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星名 蔡靜娜 陜西師范大學
■王麗影 西安理工大學
國有企業改革一直都是我國經濟改革的關鍵點,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不少成績,但是國有企業的改革仍然是我國經濟改革的難題之一。特別中國正面臨深化改革的關鍵期,如何行之有效的進行改革則是重中之重。眾所周知我國經濟的主要力量還是國有企業,龐大的國有企業涉及社會方方面面。其中外部性是影響國有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外部性主要表現在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不一致。我國國有企業主要外部性體現在制度上,國有企業擁有最大資源優先權,然而這些優先權卻不能更好的換來企業效率,使得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不匹配,降低社會總的福利效應。只有切實做好對國有企業的外部性處理,將外部效應竟可能的降低或者內在化,使得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相匹配,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才能不斷的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深化經濟改革,促進經濟發展。
外部性概念一直存在爭議,到現在都很難統一。不同的學派對外部性定義有很大的差別。薩繆爾森從外部性產生的主體來定義:“外部性是指那些生產或消費對其他團體強征了不可補償的成本或給予了無需補償的收益的情形。”蘭德爾者從外部性接受主體來定義:外部性是用來表示“當一個行動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決策者的考慮范圍內的時候所產生的一些低效率現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給予或某些成本被強加給沒有參加這一決策的人”。
外部性最初來源于“劍橋學派”創始人馬歇爾,馬歇爾在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到“外部經濟”的概念。馬歇爾以企業自身發展問題為中心進行研究,從內外兩部分來說明影響企業成本變化因素,具有開創性意義。馬歇爾的弟子庇古于1920年發表《福利經濟學》,在馬歇爾思想基礎上,首次用現代的經濟學方法從福利經濟學角度闡釋了外部性問題。從社會資源最優配置的角度出發,應用邊際分析方法,提出了邊際社會凈產值和邊際私人凈產值,最終形成了外部性理論。后來人也根據他的思想提出解決外部性的方法,征收庇古稅。
上世紀60年代以后外部性研究分成兩個途徑,一種途徑就是經濟學家試著將外部性內在化,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1960年科斯發表了開創性論文《社會成本問題》,提出科斯定理,主要在批判庇古理論的同時試圖通過市場方式來解決外部性問題。1969年,阿羅(Arrow)在《經濟活動的組織》中解釋了通過創造附加市場使外部性內在化的觀點。同時也考慮通過制度來解決外部性。而另一種途徑就是沿著楊格觀念,建立了以人力資本正外部效應為基礎的新經濟增長模型。1986年保爾·羅默(Paul Roomer)在《收益遞增與長期增長》一文中建立一個具有外部效應的競爭性動態均衡模型。而1988年羅伯特·盧卡斯(RobertLucas)發表《論經濟發展的機制》一文,把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當作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兩者都說明可以通過提高人力資本增加溢出效應來降低負的外部性,促進發展。
我們采用道柯布·格拉斯生產函數做為模型基礎;

其中Y代表總產量,A代表技術水平,K;L分別代表資本投入量和勞動投入量。F(K,L)代表產出函數。同時我們考慮到只有兩種要素的投入,我們可以將(1)寫成如下形式:

同時我們可以將(2)式進行對數化:

其中(3)式是本文做計量的基本模型。
通過查找國家統計局數據1998年~2011年的工業數據我們可以對模型(3)式的不同變量來定義。
其中,被解釋變量Y表示各部分企業的總產值,這也是度量各部分企業的最佳的產量。
解釋變量的資本投入K,用固定資本原價。解釋變量的勞動投入L,用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來表示。
說明:解釋變量技術的溢出效應,由于指標難以量化,我們就用各個年份個部分企業總的工業總值于所有行業工業總值的比值來定義,雖然這個指標難以很好的說明技術的外溢性,但是從1998年~2011年時間序列的這個比值大小變化順序來看,這種技術的外溢性還是很能夠說明兩者之間差別,以及技術投入外溢性的影響。

