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會計政策選擇相關的主要理論有以下三類:一是有效市場假說;二是實證會計理論;三是經濟后果理論。會計政策選擇的理論問題還關系到會計準則的制定。
【關鍵詞】會計;會計政策;EMH理論
一、有效市場假說(EMH)
簡森1978年把有效市場定義為:對一組信息Qt,如果根據該組信息從事交易無法賺取到經濟利潤,那么市場是有效的。EMH理論認為,在次強式或強式股票市場上,市場能夠無任何偏好地對包括會計程序變動在內的所有信息作出反應。稅收是會計變動唯一可引起的現金流量效應。在沒有稅收條件下,會計程序的變化不會影響股票價格。證券市場不會總是被會計收益引入歧途,而會作出對股票未來價值的不偏不倚的估計。甚至在某企業特定的會計程序不為外界所知時,有效的證券市場仍將對該企業運用的會計程序作出無偏見的預測,并對該會計程序將產生的未來預期收益的程序作出不偏倚的評估。總之,
EMH認為會計政策選擇無關緊要,不影響企業的現金流量和企業價值,有效資本市場將形成不偏倚的股票價格。
二、實證會計理論(PAT)
(1)分紅計劃。假設在做出“管理人員在某個分紅計劃下的報酬隨著報告收益的增加”的假定,之后推導出該假設:若其它條件保持不變,實施分紅計劃的企業,其管理人員更有可能把報告收益由未來期間提前至本期確認。(2)負債權益率。假設在做出“企業越是與特定的基于會計數據的限制性契約條款聯系緊密,企業經理人員便越有可能采用可增加當期收益的程序”的假定之后提出該假設:假定其它條件保持不變,企業的負債權益率愈高,企業的經理人員便愈有可能選擇可將報告收益從未來期間轉移至當期的會計程序。(3)規模假設。在做出“大企業的政治敏感性和所承受的財富轉移額(政治成本)均大于小企業”的假定之后,推導出該假設:在其它條件均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規模愈大,它的管理人員就愈有可能選擇那些能夠將當期收益遞延到下期的會計程序。大量的實證研究結果基本證實了這三大假設。簡言之,PAT認為確實存在管理人員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的行為。
三、經濟后果理論(ECT)
史蒂芬·杰夫在其1978年發表的一篇名為《 “經濟后果”的興起》文章中將經濟后果定義為:“會計報告對企業決策行為、政府、債權人所產生的影響。”這個定義的本質在于,會計報告能夠影響管理者和其他人員所做出的真實決策,而不僅僅是反映這些決策的結果。威廉姆·斯考特(Scotc,WR.)將經濟后果定義為:“不論有效證券市場啟示如何,會計政策選擇能夠影響企業價值”這一觀念。即從本質上認為企業的會計政策及其變更確有影響(matter)。經濟后果的出現,照斯考特的觀點,源于“為何存在會計政策選擇”這一問題。斯考特認為,會計政策及其變更影響到管理人員和投資者,甚至會引發政治家們的興趣。他強調指出,這里的會計政策指的是任何一項會計政策,并非專指影響企業現金流量的那一些。由于許多重大的會計政策的變更都與會計政策的經濟后果相關,并且經濟后果觀念與現實情況相符。總之,ECT認為,會計政策選擇具有經濟后果,雖然可能不影響企業現金流量,但卻能夠影響企業的價值及其股票價格。
四、評述
一般認為,EMH與ECT在會計政策選擇問題上是兩大對立學派。EMH理論認為,會計政策選擇不影響企業的現金流量和企業價值,證券市場能自發調節形成洞悉一切的無偏見的股票價格;而ECT認為,會計政策選擇具有經濟后果,影響企業價值。而實證會計研究結果更傾向于ECT。筆者認為,由于信息不對稱、內幕信息等問題的存在,信息成本不為零,故而股票市場尚未具備看穿企業價值的能力。
五、對會計準則制定的影響
EMH理論認為,既然會計政策選擇并不對企業價值產生影響,而會計準則的制定應給企業管理人員留有一定的余地,不必過分限制管理人員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可以提供數個備選方案。PAT認為,會計政策的選擇是使得企業的契約成本最小化的整體需求,不是壞事情,準則的統一性不應太強,應保留一定的余地,避免日后重復簽約的巨額成本。ECT認為,由于會計政策選擇具有經濟后果,所以會出現“第三者干預”現象,并使得會計準則的制定復雜化了。準則制定機構對這些干預會作出相應反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擴大對自身信息的披露;二是讓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參與準則的制定,為他們提供對未來發布的新準則的征求意見稿發表評論的機會。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面臨困境,一方面,要保持良好的會計理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進行政治上的考慮。制定出來的會計準則是兩方面權衡的結果。
參 考 文 獻
[1]Watts,R.L.,Zimmerman,J.L.,著,黃世忠等譯:《實證會計理論》.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6)
[2]Scott,W.R.:E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