開。有從使用價值、要素稟賦、效用等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也有基于社會學角度從勞務、勞務經濟到農村勞務經濟進行延伸闡述的。而制約因素的研究主要從市場、人力資源素質、制度、政策和現狀等層面分析,這方面的研究相似之處較多。相較于制約因素研究的相對集中,對策研究的視角涉及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人口學、生態學等諸多學科領域,針對農村勞務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同制約和困境,提出了相對應的政策建議。盡管近年研究成果豐富,但是我國農村勞務經濟的研究還有不足之處。一是理論、經驗研究相對不足,國內學者對國外理論、經驗研究成果對我國的適用性問題關注不夠。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與東亞的日本、韓國相似,農民兼業化、老齡化等情況也相符。對日本、韓國農民勞務問題的研究對我國農村勞務經濟發展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國內這方面的研究卻相對較少。二是農村勞務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泛而不深,未能進行深入探討,研究角度還需創新。目前研究文獻中單從某一學科視角進行對策研究的較為缺乏,多是從宏觀層面針對發展困境提出的較籠統的對策建議,沒有沿某一視角深入下去。三是缺少農村勞務經濟的中微觀研究及區域的實證研究。從分析方法看,學者們更偏好于規范研究,側重研究怎樣發展勞務經濟。基于地區經驗的實證研究卻相對缺乏,缺少對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發展方式或解決辦法的問題的思考。(2)未來研究方向展望。近幾年勞務經濟的發展,因地方客觀實際的差別趨于特殊,因而未來勞務經濟的研究方向可能主要有三。其一是繼續深度的理論、經驗研究。結合我國客觀實際情況,特別是經濟區域內的社會結構特征、資源要素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借鑒國內外理論、經驗研究,尤其是日本、韓國兼業農民的勞務經濟研究,促進國外實踐經驗的本土化改造,以期更有效地指導我國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其二是研究視角的突破創新和深入。站在某一學科視角,根據區域特征深入研究地區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對策。繼續拓展研究視角,比如從新聞學角度探討勞務市場就業信息的有效傳達等。其三是從經濟區域角度深入研究。把握當地的實際情況,總結當地發展經驗,著力解決本地區農村勞務經濟的現實矛盾。通過實證分析、規范分析,研究地區中微觀勞務經濟,總結出相應的規律,提高結論推廣性,從而使提出的具體對策具有實踐應用性。
參 考 文 獻
[1]黃玲.農村勞務經濟內涵及發展意義探究—以三峽庫區(重慶段)為例[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5):5~8
[2]譚崇臺.發展經濟學概論(第二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3]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J].經濟研究.2010,(4):4~13
[4]肖文韜.工業化力度、人口流動行為與戶籍改革[J].人口與經濟.2004,(3):1~7
[5]侯風云.中國農村勞動力剩余規模估計及外流規模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4,(3):13~21
[6]張征,張正河.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4):25~31
[7]王方友.我國農村勞務經濟的成因及其效應分析[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18(3):68~70
[8]姜冬梅.農村勞務經濟與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05,(11):40~42
[9]涂圣偉,何安華.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村兩級變動趨勢預測[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3):111~117
[10]何如海,葉依廣.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存量和增量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5,(9):23~27
[11]張潔,申斯.農民外出務工與勞務經濟發展[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5):25~28
[12]羅建榮.欠發達地區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3):70~72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重慶市北碚區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及能力調查——基于不同行業的抽樣調查”(項目編號:201210635138,項目負責人:劉俊博)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