?
說明:國有企業模型(二)是對模型(一)的修正。
(1)計量檢驗
通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修正后的國有企業模型和私營企業在相關系數上都在可估測的范圍,很好的通過相關性計量檢驗。
(2)經濟檢驗
國有企業的解釋變量各項參數,都能很好的解釋經濟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特別是資本的變動和勞動力的變動尤其能夠說明在1998-2011年間對國有企業發展貢獻程度。而私營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一支重要力量,從1998-2011年的數據模型,也可以看出那些解釋變量對私營企業發展起到了多大作用。
觀察1998年~2011這段時間內國有企業的工業產量與資本的投入呈正向效應關系,而同勞動投入呈反向的效應關系,與技術投入呈非線性關系。在從參數來判斷,1.0957<1.5724,資本的投入產生貢獻度小于勞動力投入產生的貢獻度來看。同1998年起掀起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國有企業職工下崗的現實狀況相吻合。從1998年以來,國有企業從業人員大幅度下降,精簡國有企業機構,提高了效率,而國有企業的勞動力投入為負的參數證實這一情況。這就從反面證明,國有企業由于結構復雜,人員龐大,導致管理混亂和管理成本過大,產生大量負的外部效應,降低了國有企業的效率。
在分析私營企業,勞動力的投入的參數為正,這說明了勞動力投入能夠提高私營企業工業總產值,勞動力投入對私營企業產生正向外部效應。從1998年以后私營企業從業人數急劇增加說明這一點。而技術水平對私營企業的增長為負的參數,說明私營企業進行技術提高是得不償失的。這闡述為什么我國沒能夠培育大量的創新型企業,中小企業為什么不愿意發大力氣去進行技術改造,為什么私營企業總是不斷同質性發展,這些值得我們去反思。
比較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對資本投入對企業產值的貢獻。實際看到,資本的投入對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系數都很高,國有企業是1.0957,私營企業是0.9880,這說明資本投入對企業的產值都產生正的外部效應。加大資本的投入依然是提高企業產值的一種可行性思路。這也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了一種途徑。
另一方面注意到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對資本投入系數的相差很小,這客觀反映國有企業利用資本的效率比私營企業利用資本的效率低很多。因為,國有企業得到國家資源優勢遠遠大于私營企業,能從銀行得到資本扶持力度也遠大于私營企業,技術水平更優于私營企業。可見國有企業利用資本效率因為一些負的外部性抵消了,才產生效率低的現象。從社會整體來看,國有企業掌握著大量的資源,而利用資源的效率低同樣是一種負的外部性表現,它會降低社會的總福利。從長遠來看,國有企業不提高資本利用效率,將損壞社會利益,不利于社會長期發展。
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目前來看,效率問題依舊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急需解決的問題。正是由于存在大量負的外部效應,才造成了國有企業效率低下。所以解決外部負效應思路應該能夠為國有企業改革所借鑒。
從外部性理論發展來看,提出解決外部性效應一般大概分為三種方法。
國有企業大部分的規模已經相當龐大,根據經濟學原理,當規模擴大到它的上限時,反向作用就會顯現。如果一味擴大規模,即使外部效應能夠內部化,但它所產生規模不經濟會帶來更大負效應。所以說,對于龐大的國有企業,更近一步的兼并重組并不是國有企業改革最優的選擇。這也從另一方面佐證,這些年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大量兼并重組,而效果并不明顯。
采取對外部負效應進行征稅或罰款,而用這部分處罰所得對產生外部正效應進行補貼和獎勵,使得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相匹配。然而庇古稅本身也有缺陷,庇古稅要求政府管理者對這一過程擁有全部信息,這對現實要求不符。同時庇古稅還強調政府干預,而政府干預本身就要耗費大量的成本,如果政府干預的成本支出大于外部性所造成損失,從經濟效率講,消除外部性就得不償失。同時政府干預,會產生尋租等行為,進一步減低了效率。而我國國有企業本身尋租活動就比較嚴重,這樣會更加壓縮私營企業的生存空間,導致資源配置扭曲。從另一個角度,借鑒庇古稅,可以對國有企業進行內部優化。國企員工創新能力不足,是最主要負外部效應,同時“免費搭便車”和“偷懶”行為比較嚴重。可以針對這一部分用庇古稅手段進行調節,優化內部結構,降低負的外部性效應。同時針對國有企業,還可以運用庇古稅對國有企業和社會居民之間,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國有企業和社會環境之間來進行調節。
主要手段就是產權明晰,產權交易。這主要脫胎于科斯定理。從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來看,雖然國有企業改革在產權改革上做出很大進步,但是由于我國國有企業獨特的特性,這種改革大都是淺嘗輒止。因為國有企業國家所用這一概念本身就是不明晰的,產權主體缺失或者不明,究竟由誰來代表這個主體行使權力和義務,這也是困擾企業的管理和運營,產生負的外部效應根本原因。從國有企業產生和發展歷程來看,不管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它作用和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公共物品市場發展,社會福利的公平,保障社會所有成員和國家的利益。但是由于主體不明,所以導致行使這項權利國有企業主體和國有企業目標所要求的客體之間產生兩難困境。同時亦導致行使代表這些權利的成員不能夠代表社會所有成員的利益,不斷地尋租為自己謀利益,這也是一個兩難困境。解決這些困境,需要我們從制度層面去改革。所以國有企業改革,進行制度上的改革可能效果更加明顯。對于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規范主體行為關系,規范國有企業對社會的權利和義務;不斷的加大從法律、行政、經濟手段等方面去解決不合理的外部性問題;改革國有企業內部結構關系,改革內部成員之間不合理關系,明確責任和權力,降低內部負外部效應。
[1]黃敬寶.外部性理論的演進以及啟示[J].生產力研究.2006(7).
[2]科斯.企業市場與法律[M].上海:三聯書店,1990.
[3]保羅·A·薩繆爾森,威廉·D·諾德豪斯.蕭琛等譯.經濟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4]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Lucas R E.Lectures on economic growth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England.1988.
[7]Arrow Kenneth 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