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實現必須建立在一定信息技術支持體系之上,本文提出RFID技術的供應鏈管理對策。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RFID技術
一、成本問題
RFID在單體低價物品上的使用卻會導致成本陡增。目前,每個RFID的條碼需要花費20美分,即使能降到國外用戶能接受的5美分的水平,其價格還是比幾分錢一個的傳統條形碼高出很多,如果在牙膏、刀片、口香糖之類小物件上使用,很有可能超過物品本身的價值。此外,不僅僅是RFID條碼本身,零售商們還需要為應用而采購大量的配置設備,如軟件、網絡、計算機等,這將是很大一筆費用。因此從成本方面考慮,零售商只有等到轉換條碼的花費降至他們可以接受的程度時才會積極行動起來。解決方法是通過向RFID技術研發領域的先期投資,來引導市場需要的RFID技術的發展。在這里,有兩個具體方向值得關注,一個是生產卷標的半導體塑料與半導體油墨技術,這可以作為降低RFID技術應用成本的最佳方向。另一個是閱讀器的模塊化硬件平臺與嵌入式軟件操作系統的開發,要以按不同的使用要求區分硬件平臺與操作系統的復雜程度,但必須有統一的接口分級規范,從復雜到簡單的方向逐級兼容。同時,操作系統必須有接口與現有PC操作系統通訊,必須有與互聯網通訊的接口功能。技術的突破、成本的降低將會逐步實現。企業根據產品的銷售與普及規模、產品的初期成本、產品的消費地域與人群、產品未來的期望、應用RFID技術的必要性與要達到的目的、使用RFID技術帶來的企業ERP系統軟件投資成本的增加等因素來決定選用何種成本、何種功能的最佳RFID技術產品,并預計該種RFID技術升級的代價。
二、數據安全問題
RFID在供應鏈中應用增加了供應鏈的透明度,提高了供應鏈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供應鏈中合作伙伴關系增強,對共享數據的實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通過互聯網共享數據滿足了企業對數據實時性的要求,但是這種數據共享的模式也給RFID數據的安全帶來了新的隱患:標簽信息的非法讀取與改動,對標簽的非法跟蹤,有效身份的冒充和欺騙等。供應鏈上的企業不僅要保證自己數據的安全可靠,而且還要確保交易伙伴數據的安全可靠性,商家必須采用有效的安全措施向供應鏈提供安全、實時、有效的RFID數據,才能充分體現RFID的優越性。從目前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發展來看,保證RFID數據安全的有效途徑有:物理隔離、停止標簽服務、雙標簽聯合認證、身份驗證和數據訪問控制等。
三、標簽回收與再利用問題
RFID技術必將是大規模使用的產品,我們必須面對現代社會對“環?!币螅龊脧U棄RFID標簽處理與回收利用工作,既是責任,也是道德要求。建立一個確保RFID標簽有效回收與利用的管理體制是未來我國乃至世界解決RFID標簽廢棄物污染的關鍵。這個體制可以通過在環保部門成立相關機構來承擔監督責任,由社會上從事廢品回收的個人或企業執行具體的回收任務來實現。這里,我們更推崇由使用方負責回收,由指定機構或RFID標簽生產商來處理或重新利用的體制,采用“誰獲益誰負責”的原則,即產品生產商在利用RFID標簽獲益的同時,也有義務回收處理,這樣做即有環保作用又節約企業資源。
四、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問題
RFID標簽采用的是信息交互技術。攜帶RFID標簽的任何人都可能在公開場合被自動跟蹤。消費者因為在店內消費,可能因為推車位置,也可能因為貨品標簽持續的電磁波發射,而暴露自身處于哪些商品區以及可能停滯的時間。利用這樣的信息,商家可以去推斷消費者的使用慣性,進而結合對象數據庫,立即或是定期地提供一定“不請自來”的商品推銷。同時,信息在交互與使用過程中也可能涉及到個人信息隱私與公共安全的問題。因此,我們在立法或相關管理規范中要對其使用模式作出原則性規定。例如,在商品流通領域,RFID標簽在個人購買完產品之后就應該失效或被回收。對于用于確定身份、物件追蹤、貴重物品管理的RFID標簽,不應擴散使用人或單位的隱私或個體信息。同時,在RFID標簽系統中,嚴禁使用軟件標注,跟蹤、統計針對個體或少數群體的行為特征。特別是在RFID標簽的國際標準中,應該有一個公共約定的保護私人隱私,確保公共安全的行為準則。這是標準人性化的體現,對違約者可以通過標準組織進行處罰。
參 考 文 獻
[1]許皓,曹辰.供應鏈管理中的信息技術[J].安徽科技.2005,28~29
[2]張遠昌.電子商務與信息管理[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