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運用SWOT模型分析貴州赤水流域產業發展現狀,發現流域內產業發展具有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具有一定的產業優勢;同時也面臨流域經濟發展總體落后,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基礎設施落后,環境污染加劇等劣勢。在分析了發展機遇與所面臨的外部威脅與挑戰后,建議打造中國國酒生產基地,做大做強優質白酒產業;充分發揮能源優勢,建設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發展特色旅游產業,推進以旅游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加強流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推進循環發展和節能減排。
【關鍵詞】產業發展;現狀;對策
產業發展是指在科技進步和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傳統產業不斷成長和進化,將產業產前、產中、產后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在組織上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實現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經營的發展過程。既包括企業數量、產品等的變化,也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更替和產業主導位置等質量的變化,而且主要以結構變化為核心,以產業結構優化為發展方向。隨著經濟的深入發展,區域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產業趨同、單一,資源短缺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突現。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將影響經濟的穩定增長。本研究立足于實際情況,借助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號文件)機遇,提出促進赤水流域產業協調發展的具體思路與對策,以期為赤水流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率先發展”和扶貧攻堅提供參考建議,為流域經濟發展提供借鑒。
一、概況
圖1 赤水流域位置圖
1.自然地理概況。赤水河發源于云南省鎮雄縣境內,由南往北流經貴州省的七星關、大方、金沙、仁懷、習水、赤水等縣市區,至四川合江縣匯入長江,全長523km,流域總面積18959.50km2,貴州境內面積11354.90km2,占59.9%,流域總的輪廓是向東南凸出的不規則的弧形,赤水河干流茅臺以上為上游,茅臺至丙安為中游,丙安以下為下游。干流總長444.5km,其中上游云南河段長73.5km,完全流經貴州境內的河段共長126km,下游四川境內51km,川黔界河三段共長194km。赤水河流域落差1588m,平均比降3.57‰,中上游能源資源豐富,干流水能蘊藏量127萬千瓦,可進行6個梯級開發;煤炭資源探明儲量300多億噸,遠景儲量預計約800億噸,主要分布在大方縣、金沙縣、遵義縣、桐梓縣、赤水市、習水縣和七星關區境內。享有“美酒河”之稱的貴州赤水河流域,醞釀了茅臺、習酒、懷酒等數十種蜚聲中外的美酒。流域內山川秀麗,風景優美,賦有獨特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2.人口經濟發展現狀。根據2011年的統計年鑒等資料統計,赤水河流域貴州境內共擁有人口343.64萬,平均人口密度303人/km2,高于貴州省的平均人口密度,是貴州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其中,有農業人口299.03萬,占總人口的87.00%。上游七星關、大方和金沙3縣市工業化起步較早,第二產業是區域內的主導產業,在工業產業結構中,煤電、兩煙是主力軍。中游仁懷市以釀酒業為主導產業;習水縣在發展釀酒業的同時,也大力發展重工業,如煤電開發、火力廠、鋁業等。下游赤水市已初步形成了化工、電力竹木加工、造紙、造船、機械、食品加工等門類較齊全的城市經濟體系,工業產品種類近千種;同時,旅游也發展也十分迅速。2011年,貴州赤水河流域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72.46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0.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0.58萬元,占全省總的11.1%;第二產業增加值307.36億元,占全省總的13.2%;第三產業增加值184.52億元,占全省總的7.0%(表1)。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4.1:53.7:32.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07.36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3.2%,年均增長超過15%。
表1 2011年貴州赤水河流域各縣(市)生產總值(萬元)
二、貴州赤水流域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即態勢分析,主要是通過分析組織自身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組織所面對外部環境的機會(Opportunities)與威脅(threats),為組織制定有效的戰略計劃服務。
