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內,我們了解到的關于西方家庭觀的信息,是歐美人崇尚自由,不喜歡被家庭拘束,子女成年就要離家,和父母的往來并不多。由此推論最后得出結論:老外不如中國人孝順。
但崇尚個性自由和“孝”就一定是沖突的嗎?
人之為人,情感絕對是一樣的,只是出于文化的原因,表現形式不一樣而已。最開始看到朋友和他們父母大都不住在一起、甚至住在不同州,父母生病也未見他們有什么“表示”時,我還在閑聊中給他們上過“孝”的中國文化課。但后來知道了,美國人醫療保險是無所不包的,他們有自己的方式表達關切。
有一件事讓我印象很深。我的指導老師德比,今年47歲,都快有自己的孫子了。上次搭她便車去首府開會,途中每隔一段時間她就接到70多歲的老爸打來的電話,關心她到了沒有,叮囑她注意行車安全。據說每次出差她父母都這樣。
在電話里,德比也表達了對父親的關心,她記得父親吃的藥的名字,很生僻的一個化學名,甚至是哪個廠生產的、哪個批次的藥(因為聽說就是這個藥,有個批次的出了問題),她都記得清清楚楚。我還了解到,年底時,德比的老父親要帶她母親參加一個家庭自駕游比賽,德比這里有一個比賽日程安排,有組織方主要工作人員的聯系電話,這樣即便因為老頭子太興奮忘記接女兒的電話,她也能及時了解到父母的情況。
在老外看來,親情不能用“孝”或“不孝”來聯系和衡量,而是用“愛”來判定,你愛你的父母、子女,就會在很多細節上用心,就知道何時該舍棄什么。你可以追求自己的事業,追求自己的愛情,那是個人追求,是提倡鼓勵的;但你的家庭觀也會提醒你:當父母需要你時,你必須第一時間出現。像國內宣傳的因為加班,過年過節就不能回家探望父母的新聞,老外就不能理解:情感是天生的,為什么要排在國家和事業的后面?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很多國內的年輕人也開始“不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