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平 張麗嬌
四川省攀枝花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四川攀枝花 617000
近幾年來,雖然抗生素在不斷的被研制推廣,但是由腸道細菌引起的腹瀉任然為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疾病之一。由于嬰幼兒的飲食衛生不良和抗生素的療效欠佳導致機體腸道內菌群失調等不良后果,嬰幼兒腹瀉病因復雜,冬春季多為病毒所致,秋季多為細菌所致,所以目前依然是以抗生素治療為主。有作者發現患者口服丙種球蛋白后,癥狀明顯緩解,表明丙種球蛋白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或抗菌療效,現我院做了相關實驗,其結果將作如下詳細分析。
我院于2010年7月—2012年3月接收并治療的秋季腹瀉嬰幼兒患者78例進行完全隨機分組(獲得監護人同意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各占39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16例;年齡均分布在0.7~3歲,平均年齡為1.5歲,年齡小于1.5歲的有41例,1.5~3歲的有37例;入院均伴有咳嗽、發熱及大便水樣化的癥狀,經比較兩組患兒無明顯的年齡差異、性別差異和入院體征差異以及個體免疫力差異,從而增加了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可比性。
對入院的嬰幼兒患者首先進行一般的體格檢查,體溫測量,視診、問診以及觸診相結合經行診斷,有必要再做糞常規檢查。若條件允許則可以進行體外微生物培養,鑒別并分離菌種再進行培養單菌種菌群,最后用藥敏試驗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進行對癥治療,以增加其臨床療效,用藥后及時隨訪和檢查。
對兩組嬰幼兒患者確診后,分開治療但要保證患者所處環境適宜且無明顯差別,針對對照組患者采用一般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的藥物(抗生素甲硝唑),每日50 mg/kg體質量,分三次等量口服,外加給予補液和微生態制劑等輔助治療,而針對實驗組的嬰幼兒患者在給予對照組患兒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外加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VIG)治療,每日200~400 mg/kg體質量,連續用藥3~5 d,在治療過程中要及時隨訪患兒監護人,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出現,兩組患者的止瀉時間和療程變化及癥狀緩解度,做好數據記錄與總結,若有任何不良反應出現則立刻停藥及時治療并分析其原因。

表1 對照組與實驗組嬰幼兒患者分別進行治療后其療效統計表
根據我院于2010年7月—2012年3月接收并治療的78例秋季腹瀉嬰幼兒患者經兩種治療方案治療后的恢復分為以下4個療效等級: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若患者經治療后無任何入院癥狀(咳嗽、發燒、腹痛以及腹瀉),大便的色澤及形態無異常,生活恢復到以前的健康狀態則視為痊愈;若患者經治療后其入院癥狀(咳嗽、發燒、腹痛以及腹瀉)基本完全消失,大便的色澤恢復正常但任稍有稀稠狀則視為顯效;若患者經治療后其入院癥狀(咳嗽、發燒、腹痛以及腹瀉)并未完全消失,大便的色澤恢復正常但任稍有稀稠狀則視為有效;若患者經治療后其入院癥狀(咳嗽、發燒、腹痛以及腹瀉)并未改變,且患者大便顏色及狀態異常則視為無效。其中定義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經過治療兩組患者的腹瀉情況均有不同程度緩解至痊愈,大便常規基本均恢復正常但時間有所不同,患者的發熱、腹痛及咳嗽均得到緩解或治愈,其中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2.10%,而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4.9%。根據我院于2010年7月—2012年3月接收并治療的78例秋季腹瀉嬰幼兒患者經兩種治療方案治療后的臨床資料以及有效數據的統計制作了如下統計表進行進一步說明。
如上表1所示:實驗組(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患者的臨床療效較對照組(采用一般抗生素治療方案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患者臨床療效明顯,且治療簡單,用藥安全無毒副反應發生。我院在已有78例嬰幼兒秋季腹瀉患者治療的臨床資料與有效數據統計的基礎上,運用了統計學方法和SPSS軟件進行了t檢驗和χ2檢驗,得出了P<0.05,說明此次試驗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近幾年來,隨著新的廣譜抗生素的問世以及不斷地運用,臨床上小兒腹瀉的發病率也呈日益增加的趨勢[1],抗生素的長期使用可能誘發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AD),所以研究靜脈注射小劑量丙種球蛋白(IVIG)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2]。丙種球蛋白在機體內與病原體作用的主要機制是發揮免疫球蛋白的作用:①對嗜中性粒細胞的激活作用,增強嗜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殺菌及吞噬作用;②形成抗原抗體大分子免疫復合物的作用,更易激活補體有助于病原體的清除;③中和作用,丙種球蛋白能高效性及特異性與病原體或毒素相結合,達到高效清除病原微生物;④調理素作用,抗體和病原體結合后充分暴露其Fc片斷,再與吞噬細胞表面Fc受體結合后用以促進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而發揮作用[3]。
秋季腹瀉嬰幼兒患者8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4],由于嬰幼兒患者機體抵抗力較低,當病毒侵入人體胃腸道后,因病毒自身的代謝繁殖從而破壞了內環境的穩定性,使水分和電解質的回收能力減低引起水鹽代謝紊亂,腸液在腸腔內大量積聚而引起腹瀉,此外,病毒感染也引起腸道和全身免疫狀態紊亂,使患兒出現獲得性免疫功能缺陷,急性期血清中IgG、IgM、IgA等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下降[5]。丙種球蛋白與抗生素聯用可減少三磷酸腺苷形成環磷腺苷,恢復細胞對水和電解質的吸收,對膽堿能神經受體有不同程度的阻斷作用,并可以激活雙糖酶活性及抗病毒作用,根據丙種球蛋白在機體內與病原體作用的機制與此次試驗的結果分析得出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臨床療效明顯,不良反應少且無毒副作用出現,用藥簡單安全,值得在臨床上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中作進一步研究與推廣。
[1] 胡孝彬.丙種球蛋白治療嬰幼兒遷延性慢性腹瀉124例臨床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0,13(12):1812.
[2] 徐文菊,唐忠.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輔助治療小兒AAD31例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08,48(5):63.
[3] 葛蓉蓉,顧明.小劑量靜注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潰瘍性口炎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23):153-154.
[4] 郭佳群.氯丙嗪伍用靜脈丙種球蛋白在秋季腹瀉中的作用[J].中國實用醫藥,2007,2(5):33-34.
[5] 劉筱萍,張雙船,曾賓,等.小劑量丙種球蛋白靜滴在小兒感染性疾病中的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4,25(5):49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