1.產業發展優勢分析。(1)資源優勢。赤水河流域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的煤、硅、磷、鎂、鐵、大理石、銅、高嶺土、鈾礦、磷塊巖、石膏、錳、油頁巖、雄黃、天然氣等。其中煤炭儲量達324.5億噸,是貴州省主要產煤區。水能資源理論儲量為127萬千瓦。已探明的天然氣地質儲量為14.3億立方米,遠景儲量為193~278億立方米。流域內盛產優質大米、高粱、馬鈴薯、蔬菜、油菜、蕎麥、豆類等特色農產品;優質畜產品有黔北麻羊、赤水烏骨雞等,以及干鮮果、竹類林產品和石斛、板藍根、金銀花、杜仲等中藥材。品種類繁多,具有典型的立體農業特征。(2)產業優勢。貴州赤水河流域地區資源豐富,開發優勢突出,是貴州省以優質白酒、能源化工、汽車和裝備制造為重點的新型工業重點發展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文化旅游目的地。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特別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以來,赤水河流域優勢資源開發步伐加快,建成了畢節、大方、仁懷、金沙、習水等一批產業園區和開發區,形成了釀酒、能源、原材料、汽車、化工、電子和特色農產品等優勢產業,新型工業初具規模,集聚了貴州茅臺、貴州赤天化、力帆駿馬等一批骨干企業。尤其以白酒業為發展重點,赤水河流域地區規模以上企業白酒產量達到15萬千升,其中醬香型白酒產量12萬千升;建成了貴州茅臺酒和仁懷、習水、金沙、七星關區、赤水等白酒產業園區,形成了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白酒品牌。白酒產量和增加值分別占貴州省的85%和90%以上。赤水河流域現代工業基礎、產業技術創新和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為赤水河流域加快產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3)生物與旅游資源優勢。赤水河流域是長江流域重要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域之一,是長江上游一級支流中唯一自然流淌的、原真性較好的河流。在2005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了“長江上游特有、珍稀魚類保護區”,赤水河干流和部分支流納入保護區,是長江上游特有魚類(尤其是溪流魚類)等水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或產卵場。流域內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有云豹、蜂鷹等多種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14屬52種水生動物;桫欏、珙桐、南方紅豆杉等國家Ⅰ、Ⅱ級保護植物。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景觀特征非常鮮明。分布有赤水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遺產地、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方奢香墓、紅軍四渡赤水戰役舊址、仁懷古鹽道等一批自然風光、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景區景點;以國酒茅臺為代表的白酒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在世界具有影響。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打造赤水河谷特色旅游經濟帶奠定重要基礎。
2.產業發展劣勢分析。(1)區域經濟發展總體落后,自我發展能力不強,科技人才短缺。總體上看,赤水河流域經濟總量小、發展速度慢、發展方式粗放,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低是赤水河流域產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矛盾;以煤電為主導的重化工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過短;以白酒為主導的輕工業面臨眾多知名品牌的資源爭奪和市場競爭;服務業發展總體薄弱,不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需要;傳統農業所占比重較大,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緩慢。由于經濟基礎較為薄弱,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對外開放水平不高,難以形成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勞動力素質總體不高,缺乏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產業技術工人;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還不適應新形勢下發展需要,是影響流域地區加快發展的不利因素。(2)環境污染不斷加劇。近年來,盡管對赤水河流域主要干流水質的檢測結果仍是II類水質,但是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大批與當地資源有關的工業陸續建設和投產,水泥、制磚、采煤、造紙和釀酒等各類工礦企業大量發展,其中一些企業由于技術設備落后,粗放型開發利用,廢水、廢渣、礦山棄土等多未經處理排入河中,直接污染河流,導致流域環境趨于惡化。城鎮化不斷擴大的城鎮區,硬化的道路及城市建筑替代了原有的森林植被,生態環境空間的物流、能源流平衡已被打破,水土流失嚴重,石漠化加劇;另外隨著工業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特別是釀酒、煤化工、造紙業的發展,對水資源的利用量加大,水量減少。對2009~2011年的赤水河流域赤水河站(上游)、茅臺站(中游)、赤水站(下游)三個大斷面流量監測資料,各個斷面年平均流量逐漸減少,尤其
2010~2011年減少幅度較大,說明2010~2011年赤水河流量在劇烈減少;在流量空間變化上,下游赤水站的年平均流量減少程度最大,比2010年減少80m3/s,占2010年平均流量的
39%,詳見圖2。再則工業與城鎮區的排污影響,區域空氣與水環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茅臺鎮貴州茅臺酒原產地域的氣候、土壤、微生物群落等生態系統也因此面臨著發展的新挑戰。
圖2 赤水河流域赤水河站、茅臺站、赤水站年平均流量變化
據2011年調查數據,赤水河流域(貴州)水土流失面積約7711.49km2,占國土面積的60%以上,水土流失面較廣,程度深;土壤侵蝕模數1208t/km2年,年土壤侵蝕量108.62萬t,每年有大量的泥沙沖入長江。流域內巖溶地貌廣布,占土地總面積的
62.6%,巖溶環境的脆弱性,經濟發展不均衡,以及突出的人地矛盾,導致流域石漠化發生及發展。據遙感調查,2011年流域石漠化面積2245.88km2,占貴州境內流域土地總面積的19.8%,其中主要分布在中上游地區,治理難度大。隨著赤水河流域地區優勢資源開發和現代產業的加快發展,流域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凸現。(3)交通仍然是制約流域優勢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目前赤水河流域地區對內對外交通特別是連接黔中地區和重慶、四川的公路等級較低,缺乏鐵路、高速公路等大交通支撐,盡管正在建設杭瑞高速、仁赤高速和安順黃桶—織金—四川隆昌鐵路,但短期內交通制約的瓶頸尚難得到根本改變,這使赤水河流域的比較優勢不能得到有效發揮,支撐產業發展和要素聚集的交通物流及綜合服務條件明顯不足。
3.發展機會。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力度支持西部地區發展,大力推進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東部發達地區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西部地區正在成為承接產業轉移和增加投資的熱點地區;特別是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號文件),重點支持貴州加快發展,努力把貴州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輕工業基地、以航空航天為重點的裝備制造基地和西南陸路交通樞紐,國家扶貧開發攻堅示范區、文化旅游創新區、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和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赤水河流域地區發揮優勢、加快發展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十二五”期間,貴州省重點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著力發展優勢資源轉化和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加快以交通、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為重點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體系,這為赤水河流域地區加快產業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基礎條件、政策環境和良好機遇。
4.外部威脅。赤水河流域地區資源稟賦基本相同,產業發展的趨同性較為突出,以致相同或相近區位條件的區域之間面臨競爭。與周邊四川、重慶、云南等區域在發展上存在較大差距,在產業發展和市場競爭中總體上處于不利地位。特別是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地區的龍頭,產業基礎好、發展步伐快、集聚能力強,是具有國際競爭力區域經濟增長極,而赤水河流域發展相對滯后,人才和資源流失嚴重,在未來趕超發展中將面臨區域競爭的挑戰。
三、建議
1.打造中國國酒生產基地,做大做強優質白酒產業。赤水河流域擁有得天獨厚的釀酒自然環境,是西南地區以醬香型白酒為代表的優質白酒產業集中區,茅臺鎮更是貴州茅臺酒不可分割的載體。茅臺鎮及其建成區的主體功能應該是“貴州茅臺酒的釀造基地”,其主要任務是“保護貴州茅臺酒原產地域釀造資源,將世界王牌醬香型酒——貴州茅臺酒產業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并帶動周邊地區釀酒產業的發展。根據茅臺鎮的地形地貌特點和生物群落資源,以茅臺鎮-二合鎮-合馬鎮所轄地域為基礎,統一土地利用規劃,有序的將該區逐漸發展成為以“貴州茅臺酒”經濟為龍頭的酒業特殊經濟區,建設國家生產基地。同時,可通過政府與政策機制的協調,進行區內工業行業的調整,將釀酒中小企業群組建成為集約化醬香型酒行業企業集團,集中規模化生產經營管理和污染治理,充分發揮赤水河流域白酒產業資源和品牌優勢。以仁懷為核心,以習水、金沙、赤水、七星關區等為支撐,以產業園區為載體,著力優化資源配置,突出發展重點。發展生物循環為主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全面提高赤水河流域白酒產業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把茅臺鎮打造成中國國酒生產基地,赤水河流域打造成為全國優質白酒生產基地,帶動赤水河流域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2.充分發揮能源優勢,建設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發揮赤水河流域豐富的能礦資源組合優勢,按照循環經濟型發展模式,將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大力發展以火電、水電為重點、新型能源為補充的電力工業,推進能源結構調整,重點構建以“煤-電-化-建材”多聯產一體化為主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大方、金沙、習水等大型電源基地;配套推進輸變電網建設,建立適應新能源接入和能源布局需要的現代化電網。開發以七星關區、大方、金沙、習水為重點的醇醚、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氣等產品。依托赤水河流域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林業優勢,大力發展林化工,扶持發展以石斛、五倍子、烤煙、辣椒、山蒼籽、油菜籽、杜仲、銀杏等為原料的綠色精細化學品。積極發展脂松香、松節油、山蒼子油、單寧酸、軟木制品、黃樟油、桐油等主要林化工產品。開發利用赤水河流域非金屬礦產資源,結合綜合利用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積極發展新型建材工業,構建赤水河工業生態鏈,把赤水河流域建設成貴州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3.打造色旅游產業,發展以旅游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區內的革命紀念地、古文化、民俗風情和自然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充分發揮赤水河流域旅游資源優勢,大力實施旅游精品戰略。重點打造“四渡赤水”紅色旅游,體驗長征精神;開發建設赤水桫欏、竹海、瀑布和丹霞風光,習水三岔河、清溪溝,仁懷鹽津河峽谷及桐梓河庫區,金沙西洛湖和冷水河,大方的支嘎阿魯湖和九洞天風景名勝區,七星關的畢節國家級森林公園等自然風光。以茅臺國酒文化為品牌,以茅臺古鎮為支撐,打造集工業旅游、國酒茅臺文化觀光、體驗等為一體的度假區。合理設計旅游線路,確保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與自然景觀相協調,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特別是要加強區內自然景觀、景點的保護,限制對重要自然遺跡的旅游開發。著力打造以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和白酒文化為主體的赤水河流域特色旅游產業,不斷完善旅游產業要素和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發展的檔次和水平。
4.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推進循環發展和節能減排。赤水河流域是貴州省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水源保護區,同時也是國酒茅臺的釀造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應加強自然保護區內的保護與管理,采取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實施搶救性保護,確保這些生態良好地區的生態功能及其生物多樣性。結合“長防”、“長治”工程及各市縣的生態建設、旅游業開發等,在區內劃定一批不同類型的新自然保護區,并切實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加強環境監管,防止新的人為破壞和退化,以確保其較好的水土涵養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嚴格流域內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生態用地保護,凍結征用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草地、林地、濕地;嚴禁在生態功能保護區域的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內采礦;嚴禁在崩塌滑坡危險區、泥石流易發區和導致自然景觀破壞的區域采石、采砂、取土,盡最大可能把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到最低限度。規范產業項目管理,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對不符合國家政策和環境要求的企業必須清理整頓。將節水、節能、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項目列為重點發展領域,積極采取措施發展低水耗、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產業;禁止不符合相關規定產業,淘汰落后技術與生產設備。
參 考 文 獻
[1]劉希宋,陳權利.農業產業化的內涵及特征[J].學術交流.2002,(1):85~87
[2]侯曼霞,羅光強.長沙縣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4):74~77
[3]貴州統計局.貴州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9)
[4]任曉冬,黃明杰.赤水河流域產業狀況與綜合流域管理策略[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9,18(2):97~103
[5]貴州省環境監測中心站.赤水河水質月報[OL].貴州省環保廳.2011-
12-01[2013-04-05].http://www.gzhjbh.gov.cn/hjzl/cshszyb/index.shtml
[6]郭鳳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以生物產業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10,(10):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